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囊內視鏡揪出小腸病灶! 克服腸鏡盲點確診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腹瀉,少數病人會有血便問題,疾病初期容易被誤認只是單純腸胃炎或腸躁症,而被患者忽略。小腸疾病較難以利用傳統腸鏡檢查一窺全貌,臨床上會仰賴膠囊內視鏡補足此一盲點 -
減痛「換水大腸鏡」有助改善腸道清潔 提高腺瘤檢出率!
大腸鏡檢查是及早發現並診斷大腸息肉的重要方法,對預防大腸癌具有重大意義。然而,息肉形狀和大小的多樣性,使得精確偵測和分類成為一項複雜的挑戰。 -
69歲婦肝膿瘍竟是感染「這1菌」 同時還揪出早期大腸癌病兆
近年來肝膿瘍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2023年已達到7成,林邑璁主任呼籲,感染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希望能夠藉此早期發現癌症或是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 -
大腸鏡檢查什麼人要做?多久做1次? 網友常見6大問題
大腸鏡多久要檢查一次,腸癌高風險族群,30歲後即可考慮進行大腸鏡,並視結果每1~2年定期篩檢,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則可在45~50歲後每2~3年定期檢測,以不超過5年為原則。 -
大腸鏡怎麼檢查、會不會痛? AI輔助揪出潛「腸」危機
大腸鏡檢查採用細長軟管狀內視鏡從肛門口進入,也可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減少不適。此外,檢查前3天起遵循指示依序採取低渣飲食、清腸劑與進食,即可順利完成檢查而避免重做檢查。 -
大腸癌篩檢陽性應再篩一次?二次篩檢陰性就沒事? 錯!「這樣做」才正確
糞便不會每處都沾有微量血液,因此民眾第一次篩檢結果為陽性後,不應該再做一次糞便潛血,建議應該進行大腸鏡檢查做確診。 -
大腸癌早期5年存活率達9成! 2步驟及早揪出潛藏危機
依癌症登記資料統計,發生大腸癌者有近9成為50歲以上的族群,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國健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應及早接受篩檢,並於檢查結果出現異常時,再做進一步檢查為佳。 -
老翁把發泡錠當水喝! 維他命C吃過量讓糞便篩檢偽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提醒,維他命C的攝取適量即可,勿重覆過量! -
音樂人李坤城大腸癌離世 為何健檢正常突發現大腸癌?
資深音樂人李坤城是流行歌曲心肝寶貝的作詞者,也是爺孫戀男主角,2012年與小他40歲的林靖恩相知相許,引起熱議,不料,兩人穩定交往10年後,卻於4月8日死於大腸癌,享壽66歲。 -
每31分鐘就有1人罹腸癌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及早揪息肉
大腸癌在近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平均每31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根據國健署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