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蔡講話 看兩岸破冰契機
.jpg)
2017-10-28 10:39:42
16254
就像蔡英文總統1026演說所提,我們期待「透過雙方的各自努力及共同合作,為區域的和平及繁榮發展,為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及改善,也為兩岸共榮發展的美好願景,做出貢獻。」兩岸領導人都應秉持「以人民為本」的初心,堅持「造福兩岸人民」的使命,期待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能在十九大後出現正向的轉折機遇。
洪奇昌/評論
十九大適逢兩岸重啟交流三十周年,雖然民共政府仍然各持底線,但雙方領導人也分別就兩岸關係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我們應審慎解讀其中意涵,共同創造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
分析習近平主席十九大報告和蔡英文1026講話,首先體現出兩岸領導人互表善意甚至相互呼應的信號;預示著兩岸政府是有共同基礎,有機會相向而行的;我們能理解當下雙方各有底線,但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尋找「求同化異」的契機;期待兩岸能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實現兩岸融合發展共謀復興。
一、習、蔡講話:互表善意、相互呼應,有共同基礎,有機會相向而行
觀諸習主席十九大報告,習主席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思考兩岸關係發展,我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深化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的過程。因此十九大報告中至少蘊含三個有益兩岸關係發展的善意值得探討:
第一個善意,十九大報告提到「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這段文字,相較於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這個條件句拿掉了一個條件。我願意解讀為這是習近平主席所釋出的第一個善意,他能體諒民進黨的主張。
第二個善意,「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則隱含著尊重「中華民國憲法」和「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隱含著尊重台灣政府必須遵循「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處理兩岸關係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差異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最需要調和的部分,雙方有不同的制度發展歷程、有不同的制度理論基礎,沒有好壞問題也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現階段唯有彼此尊重,持續交流,才有可能既希望於未來。
第三個善意,「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是習主席的另一個善意,既是大國自信的展現,也是「融合發展論」的精髓,兩岸唯有持續推動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借鏡,才更可能創造未來政治制度交流融合的條件。
另方面,我也認為蔡英文總統已經感受到習近平主席的善意並且做出回應,首先是她的「善意與承諾」不變。10月26日她在「兩岸交流三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的講話提醒我們,「民進黨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先鋒」。
蔡總統說,早在1987年民進黨草創時,民進黨就和期待歸鄉的老兵一起走上街頭。那個時代因為「三不政策」,「兩岸往來不但是政治的禁忌,也是違法的行為。」當時,「一群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大陸老兵身上穿著寫著「想家」二字的白上衣,穿梭於台灣的街頭、台北的街頭,挑戰政策的禁令。」當時,創黨不滿一年的民進黨,力量雖然有限,卻勇敢堅定地和示威老兵站在一起,為他們請命。民進黨中常會還通過決議,主張兩岸人民返鄉探親不該受到限制,應該允許兩岸人民往來交流。終於催化開放大陸探親的重大決策。為兩岸交流的揭開序幕,也為兩岸關係發展樹立了里程碑。她說「這是民進黨做為一個在野黨,對兩岸關係邁向正常化,所做的第一份努力,更彰顯出民進黨以人民為本的兩岸政策的核心理念。」
我們從老兵返鄉的故事中可發現,民進黨長期秉持創黨的初心和人民站在一起;而蔡總統回顧民進黨協助老兵返鄉所展現的人道和親情思維,更體現蔡總統的「善意」不僅沒有改變,還進一步呼應了「兩岸一家親」理念。
我們從蔡總統講話中還能確信,她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承諾」不變。蔡總統說,「從1991年,政府先後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以及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並制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後,兩岸的往來交流,逐漸進入到半官方及官方的層次。1992年,我方跟對岸進行香港會談,進而開啟了兩岸制度化的協商,包括1990年代,舉行了兩次廣受注目的辜汪會談,以及2008年到2016年,兩岸簽署了23項協議。」「民進黨政府,不僅尊重這樣的歷史事實,而且也概括承受兩岸已經簽署、並且完成立法程序的各項協議。」
