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巴掌仙子落實早產兒追蹤 早期發現治療降低失能率
台灣新生兒出生率逐年下降,但早產兒的比例卻節節上升,目前我國小於37週早產兒已占全部新生兒的10.88%。據早產兒基金會報告發現,有3成在矯正年齡2歲時有中至重度的神經發展異常,且對於孩子的未來學習能力及行為表現產生影響,出院後的定期追蹤檢查可以提早介入,讓孩子進入早期療育,將可降低他們的失能率。 -
強化RSV防護!醫學會呼籲擴大單株抗體健保給付守護早產兒
2024世界早產兒日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攜手早產兒基金會一齊推動按月接種加追蹤、儲備多種預防武器 提升RSV防疫覆蓋率。 -
從認知調查到守護行動!台灣母嬰品牌攜手社會 關懷早產兒、捐贈連身衣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早產兒發生率在近10年間增長約1.5 %,平均每10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是早產兒。 -
未滿五歲新生兒死亡「這些原因」佔4成! 全球共商對策降低發生率
新生兒主要死因包括早產、出生併發症(出生窒息)、新生兒感染和先天性畸形,這些因素約佔未滿五歲兒童死亡之4成。因此,應積極尋求預防這些問題發生的方法,並確保獲得有品質的兒童醫療保健服務的可近性。 -
臺灣逾10%新生兒是早產! 醫列「常見併發症」:長期追蹤防終生後遺症
準家長們需要注意產程變化,如果在懷孕期間有發現早產風險,建議選擇具有早產兒照護能力的醫院進行生產,為寶寶的未來做最好的準備。 -
醫生宣判「只能活一天」 奇蹟早產兒竟活了超過一年
英國一位早產兒赫克托(Hector)出生時僅23週,且患有腦積水、慢性肺病、視網膜病變和睡眠呼吸中止症,醫生宣判恐只能活一天。 -
早產兒體重過低!爸媽照顧不易 國健署推居家照護計畫
國民健康署自今年擴大推動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截至11月與20個縣市、64家醫院合作,定期派員到府訪視體重過低新生兒家庭,提供醫療幫助,收案率高達98%。 -
週數最小早產兒!出生僅一個鋁罐飲料重 全面照護獲重生
國外紀錄上最小的早產兒出生體重為212克,但其週數為23週,週數越小意味著成熟度的不佳,週數越小存活率越低,而小葶的出生週數僅僅21週又5天,堪稱超越國外紀錄上最小之早產兒。 -
早產兒染「這個病毒」 每4位就有1位住加護病房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也是引起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的重要原因,其中,出生時週數不滿33週的寶寶在一歲內感染RSV後,每4位就有一位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照顧。 -
試管難避免早產? 「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四階段自我評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名早產新生兒,而早產併發症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且透過試管治療與自然懷孕的婦女相比,生下早產兒的機率也較高。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