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早期療育
-
別讓大鳥慢啼誤一生! 早期篩檢評估助遲緩兒早期療育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國健署)透過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找出疑似發展遲緩者轉介聯合評估,讓有早療需求的兒童接受健保支付之早期療育醫療,以及社會及家庭署提供之社區療育資源。 -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 國健署擴大補助88家聯評中心提升量能
因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國健署今年擴大補助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提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縮短等候評估的時間。 -
守護巴掌仙子落實早產兒追蹤 早期發現治療降低失能率
台灣新生兒出生率逐年下降,但早產兒的比例卻節節上升,目前我國小於37週早產兒已占全部新生兒的10.88%。據早產兒基金會報告發現,有3成在矯正年齡2歲時有中至重度的神經發展異常,且對於孩子的未來學習能力及行為表現產生影響,出院後的定期追蹤檢查可以提早介入,讓孩子進入早期療育,將可降低他們的失能率。 -
他不是「壞孩子」! 專家呼籲父母重視神經多樣性議題
神經多樣性青少年,像是患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展較一般人慢,需要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
小烏龜世代來了!不只晚開口說話、不會走路 孩子有「這些情況」恐是發展遲緩
在三級警戒下接受隔離的寶寶們在語言、認知、情緒及肢體等發展上大多較慢,依據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資料指出,早療通報人數在疫情解封後逐年創新高,形成小烏龜世代。 -
孩子需要早療別緊張!職能治療是什麼?
有些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接受職能治療後,在學校會受到同儕的一樣眼光,被貼標籤,因此延誤黃金治療時間。亮點職能治療所兒童職能治療師陳姿羽表示,發現孩子發展遲緩、學習力慢,接受職能治療與家長、校方合作,反而不會被貼標籤,更能讓孩子進步,追上同學。 -
媒體世代影響兒童身心發展? 綜合評估掌握兒童早療關鍵期
3C對於大腦正處於快速發展的孩童影響不容小覷 -
評估、資源都要等!早療變「晚療」如何改善? 從分流、家長觀念改變做起
有疑似遲緩就一定要聯評的觀念需要慢慢被導正,而且所謂的早療介入也不是只有復健治療。 -
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早療如何改變自閉症、發展遲緩及過動症孩子的命運
早期療育對孩子的發展相當重要,家長在專業的幫助下能更容易辨識早期徵兆及有效的介入策略;無論孩子在任何年齡階段,只要有困難,就應該及早治療,因為孩子的腦部可塑性高,早期的治療效果會更好。 -
把握黃金治療期!7月起未滿7歲兒童 新增6次發展篩檢
孩子在0到6歲時是發展重要階段,一旦出現異常應把握黃金療育期,國民健康署25日表示,自113年7月1日起,全面針對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透過接受標準化篩檢工具訓練的醫師,讓有需要的孩子,能在健康照護與家庭呵護下長大。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