本文也要強調,蔡英文所謂的承諾不僅是重申她520就職演說所提「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92年之後,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並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
比較520就職演說和1026講話,蔡總統雖然沒有提及「共識」,但我願意積極解讀「承認九二歷史事實」不僅是她的承諾,也是對於習近平主席「承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的一種善意回應,兩位領導人都有向互靠近的跡象。此外,蔡總統依據「憲法」使用「中國大陸」一詞,這代表,在習主席「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的善意下,蔡英文願秉持「憲法一中」的承諾與善意。
1026演說「善意與承諾不變」有三層意義:兩岸不走對抗老路、兩岸有共同基礎、兩岸更有機會相向而行:
第一層意義,蔡總統「善意與承諾不變」標示著民進黨不會主動挑釁,兩岸「不會走回對抗老路」。
第二層意義,蔡總統「善意與承諾不變」代表兩岸是有共同政治基礎的,而這個政治基礎就建立在「尊重各自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上的「憲法一中」。此外,蔡總統用協助老兵返鄉的故事彰顯出「民進黨以人民為本的兩岸政策的核心理念」只要有益人民福祉,就沒有他我之分「兩岸一家親」。蔡總統「以人民為本」的表述其實和習主習十九大報告所表述的「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相契合,「蔡英文理路」和「習近平思想」又為兩岸關係增添了一個的共同基礎。
第三層意義,蔡英文總統甚至更有空間做出有利兩岸和平發展的論述與政策。依據民進黨內部民調顯示,相對於其他政黨團體,民眾更相信蔡英文不會賣台。如今習蔡之間相互呼應、互表善意,雙方的表述中不僅體現「一中」這個共同政治基礎,而且已經不是「四個字」的差別,只有「二個字」的差距,又更靠進一步了,未來若中方願意重啟溝通,兩岸政府將更有機會相向而行。
二、各有底線 如何求同化異?
兩岸領導人互相援引用詞遣字,都是相向而行的契機。我們已經發現了兩岸領導人對於「求同」的嘗試,雖然現階段還有些差異,習近平主席「反獨」「統一」的底線不變、「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基礎也沒有變;同樣地,民進黨政府也有底線。但我們可以「存異」,而不要凸顯那些「異」。更要注意控制風險、避免誤判,不能總是亡羊補牢。
此外習主席雖然提出了「六個任何」:「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但這是重申「反獨」底線,而不是要使用非和平手段「急統」,他也沒有提出「統一時間表」。若社會輿論過度解讀,過度突出底線,終將無助於消弭敵意、建立互信。我相信習主席不會樂見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困於泥沼裹足不前,持續「冷和平」或是變成「冷對抗」,當然誰也不會樂見兩岸因戰禍而魚死網破。
因此,雙方政府間交流暫時處於僵局的階段,反而更要注意不能發出錯誤信號,造成彼此誤判。雙方都必須維持一致性傳達有利和平發展的訊息。我們也要避免「切香腸式」的談判手段,不能總要對方「多說一句」「更進一步」。此外,一手溫情喊話、一手國際進逼的兩手策略,只會讓兩岸社會對立加深,反而讓激進勢力拿著雞毛當令箭,阻礙兩岸關係前進。
至於如何「求同化異」,雙方應該更關注彼此的善意和共同點,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可操作性的,有成果導向的互動模式,我認為可分為下列幾個步驟:
第一步,有賴於兩岸執政黨「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並建立起有效「通氣」管道。「有效的通氣」意味著:雙方在做出表述或行動前,能有效溝通即將做出的表述或行動內容以及預計發生的時間,取得理解或共識並且信守承諾執行。
第二步,透過有效的通氣和持續的互動,雙方可檢視所獲得的正面效果,作為開啟持續性對話的互信基礎。
第三步,恢復各項制度性交流,如:小兩會、海協會/海基會、國台辦/陸委會,並進一步落實23項兩岸協議成果。
第四步,推動兩岸下一階段的融合發展。
三、融合發展 共謀復興
從十九大報告來看,習主席的兩岸關係發展策略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打造一個具有價值、制度、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的中國,讓台灣有更高的意願融入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體系,發展進一步的融合。這也就是習主習所說的「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習主席也說過他所追求的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因此爭取台灣加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透過深化「融合發展」創造「和平統一」條件,應是「求同化異」的最佳方式。