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後無力行走?「機器人輔助復健」步行距離提升25公尺
未來若結合更多的科技元素,例如人工智慧和腦波感測技術,可望進一步提升復健效果和患者體驗。 -
中風後手部功能恢復特別慢! 智能「機械手」讓復健更有力
林先生表示,一個多月的密集職能治療搭配機器手動作訓練,手部從完全無力到手指頭可完全握緊、輕放開物品,動作不再那麼費力,最開心的是能日常生活獨立不依賴他人。 -
公務員中風後失語!「智能復健」重塑口語功能 3個月見成效
中風後六個月為復健黃金期,若有復健需求的患者,建議積極接受專業人員規劃的復健訓練,以達最佳成效。 -
中風後拚復健!馬拉松之父僅花半年 從臥床到站起行走
腦中風一旦發生,就算被及時救回,也可能留下後遺症,部分患者可能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得長期臥床。復健會根據患者病後受傷影響範疇,如粗大或精細動作、認知功能、語言、吞嚥等方面,個別化進行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治療策略分恢復與代償2大方向,一方面盡可能恢復神經系統,另一方面代償殘餘缺失。 -
向病魔討回弟弟!2歲童罹罕見腦中風 9歲兄陪玩助康復
據統計,兒童腦中風每年每10萬人發病數約10人,死亡率約10%,有神經後遺症狀之生存者約50%。 -
復健結合虛擬遊戲! 訓練中風患者腦部、提升成效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技術是復健組合的第一步,主要透過磁場產生的電流,刺激或抑制神經細胞,提升腦可塑性,可讓後續進行的傳統復健效果更好。 -
機械手臂助復健 中風患者落淚「我已經很久沒有動了」
中風病人最希望的就是雙手可以自由活動、雙腳可以走得更久更遠,然而,對於許多患者來說,復健是一場看不到終點的漫漫長路 -
腦中風後殘障率高達七成! 「4大新興技術」助改善
神經復健在腦中風治療方面的多元治療,包括腦部磁刺激、機器人手臂,以及虛擬實境及腦機介面等新興技術的應用 -
中風後復健好物 「轉位帶」站立超好用
陳柏文物理治療師說明,轉位帶又稱移位腰帶,對中風病人的復健站立很有幫助,對於需他人扶持行走、以輔具協助行走、長距離移動時需坐輪椅、大多時間都使用輪椅的人也都有幫助。 -
腦中風治療打了rTMS就不能做復健?有什麼禁忌? 專科醫解析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說明,rTMS是一種無痛的非侵入性大腦刺激工具,應用非常廣泛,除了最早核准於憂鬱症,另也有研究針對纖維肌痛症、神經根病變疼痛和帕金森氏症的運動功能。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