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量大健康風險增?如何運動不傷身? 專家分析利弊
研究人員分析,在運動量最大的族群中,隨運動量加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跟著增加,顯示運動益處有其上限,一旦超過上限,健康風險即會升高,建議每周從事2.5小時的中度運動,或是75分鐘的強度運動即可。 -
講座報名/血壓、血脂不失控! 醫傳授心血管預防之道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熱量和過量的鈉,因此埋下血脂異常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北醫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威達,於5月17日(六)下午的健康公益講座,分享血壓血脂別失控!從日常做起的心血管保健術,期盼透過淺顯易懂的衛教演講,讓民眾從生活中掌握自我健康管理的關鍵。 -
不只天氣變冷要當心中風!國衛院研究:2日內氣溫驟升6度 風險增2倍
國衛院分析20年、超過百萬筆病例後發現,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2倍,提醒民眾就算是天氣回暖也不要掉以輕心。 -
手腳冰冷麻木!輕忽血液循環不良 心肌梗塞恐猝不及防
春天日夜溫差大,心血管疾病風險攀升!氣溫驟降時,動脈血管會快速收縮,影響血流順暢,導致血壓劇烈變化。若水分攝取不足,更容易使血液變得黏稠,進一步提高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風險。 -
主動脈瘤像「隱形不定時炸彈」 高血壓是主要危險因子
所謂的主動脈瘤指的並非腫瘤,指主動脈有不正常膨大的現象,通常發生在胸部或腹部。尤其高血壓更是主要危險因子,主動脈直徑約3公分,若膨大直徑超過1.5倍就是主動脈瘤。主動脈瘤在發生初期多半不會有徵兆,且主動脈位於體腔深部,難以經由觸診發現,通常都是經由胸部X光、健檢腹部超音波,或者心臟超音波意外發現的。 -
糖尿病患手腳血循不良! 醫曝保暖重點防範心血管疾病
台灣已超過200萬人罹患糖尿病,其合併腎病變及心衰竭的人數及比率皆逐年攀升,且心衰竭病患近4成5合併有糖尿病,由於人體血管在天冷時會快速收縮,導致血壓上升、心跳起伏,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急症,糖尿病患應格外留意注重保暖。 -
不良生活習慣害你血管硬化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要當心
許多腦中風和心肌梗塞患者通常正值青壯年時期,不少年輕的心血管患者,其父母也同樣有心血管疾病史。這類患者年輕時便可能已經出現血管硬化,而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則會大幅增加罹患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 -
北部低溫下探10度! 慢性病高危族群必做6點防寒措施
近日氣溫持續下降,體感溫度較低,具有高風險因子如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等疾病者,更須特別留意。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掌握保健6個要點,以做好預防與因應 -
吃檸檬+薑+醋能通血管? 錯!用2飲食法、4招護心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網路流傳檸檬、薑、醋混合的食療配方,目前並沒有任何實證顯示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血管阻塞的問題。 -
國人慢性病死亡超越癌症 國健署推「控脂4招」降血脂
國民健康署指出,台灣20歲以上民眾高血脂盛行率達3成1,且三高慢性病死亡人數已超越癌症,成為國人健康隱形殺手。呼籲民眾透過控脂4招,包括定期健檢、運用科學算病館評估風險、改善生活作息及戒菸,以遠離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威脅。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