也就是習主席所謂「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所以我們應該更細緻地透過習主席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路線圖,共同思索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道。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提出了一個三十年規模的強國戰略。依據先有「頂層設計」後有下層執行的中國政治特色與黨建邏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冠名寫入黨章代表著習近平新時代強國夢的「頂層設計」,在此頂層設計下,習思想的總任務是要帶領中國在未來三十年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頂層設計進入執行路線圖,習主席要是要在2020年,也就是中共建黨100年前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在者個基礎上,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在2021至2035年(14五-17五計畫期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深化改革國內經濟、社會、軍事、政治改革。
若是一切順利,2035年的中國,可能是一個經濟、科技強國;可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與法治的社會;可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可能是更加富裕,中等收入群體更高,城鄉差距和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軟實力更加強大的中國;同時也是軍事現代化,打得起現代戰爭的中國。
習近平第二步則是要在2036至2050年(18五-20五計畫期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若是一切順利,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年時,中國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屆時的中國,是擁有國際秩序主導性、價值主導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是習近平所展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結語
中國改革發展若是成功,其意義不僅僅是國內改革的成就,其效應必將外溢到國際社會,當然也包括台灣。中國改革發展成功能向世界證明「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具有優越性,足以成為西方模式的替代方案。今日兩岸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並無二致,兩岸領導人誰能回答好「經濟轉型升級」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這兩大課題,那麼人民會不只會用腳投票,也會用心做選擇。
為了「永遠消除敵對及戰爭的恐懼」兩岸執政黨都應該「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共同尋找相向而行的機會。我們期待在兩岸能持續深化交流,持續互相學習,截長補短。就像蔡英文總統1026演說所提,我們期待「透過雙方的各自努力及共同合作,為區域的和平及繁榮發展,為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及改善,也為兩岸共榮發展的美好願景,做出貢獻。」兩岸領導人都應秉持「以人民為本」的初心,堅持「造福兩岸人民」的使命,期待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能在十九大後出現正向的轉折機遇。
【圖片來源:中評社,資料照】
十九大適逢兩岸重啟交流三十周年,雖然民共政府仍然各持底線,但雙方領導人也分別就兩岸關係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我們應審慎解讀其中意涵,共同創造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
分析習近平主席十九大報告和蔡英文1026講話,首先體現出兩岸領導人互表善意甚至相互呼應的信號;預示著兩岸政府是有共同基礎,有機會相向而行的;我們能理解當下雙方各有底線,但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尋找「求同化異」的契機;期待兩岸能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實現兩岸融合發展共謀復興。
一、習、蔡講話:互表善意、相互呼應,有共同基礎,有機會相向而行
觀諸習主席十九大報告,習主席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思考兩岸關係發展,我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深化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的過程。因此十九大報告中至少蘊含三個有益兩岸關係發展的善意值得探討:
第一個善意,十九大報告提到「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這段文字,相較於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這個條件句拿掉了一個條件。我願意解讀為這是習近平主席所釋出的第一個善意,他能體諒民進黨的主張。
