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後對台工作 只爭朝夕!或緣木求魚?

2018-02-06 12:13:42
17050
中國大陸官場上向來講究學習領導人講話精神,但具體執行方式與效果往往耐人尋味。北京或許要再想想,「單向融合」、「主動介入」、「積極作為」雖然可能加速推動一些惠台措施,但最終是否能讓兩岸走向心靈契合?
洪奇昌/評論
2月1、2日「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將上任的政協主席汪洋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推動對台工作在新時代有新氣象、新作為。」這是否意味三月中國大陸「兩會」新的涉台班子正式到位後,北京對台工作將有新作為?
汪洋的講話並無新內容,倒是因為引用了十九大後「習語錄」的新套路而值得關注。除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等詞已是中國媒體中的常見詞外,「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則是1月5日習近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講話後出現的另一個新套路。
「只爭朝夕」語出1963年毛澤東的詞「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當時正值中蘇兩國交惡,蘇聯撤走大批「援華專家」,後人詮釋毛澤東當時的寓意是,「再大的困難我們也不怕,哪怕是一萬年也要搞下去,但是時不我待、刻不容緩我們要從現在開始爭分奪秒加快建設的步伐。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看來習近平大有和毛澤東比肩的氣魄,習要在「新時代」搞出一番「新氣象」、「新作為」。
因而,「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立刻讓人聯想到「統一」與「復興」之間究竟是何種關係?是否意味著北京打算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期間完成兩岸統一?如果兩岸政治僵局未解,和統無法在期限內實現,那麼武統是否變得更為可能?
例如,今年1月初中評社社長郭偉峰撰文主張「和統」還是最佳方案但要附加「時間表」,他認為「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互為因果,透過融合發展『兩岸和平統一』要在未來30年內基本完成。」
又或者,去年10月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前所長周志懷在上海「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表示,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大陸欲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悲觀主義正逐漸蔓延」、「大陸加強軍事鬥爭的準備不是空話,可能會是新常態」,他認為中國大陸內部對「和統」或「武統」的爭辯短期內不會消失。
直到1月23日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對新時代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新理解」一文「吹風」,對台工作要服從、服務於實現全面小康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為此最主要的就是要堅持和平統一大政方針」。
孫亞夫的文章一方面再次對「武統論」消毒,「統一不能破壞民族復興的進程」;另一方面則是強調了「復興」優先於「統一」的主從關係; 這也符合去年6月人民大學國關院副院長金燦榮的爆料,「習近平曾向國台辦表示,『民族復興』與『台灣回歸祖國』時間上不掛鉤。」
既然和平統一仍是基本方針,中國大陸有自信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促進兩岸統一的進程,那麼具體措施如何要突出「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呢?
首先,除了堅定反獨、防獨外,對統一這一塊的重視程度上升,而且更強調「單邊化作為」。汪洋講話中所揭櫫的中方政策如「積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持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在具體操作上將如周志懷所言「從『順勢而為』調整為『積極作為』」,或者如廈大台灣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所主張的「大陸應採取操之在我的『單向融合』、『主動介入』、『積極作為』」。
「單邊化作為」講白話就是想做就做、不經協商。這是中方在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政府間交流停滯後就使用的手段,從「卡式台胞證」等相關國民待遇,到近期「啟用M503航線」等措施,北京都跳過台灣官方,直接面對台灣社會爭取拉攏。
北京或許認為其「國力實力」、「經濟利益」有助於台灣政府為了「人民福祉」而讓步,但現況看來兩岸政府仍處於兩台卡車持續相撞的膽小鬼賽局,而且雙方都沒有調轉車頭的誘因。畢竟「曲線救國」路線在國共歷史上都不受待見,馬英九政府時期的兩岸政策也已為台灣社會否決,從近期民調看來6成民眾反對九二共識,7成民眾反對北京片面啟動M503航線,民進黨政府也沒有理由忍讓北京所開的條件,反而是更進一步地靠向美、日陣營共同對抗崛起的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官場上向來講究學習領導人講話精神,但具體執行方式與效果往往耐人尋味。北京或許要再想想,「單向融合」、「主動介入」、「積極作為」雖然可能加速推動一些惠台措施,但最終是否能讓兩岸走向心靈契合?
