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經濟由「外冷內溫」轉為「內外皆冷」

2023-04-30 01:13:28   245751

行政院各部會需盤點手邊有效的財政工具及預算,不論是產業補貼或是社福津貼,均須做好十足預備,並提出能提振未來產業生產力、勞工生產力的政策。甚或下半年政府應當在必要時再度推出提振內需經濟的政策,持續刺激內需消費以及擴張財政;否則,當柴火用盡之時,全民皆需面對「內外皆冷」的景氣窘境。

作者/洪奇昌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蕭明福 政治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一、國際經濟環境不容樂觀

依國際貨幣組織(IMF)估算台灣2022年GDP總額8,286億美元,台灣成為世界第21大經濟體,其總體金融經濟體系及製造業、尤其是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在全球供應鍵,已深刻融入世界經濟脈動之中。做為以出口貿易驅動經濟成長的中型開放經濟體,臺灣2022年貿易依存度約為120%,因此臺灣景氣榮枯也就無法自外於國際景氣波動。回溯國發會的景氣對策信號燈變化,此波景氣高峰於2021年6月開始走緩,而於2022年3月燈號掉落至31分的綠燈區,到今年2月的燈號更是來到歷史新低10分。日前公布的3月景氣指數燈號再現藍燈、這已是連續五個月呈現代表經濟衰退的藍燈。面對未來經濟發展、國發委指出由於全球終端需求持續疲弱,致使台灣經濟從生產面、貿易面、金融面都出現衰退現象。加上俄烏戰爭發展的不確定、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台灣下半年景氣復甦的可能性及動能仍不明。綜觀此次臺灣景氣回落主要受美國、中國、歐盟區、日本等國的景氣下滑所致,其中全球高通膨、美歐經濟體快速且大幅升息、俄烏戰爭、中國封控與打房則為主要因素。

為了對抗高通膨,美國聯準會自2022年3月16日啟動升息循環,且數次宣示不惜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都要達成2%的長期通膨目標。去年17碼、今年2碼共19碼的升息幅度(見表一),雖使CPI年增率從8.93%高點回落,但3月分核心CPI年增率5.60%仍明顯高於整體CPI年增率4.99%,顯示美國通膨的頑固性甚強,可能迫使聯準會、維持高利率政策更久的時間。歐美國家的連續升息造成全球資產市場資金離開風險性資產、回流至貨幣市場。高通膨與高利率抑制消費與房地產需求,同時也壓抑了企業獲利與投資動能。為了因應企業獲利的衰退,企業撙節開支、縮編業務並裁員。跨國企業如Google、Meta、亞馬遜、微軟、3M、陶氏化學、高盛、瑞信、PayPal、聯邦快遞、迪士尼等,去年底以來陸續、數次大幅裁員。這些大量失業將進一步促使消費動能更加疲弱,並讓製造業、科技業庫存去化速度更為波折。
二、臺灣經濟下行仍未見底

國際景氣下滑透過供應鏈砍單與國際市場需求轉弱,衝擊到臺灣的外貿表現。我國外銷訂單自去年10月起,與前一年同月分相比,已連續六個月大幅度衰退,尤其今年3月相比去年3月,更是驚人衰退25.7%(見表二)。製造業PMI也是從去年6月後就跌落榮枯值50以下(見圖一),至今年1月已出現連7個月緊縮,而但3月分又再度呈現緊縮,顯示臺灣製造業整體表現仍然持續下行。雖然部分ITC產品(像筆電、伺服器)受惠於近期ChatGPT備受關注而稍有回溫的業績,但整體而言,製造業景氣仍處低迷。製造業做為臺灣經濟成長的主力之一,若持續處於低迷狀態,則製造業出現裁員也將是可預見。若此,這些遭裁員的家庭消費將明顯下滑,並減抑國內觀光旅遊與餐飲需求,造成臺灣內需經濟動能下滑。屆時,原預期臺灣經濟「外冷內溫」的情勢,恐有轉為「全面失溫」的經濟困境。
掌握景氣脈動難,準確預測景氣動向本就不易。中經院、台經院與主計總處,已陸續下修2023年臺灣的經濟成長預測。具體言之,主計總處去年11月預測臺灣2023年經濟成長率為3.06%,但今年2月對此預測已下修為2.45%;中經院去年12月對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2.72%,但4月也大幅度下修至2.01%,勉強「保二」;台經院去年11月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是2.91%,而今年1月已下修至2.58%、4月再下修到2.31%。國內各財經智庫對經濟成長預測持續下修,顯示今年經濟景氣下行尚未見底,此乃重要警訊。雖然我們知道國際景氣下滑是造成臺灣經濟成長承壓的主因之一,但國際景氣是否落底回升有著高度不確定性,政府須料敵從嚴,有責任扮演好「需求管理的角色」、預先準備更多需求火種於適當時機補強內需經濟,尤其是對經濟弱勢的家庭、就業弱勢的初次尋職者,以防經濟「全面失溫」,造成傳產製造業、中小企業、底層勞工、乃至中產階級,全數壟罩於景氣衰退的不確定之中。