第二個善意,「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則隱含著尊重「中華民國憲法」和「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隱含著尊重台灣政府必須遵循「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處理兩岸關係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差異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最需要調和的部分,雙方有不同的制度發展歷程、有不同的制度理論基礎,沒有好壞問題也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現階段唯有彼此尊重,持續交流,才有可能既希望於未來。
第三個善意,「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是習主席的另一個善意,既是大國自信的展現,也是「融合發展論」的精髓,兩岸唯有持續推動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借鏡,才更可能創造未來政治制度交流融合的條件。
另方面,我也認為蔡英文總統已經感受到習近平主席的善意並且做出回應,首先是她的「善意與承諾」不變。10月26日她在「兩岸交流三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的講話提醒我們,「民進黨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先鋒」。
蔡總統說,早在1987年民進黨草創時,民進黨就和期待歸鄉的老兵一起走上街頭。那個時代因為「三不政策」,「兩岸往來不但是政治的禁忌,也是違法的行為。」當時,「一群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大陸老兵身上穿著寫著「想家」二字的白上衣,穿梭於台灣的街頭、台北的街頭,挑戰政策的禁令。」當時,創黨不滿一年的民進黨,力量雖然有限,卻勇敢堅定地和示威老兵站在一起,為他們請命。民進黨中常會還通過決議,主張兩岸人民返鄉探親不該受到限制,應該允許兩岸人民往來交流。終於催化開放大陸探親的重大決策。為兩岸交流的揭開序幕,也為兩岸關係發展樹立了里程碑。她說「這是民進黨做為一個在野黨,對兩岸關係邁向正常化,所做的第一份努力,更彰顯出民進黨以人民為本的兩岸政策的核心理念。」
我們從老兵返鄉的故事中可發現,民進黨長期秉持創黨的初心和人民站在一起;而蔡總統回顧民進黨協助老兵返鄉所展現的人道和親情思維,更體現蔡總統的「善意」不僅沒有改變,還進一步呼應了「兩岸一家親」理念。
我們從蔡總統講話中還能確信,她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承諾」不變。蔡總統說,「從1991年,政府先後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以及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並制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後,兩岸的往來交流,逐漸進入到半官方及官方的層次。1992年,我方跟對岸進行香港會談,進而開啟了兩岸制度化的協商,包括1990年代,舉行了兩次廣受注目的辜汪會談,以及2008年到2016年,兩岸簽署了23項協議。」「民進黨政府,不僅尊重這樣的歷史事實,而且也概括承受兩岸已經簽署、並且完成立法程序的各項協議。」
本文也要強調,蔡英文所謂的承諾不僅是重申她520就職演說所提「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92年之後,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並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
比較520就職演說和1026講話,蔡總統雖然沒有提及「共識」,但我願意積極解讀「承認九二歷史事實」不僅是她的承諾,也是對於習近平主席「承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的一種善意回應,兩位領導人都有向互靠近的跡象。此外,蔡總統依據「憲法」使用「中國大陸」一詞,這代表,在習主席「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的善意下,蔡英文願秉持「憲法一中」的承諾與善意。
1026演說「善意與承諾不變」有三層意義:兩岸不走對抗老路、兩岸有共同基礎、兩岸更有機會相向而行:
第一層意義,蔡總統「善意與承諾不變」標示著民進黨不會主動挑釁,兩岸「不會走回對抗老路」。
第二層意義,蔡總統「善意與承諾不變」代表兩岸是有共同政治基礎的,而這個政治基礎就建立在「尊重各自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上的「憲法一中」。此外,蔡總統用協助老兵返鄉的故事彰顯出「民進黨以人民為本的兩岸政策的核心理念」只要有益人民福祉,就沒有他我之分「兩岸一家親」。蔡總統「以人民為本」的表述其實和習主習十九大報告所表述的「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相契合,「蔡英文理路」和「習近平思想」又為兩岸關係增添了一個的共同基礎。
第三層意義,蔡英文總統甚至更有空間做出有利兩岸和平發展的論述與政策。依據民進黨內部民調顯示,相對於其他政黨團體,民眾更相信蔡英文不會賣台。如今習蔡之間相互呼應、互表善意,雙方的表述中不僅體現「一中」這個共同政治基礎,而且已經不是「四個字」的差別,只有「二個字」的差距,又更靠進一步了,未來若中方願意重啟溝通,兩岸政府將更有機會相向而行。
二、各有底線 如何求同化異?
