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脖子痛到轉不了頭 檢查卻沒大問題?醫師帶你了解「小面關節症候群」!
除了年齡增長造成關節退化(如長骨刺)外,運動傷害、外傷、過度負重、姿勢不良或長期搬重物等,都有可能加重小面關節的負擔,導致小面關節受損,造成發炎、疼痛不適,這就是小面關節症候群。 -
肩膀疼痛要熱敷或冰敷?醫師分析差異、適用情況 小心用錯反而越敷越痛!
肩膀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長時間使用電腦、運動受傷,還是肩部退化等都可能是原因之一。這時熱敷、冰敷都是幫助緩解疼痛不適的方法,但肩膀疼痛類型多,包括五十肩、關節僵硬、急性受傷等,有些情況適合熱敷、有些則適合冰敷,許多人用錯了反而加劇疼痛! -
骨科術後疼痛如何解? 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能精準止痛
超音波導引技術則通過即時影像精準定位神經,直接引導麻醉劑注入。不僅提高麻醉的準確性,還可避免針頭誤刺中重要血管或神經,減少術中出血和神經損傷的可能性,大幅減少了併發症的風險。 -
長輩最怕關節疼痛!增生療法助緩解 也要避免2次傷害
中老年族群,臨床上常收治因退化而引起關節疼痛的病患。為了預防肩關節和膝關節的2次受傷,平時除了要進行營養照顧,還應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或重複做一個動作,接受PLT治療後獲得康復,仍需找出當初受傷的原因,讓治療事半功倍,同時也能避免2次傷害。 -
上班族罹五十肩!半夜痛到驚醒 醫師採1治療緩解病痛
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表示,五十肩通常被認為是50歲人的疾病,但實際上常常發生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且女性患病的比例較男性高。 -
關節喀喀響竟是更年期症狀? 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助改善
如果膝蓋長期有痠痛的問題,吳宛容中醫師建議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有助分散膝蓋所承載的壓力,緩解關節的不舒服症狀 -
五十肩吹頭髮好難? 「肩關節囊擴張術」縮短療程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好發於女性,好發年齡為40-60歲,最明顯的兩大症狀就是疼痛跟肩膀活動度受限,舉到特定角度或是睡覺時翻身壓到肩膀會疼痛 -
好不了的關節痛與扭傷 恐是不正常血管在作怪
各類外傷、職業傷害跟運動傷害,在疼痛處會呈現紅腫狀態,這是因為體內會自然地增生血管協助發炎組織復原,然而當組織逐漸修復完成,這些增生的異常血管卻沒有隨之消失,持續提供周遭裸露的細小神經養分,這可能就是在看似完好、也無腫脹的情況下,仍讓患者不斷疼痛的原因。 -
一生磨損8000萬次!研究發現:終止關節破壞素,才能有效恢復關節功能
台灣人關節退化盛行率15%,約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關節退化問題 -
疫情在家少出門 關節痛、舊傷反覆發作 該如何舒緩不適?
據統計,舊傷復發率高達七成,而常用的關節部位,像是手腕、手肘、腳踝等,這些都是較容易產生舊傷的地方。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