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腦性麻痺
-
腦性麻痺兒成年後肌張力失調 基因檢查揪出神經退化主因
BPAN是兒童常有的癲癇及發展遲緩(運動、認知及語言障礙),癲癇的頻率和強度則往往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
台東熱氣球嘉年華 助逾百名腦性麻痺學員圓夢
邁入第13年的2023台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特別打造熱氣球圓夢平台,6日在鹿野高台邀請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130名學員、志工及工作人員免費參與熱氣球繫留體驗活動。 -
小兒腦麻不放棄! 中西醫合療提升病童與家屬生活品質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為林小弟針灸頭部與四肢來活化大腦神經元,以緩解、降低四肢高張力的狀況。 -
腦麻兒長期肢體不協調 物理治療師曝治療關鍵
3歲前是腦性麻痺兒童的黃金治療期,之後隨著年紀增長,動作發展會逐漸趨緩或到達平原期。 -
出生不足1500公克腦麻風險增20倍 高危險妊娠應慎防
孕婦發生高危險妊娠,胎兒早產及腦麻併發症的風險也大幅提升,根據國外報導,寶寶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下,腦性麻痺的危險會提高20倍。 -
肉毒桿菌不只用來對付皺紋! 腦部、脊髓傷病都能治療
肉毒桿菌不是只有拿來治療皺紋,許多因為腦部或脊髓傷病,造成肌肉痙攣張力增加的病症,都可以藉由肉毒桿菌注射減少肌肉痙攣張力,而達到穩定骨關節發展,改善步態,及增加動作功能的效果。 -
媽帶腦麻兒單車環島 全台網接力陪跑
高雄一名單親媽媽陳嘉齡獨自扶養1名腦性麻痺的兒子小比,由於近日小比高中畢業,她希望為彼此留下美好的回憶,因此決定騎單車帶著小比環島,沒想到網友們得知後,紛紛在各縣市陪騎陪跑,讓小比的環島之旅更加熱鬧。 -
腦麻童人生遍布荊棘 中西醫合療開啟一扇窗
剛滿一歲的欣欣,因出生時難產時的缺氧性病變,造成腦性麻痺。從去年八月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門診接受針灸、中醫捏脊按摩、中藥配合復健的中西醫合療模式,治療三個多月後肌張力異常與肢體協調性有明顯進步,同時食慾差與便祕也改善許多。 -
腦麻患受惠! 肉毒桿菌素治療健保給付條件放寬
肉毒桿菌素的治療適用於痙攣型的腦性麻痺患者,只要是肌肉張力過高,造成上肢功能障礙包括肩、肘、手指張力異常造成抓握不便,注射後配合復健可使手部動作更靈活;或是下肢不正常步態,最常見則為剪刀腳、踮腳尖走路等,注射後配合復健對於改善步態有相當好的效果。 -
臍帶血治病7年僅27例 罕見疾病用最多
不少爸媽替孩子存下臍帶血,盼能在重要時刻挽救孩子健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2009年至2015年全台臍帶血移植僅27例,前5名包括罕病、貧血、兩種白血病以及腫瘤。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