兩岸領導人互相援引用詞遣字,都是相向而行的契機。我們已經發現了兩岸領導人對於「求同」的嘗試,雖然現階段還有些差異,習近平主席「反獨」「統一」的底線不變、「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基礎也沒有變;同樣地,民進黨政府也有底線。但我們可以「存異」,而不要凸顯那些「異」。更要注意控制風險、避免誤判,不能總是亡羊補牢。
此外習主席雖然提出了「六個任何」:「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但這是重申「反獨」底線,而不是要使用非和平手段「急統」,他也沒有提出「統一時間表」。若社會輿論過度解讀,過度突出底線,終將無助於消弭敵意、建立互信。我相信習主席不會樂見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困於泥沼裹足不前,持續「冷和平」或是變成「冷對抗」,當然誰也不會樂見兩岸因戰禍而魚死網破。
因此,雙方政府間交流暫時處於僵局的階段,反而更要注意不能發出錯誤信號,造成彼此誤判。雙方都必須維持一致性傳達有利和平發展的訊息。我們也要避免「切香腸式」的談判手段,不能總要對方「多說一句」「更進一步」。此外,一手溫情喊話、一手國際進逼的兩手策略,只會讓兩岸社會對立加深,反而讓激進勢力拿著雞毛當令箭,阻礙兩岸關係前進。
至於如何「求同化異」,雙方應該更關注彼此的善意和共同點,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可操作性的,有成果導向的互動模式,我認為可分為下列幾個步驟:
第一步,有賴於兩岸執政黨「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並建立起有效「通氣」管道。「有效的通氣」意味著:雙方在做出表述或行動前,能有效溝通即將做出的表述或行動內容以及預計發生的時間,取得理解或共識並且信守承諾執行。
第二步,透過有效的通氣和持續的互動,雙方可檢視所獲得的正面效果,作為開啟持續性對話的互信基礎。
第三步,恢復各項制度性交流,如:小兩會、海協會/海基會、國台辦/陸委會,並進一步落實23項兩岸協議成果。
第四步,推動兩岸下一階段的融合發展。
三、融合發展 共謀復興
從十九大報告來看,習主席的兩岸關係發展策略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打造一個具有價值、制度、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的中國,讓台灣有更高的意願融入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體系,發展進一步的融合。這也就是習主習所說的「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習主席也說過他所追求的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因此爭取台灣加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透過深化「融合發展」創造「和平統一」條件,應是「求同化異」的最佳方式。也就是習主席所謂「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所以我們應該更細緻地透過習主席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路線圖,共同思索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道。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提出了一個三十年規模的強國戰略。依據先有「頂層設計」後有下層執行的中國政治特色與黨建邏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冠名寫入黨章代表著習近平新時代強國夢的「頂層設計」,在此頂層設計下,習思想的總任務是要帶領中國在未來三十年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頂層設計進入執行路線圖,習主席要是要在2020年,也就是中共建黨100年前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在者個基礎上,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在2021至2035年(14五-17五計畫期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深化改革國內經濟、社會、軍事、政治改革。
若是一切順利,2035年的中國,可能是一個經濟、科技強國;可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與法治的社會;可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可能是更加富裕,中等收入群體更高,城鄉差距和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軟實力更加強大的中國;同時也是軍事現代化,打得起現代戰爭的中國。
習近平第二步則是要在2036至2050年(18五-20五計畫期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若是一切順利,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年時,中國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屆時的中國,是擁有國際秩序主導性、價值主導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是習近平所展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結語
中國改革發展若是成功,其意義不僅僅是國內改革的成就,其效應必將外溢到國際社會,當然也包括台灣。中國改革發展成功能向世界證明「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具有優越性,足以成為西方模式的替代方案。今日兩岸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並無二致,兩岸領導人誰能回答好「經濟轉型升級」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這兩大課題,那麼人民會不只會用腳投票,也會用心做選擇。
為了「永遠消除敵對及戰爭的恐懼」兩岸執政黨都應該「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共同尋找相向而行的機會。我們期待在兩岸能持續深化交流,持續互相學習,截長補短。就像蔡英文總統1026演說所提,我們期待「透過雙方的各自努力及共同合作,為區域的和平及繁榮發展,為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及改善,也為兩岸共榮發展的美好願景,做出貢獻。」兩岸領導人都應秉持「以人民為本」的初心,堅持「造福兩岸人民」的使命,期待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能在十九大後出現正向的轉折機遇。
【圖片來源:中評社,資料照】
作者介紹
-
洪奇昌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