【圖片來源:新華社】
2月1、2日「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將上任的政協主席汪洋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推動對台工作在新時代有新氣象、新作為。」這是否意味三月中國大陸「兩會」新的涉台班子正式到位後,北京對台工作將有新作為?
汪洋的講話並無新內容,倒是因為引用了十九大後「習語錄」的新套路而值得關注。除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等詞已是中國媒體中的常見詞外,「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則是1月5日習近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講話後出現的另一個新套路。
「只爭朝夕」語出1963年毛澤東的詞「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當時正值中蘇兩國交惡,蘇聯撤走大批「援華專家」,後人詮釋毛澤東當時的寓意是,「再大的困難我們也不怕,哪怕是一萬年也要搞下去,但是時不我待、刻不容緩我們要從現在開始爭分奪秒加快建設的步伐。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看來習近平大有和毛澤東比肩的氣魄,習要在「新時代」搞出一番「新氣象」、「新作為」。
因而,「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立刻讓人聯想到「統一」與「復興」之間究竟是何種關係?是否意味著北京打算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期間完成兩岸統一?如果兩岸政治僵局未解,和統無法在期限內實現,那麼武統是否變得更為可能?
例如,今年1月初中評社社長郭偉峰撰文主張「和統」還是最佳方案但要附加「時間表」,他認為「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互為因果,透過融合發展『兩岸和平統一』要在未來30年內基本完成。」
又或者,去年10月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前所長周志懷在上海「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表示,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大陸欲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悲觀主義正逐漸蔓延」、「大陸加強軍事鬥爭的準備不是空話,可能會是新常態」,他認為中國大陸內部對「和統」或「武統」的爭辯短期內不會消失。
直到1月23日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對新時代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新理解」一文「吹風」,對台工作要服從、服務於實現全面小康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為此最主要的就是要堅持和平統一大政方針」。
孫亞夫的文章一方面再次對「武統論」消毒,「統一不能破壞民族復興的進程」;另一方面則是強調了「復興」優先於「統一」的主從關係; 這也符合去年6月人民大學國關院副院長金燦榮的爆料,「習近平曾向國台辦表示,『民族復興』與『台灣回歸祖國』時間上不掛鉤。」
既然和平統一仍是基本方針,中國大陸有自信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促進兩岸統一的進程,那麼具體措施如何要突出「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呢?
首先,除了堅定反獨、防獨外,對統一這一塊的重視程度上升,而且更強調「單邊化作為」。汪洋講話中所揭櫫的中方政策如「積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持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在具體操作上將如周志懷所言「從『順勢而為』調整為『積極作為』」,或者如廈大台灣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所主張的「大陸應採取操之在我的『單向融合』、『主動介入』、『積極作為』」。
「單邊化作為」講白話就是想做就做、不經協商。這是中方在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政府間交流停滯後就使用的手段,從「卡式台胞證」等相關國民待遇,到近期「啟用M503航線」等措施,北京都跳過台灣官方,直接面對台灣社會爭取拉攏。
北京或許認為其「國力實力」、「經濟利益」有助於台灣政府為了「人民福祉」而讓步,但現況看來兩岸政府仍處於兩台卡車持續相撞的膽小鬼賽局,而且雙方都沒有調轉車頭的誘因。畢竟「曲線救國」路線在國共歷史上都不受待見,馬英九政府時期的兩岸政策也已為台灣社會否決,從近期民調看來6成民眾反對九二共識,7成民眾反對北京片面啟動M503航線,民進黨政府也沒有理由忍讓北京所開的條件,反而是更進一步地靠向美、日陣營共同對抗崛起的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官場上向來講究學習領導人講話精神,但具體執行方式與效果往往耐人尋味。北京或許要再想想,「單向融合」、「主動介入」、「積極作為」雖然可能加速推動一些惠台措施,但最終是否能讓兩岸走向心靈契合?
【圖片來源:新華社】
作者介紹
-
洪奇昌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