三、內需提振有限、慎防經濟「內外皆冷」

政府是否應該針對景氣波動風險進行調控?調控時機是何時、力度要多大?產業界、學術界、社會各階層長久以來的討論,但仍無法建立全面共識。經濟資源有限、加上市場機制不健全,尤其能源價格(油電水價)長期的扭曲;使得政府施政不穩定性增加、且無法滿足大多數民眾的期待。但本著民主機制的監督與協商,政府仍以社會最大共識謀求全體民眾福利;因此有鑒於此波景氣衰退的衝擊,行政院提出「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3,800億元。其中1,417億元辦理全民普發現金6,000元;817億元用於撥補台電公司資本、推動產業低碳化與智慧化、辦理中小企業貸款融資保證等;303億元用於撥補全民健保、補助國民年金及弱勢生活補助;300億元用於補充勞保基金;274億元補助地方政府推動通勤通學公共運輸票價、加速擴大吸引國際觀光客等;268億元辦理幸福餐盒供應等農村送暖方案、農業水資源永續韌性建設等;220億元辦理疫後就學貸款補助;165億元辦理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戶支持方案。上述這些措施中,全民普發現金規模最大,並於四月起已陸續撥入民眾銀行帳戶,對個人生活起了些許幫助,激勵一部分的內需消費。然而,若進一步考量消費的替代作用,則1,417億元普發現金對經濟成長的激勵,不應被過度期待。至於撥補台電資本、強化勞健保基金的預算,並無法刺激經濟成長;剩餘的1,370億元加強經濟與社會韌性預算,才是直接對國內產業經濟刺激有所幫助的財政措施;但因這些預算分散於今年度執行,因此能帶動需求的提振作用可能有力度不足、時點延遲之虞。再者,我國央行考量國內通膨與國際利差等因素,隨著美國聯準會升息也數次調升基準利率,以調節我國匯率避免受到過大波動。然而這緊縮貨幣政策將抑制部分消費與民間投資,對我國經濟成長有緊縮作用,抵銷了前述特別預算中擴張財政的效果。另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從2022年至今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達2,337億,從社會分配角度看,疫情期間多數民眾投保的防疫險,為「外冷內溫」的臺灣經濟提供了一些溫暖。平均每家戶獲得約二十至四十萬不等的防疫險出險補償金,使得社會財富由財團流向社會大眾的重分配作用,為今年的內需市場注入了另一活水。

綜合來說,普發現金、加強經濟與社會韌性預算、防疫保險金僅能提振一部分內需消費,但臺灣總體經濟情勢仍需嚴肅看待,因為臺灣是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的國家;在國際經濟持續下行的趨勢中,有限的疫後特別預算僅能夠短暫溫暖國內經濟。政府須慎防國際需求強勁下滑時,外銷出口經濟極度冷凍可能產生的經濟效應;消費意願及能力減弱、工時減少而無薪假人數上升、失業率及非典型就業等問題。行政院各部會需盤點手邊有效的財政工具及預算,不論是產業補貼或是社福津貼,均須做好十足預備,並提出能提振未來產業生產力、勞工生產力的政策。甚或下半年政府應當在必要時再度推出提振內需經濟的政策,持續刺激內需消費以及擴張財政;否則,當柴火用盡之時,全民皆需面對「內外皆冷」的景氣窘境。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介紹
  • 洪奇昌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