-
中風後無力行走?「機器人輔助復健」步行距離提升25公尺
未來若結合更多的科技元素,例如人工智慧和腦波感測技術,可望進一步提升復健效果和患者體驗。 -
中風後手部功能恢復特別慢! 智能「機械手」讓復健更有力
林先生表示,一個多月的密集職能治療搭配機器手動作訓練,手部從完全無力到手指頭可完全握緊、輕放開物品,動作不再那麼費力,最開心的是能日常生活獨立不依賴他人。 -
孩子需要早療別緊張!職能治療是什麼?
有些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接受職能治療後,在學校會受到同儕的一樣眼光,被貼標籤,因此延誤黃金治療時間。亮點職能治療所兒童職能治療師陳姿羽表示,發現孩子發展遲緩、學習力慢,接受職能治療與家長、校方合作,反而不會被貼標籤,更能讓孩子進步,追上同學。 -
復健有4治療師參與 物理治療、職能治療有何不同?
患側肢體偏癱/無力、動作不協調、行走/移位困難、感覺異常、日常生活依賴等部分可以尋求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協助,但2者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
職業傷病診治復健專責醫院 112年正式上路
勞動部22日表示,由於災保法上路後,將職業傷病等預防診治、復健都一併整合,明年起全台共有15家職業傷病診治專責醫院及28家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協助職災勞工診治及復健。 -
八旬老翁確診住院氣切救命 康復又發現癌症
執行氣切後,透過肢體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肺部復健(呼吸訓練、氧療)等治療方式,讓歐先生的病況逐漸穩定,終於脫離呼吸器轉出普通病房。 -
中風肢體偏癱 「智能插棒」復健訓練幫大忙
為提高中風後的生活品質,近年有許多數位產品能藉由視覺、聽覺帶動多感官刺激,甚至有些產品擁有互動系統與虛擬實境,能積極基針對患者動作表現給予回饋,進而強化患者的復健動機與興趣,改善肢體障礙與認知功能。 -
確診社交遲緩 除了就醫家長還能怎麼做?
眾多項目之中,較不容易被發現的是社交遲緩,很容易會被認為怕生、慢熱、安全感不足,若確診之後,需要家長的大力協助才能有所進步。 -
職能治療可復能 氣切插管患者生活逆轉了!
許多長輩發生骨折、中風,甚至氣切、插管,對於出院後的未來沒信心,其實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復能介入,搭配輔助科技的運用,以及居家環境的改善;臨床上,不少個案還是可以過著有尊嚴的生活,並降低照顧者的負擔。 -
自閉症多在三歲前確診 職能治療不可輕忽
近年來,自閉症案例數不斷成長,盛行率大約是萬分之五到十左右,在臺灣受影響的人口約一萬到三萬人之間。由於受到電影及社會的誤解,使得民眾認為自閉症的孩子,都有一些異於常人的特殊能力;其實,有很多自閉症孩子因為受限於本身症狀嚴重程度、先天能力、以及對治療反應不佳等,需要長期治療與教育協助。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