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腎病易貧血留意5徵兆 中西醫合併治療提升復原力
腎臟有產生紅血球生成素的功能,可以刺激骨髓產生紅血球,若腎臟功能變差,不但會影響紅血球生成,也會因體內尿毒素升高造成身體發炎,進一步影響肝臟在鐵調素的形成,不利腸胃道對鐵的吸收與釋放。 -
慢性腎臟病威脅國人健康! 健保署推動全人全程全照護
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四為世界腎臟日,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初期腎臟疾病幾乎沒有症狀,如果能夠早期發現異常,予以治療,改善生活方式,就能降低洗腎風險。 -
退休員警糖尿病腎病變 奇美中西醫合治半年腎功能提升
65歲阿成是一名退休員警,過去執勤時會有疲倦、飢餓感及小便混濁情形,原以為是三餐不定時與執勤憋尿導致,退休後疲勞感加重,至新陳代謝科診所就醫後,醫師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且因長年未控制血糖與重度蛋白尿,腎功能衰退為第4期,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變。 -
確診多囊腎先別慌 口服藥物有助延緩洗腎!
多囊腎如果沒有獲得適當控制,囊泡會越來越多,進而造成腎功能衰退並走向洗腎的階段。過去,並沒有藥物可以抑制囊泡的生成,不過現在已有新的藥物出現,突破過去的治療困境。 -
研究:治療糖尿病「瘦瘦針」不只有助減重,還減少25%腎臟惡化
研究發現使用腸泌素可以減少25%的腎臟功能惡化,同時還可以減少26%因為血管阻塞引起的截肢或者手術,雖然罹患心肌梗塞跟腦中風沒有明顯減少,但是有使用腸泌素的病人族群還是因為上述原因減少29%的死亡率。 -
吃火鍋比燒烤健康?7大NG行為 這樣吃恐怕腎不夠你用
寒流來襲,許多人揪團吃鍋,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貼文點出7大吃鍋NG行為,包括,嗜吃麻辣鍋、愛加醬料、吃到飽、吃太久、將湯底用來煮宵夜等,如果經常吃錯,恐怕3顆腎臟都不夠用。 -
腎友憂低蛋白飲食引起肌少症 酮酸胺基酸助維持營養
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多,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20年新增長期透析人數為1萬2381人 -
末期腎臟病該「洗腎還是換腎」? 醫告訴你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模式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選擇適合療程為上策。 -
泡泡尿=要洗腎?泌尿科醫師破解泡泡尿4大迷思 營養師教如何保護腎臟
如果是單純、清澈的泡泡尿,只要在5到10分鐘內能自行消失,通常無需太過擔心。 -
洗腎!換腎?末期腎病變患者該如何抉擇
據健保署公布的器官移植存活率顯示,腎移植受贈者換腎後存活年數達10年的比例高達79%;然而,這些移植後長期存活的患者隨著存活時間延長,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發生趨勢仍較同齡來得高。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