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

22

作者相關文章

  • 慎防經濟由「外冷內溫」轉為「內外皆冷」

    行政院各部會需盤點手邊有效的財政工具及預算,不論是產業補貼或是社福津貼,均須做好十足預備,並提出能提振未來產業生產力、勞工生產力的政策。甚或下半年政府應當在必要時再度推出提振內需經濟的政策,持續刺激內需消費以及擴張財政;否則,當柴火用盡之時,全民皆需面對「內外皆冷」的景氣窘境。
  • 當前政府的迫切經濟議題

    在經濟下行的2023年,政府須更加全面檢視國內外經濟動態,並且隨時注意國內產業結構狀況;並就目前因國際經濟持續通膨及高利率的經濟環境,導致的國內經濟通縮及可能引發的就業問題,進行規劃與因應,確保國內民眾的經濟安全,否則2024年民進黨政權或將面臨強大的挑戰。
  • 美中關係從戰略夥伴到戰略競爭的典範轉移

    美中關係典範轉移並不意味著台灣可以藉著美中矛盾盡享戰略利益。反之,台灣夾在美中地緣政治對抗前線,隨時可能陷入更嚴峻的國家安全困境。如何正確判斷並審慎處理美中戰略關係中的對抗、競爭、合作等議題,是台灣在美中關係典範轉移階段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 選後美國的中國政策與台灣利益

    基於國際關係慣例與禮儀,台灣政府一直是持平與美國各政黨交往,因此與其爭論誰更挺台灣,或可從美國國際戰略規畫藍圖切入,探討如何在大國戰略中找到與台灣利益一致之處,尋求共榮共贏並鞏固台灣的不可替代性。
  • 北京越硬 台灣更要穩

    蔡英文政府已經宣稱並承諾務實且負責任地處理兩岸關係和維繫區域和平穩定的責任,政府宜繼續釋以善意,一次不夠那就多說幾次,沒有必要讓對岸鷹派找到介入煽動兩岸敵對的理由。
  • 高雄一戰,陳其邁應可穩健中求勝

    柯文哲確實能為韓國瑜帶來相當大量的媒體渲染,但掛著政黨提名的韓國瑜及陳其邁,最終還是要回到地方政治結構去努力。換言之,柯韓合體缺乏強勁的論述去推翻民進黨長期在高雄執政的政績,柯文哲在高雄也沒有很強的政治實力,充其量兩人合體只是又一場攻擊蔡英文執政的大會師。
  • 中國修憲後的國際與兩岸效應

    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對中方的內政意義,就是要進一步鞏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三位一體」領導制並且為習近平延任搬開最後一塊大石頭,確保20大以後習進平能夠以「三位一體」的身分持續掌權,而不必和鄧小平、江澤民一樣只能透過軍委主席身分延續統治權威。
  • 兩會後對台工作 只爭朝夕!或緣木求魚?

    中國大陸官場上向來講究學習領導人講話精神,但具體執行方式與效果往往耐人尋味。北京或許要再想想,「單向融合」、「主動介入」、「積極作為」雖然可能加速推動一些惠台措施,但最終是否能讓兩岸走向心靈契合?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與效應

    不論中國最終成為霸權或是因為改革失敗而崩潰,中國對世界的衝擊都將是顛覆性的,也必將影響台灣前途,我們期待當中國成為強國時,它對民族主義的需求會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能負起提供世界安全保障,能提出具有普遍性的「中國模式」,並且更能包容多元的社會價值,成為真正的「王道國家」。
  • 從習蔡講話 看兩岸破冰契機

    就像蔡英文總統1026演說所提,我們期待「透過雙方的各自努力及共同合作,為區域的和平及繁榮發展,為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及改善,也為兩岸共榮發展的美好願景,做出貢獻。」兩岸領導人都應秉持「以人民為本」的初心,堅持「造福兩岸人民」的使命,期待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能在十九大後出現正向的轉折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