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血治病7年僅27例 罕見疾病用最多

2017-04-17 11:31:40
663
不少爸媽替孩子存下臍帶血,盼能在重要時刻挽救孩子健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2009年至2015年全台臍帶血移植僅27例,前5名包括罕病、貧血、兩種白血病以及腫瘤。
中央社報導,不少爸媽替孩子存下臍帶血,盼能在重要時刻挽救孩子健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2009年至2015年全台臍帶血移植僅27例,前5名包括罕病、貧血、兩種白血病以及腫瘤。
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昨天表示,臍帶血移植10多年前曾創台灣首例,讓一名腦性麻痺病童從不會翻身,到現在已能走、能站,國外相關研究更顯示,臍帶血移植至今已能治療超過80種疾病,最新研究更發現有助治療自閉症。
不過,林凱信指出,台灣礙於法令規定,臍帶血目前僅能用於29項疾病,「國外都已經開放到80、90項」,台灣卻礙於要有科學根據才可開放,觀念較保守。
根據衛福部統計,2009年至2015年全台僅有27例臍帶血移植個案,前5名包括免疫不全相關罕見疾病共8例,其次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5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4例、實質腫瘤2例、地中海型貧血2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1例。
其中,年齡小於5歲的2年存活率為62.1%,大於5歲的則只剩20%,顯示年齡愈小效果愈好,林凱信說,年齡較大的患者恢復能力慢,併發症風險更是年幼患者的2倍。
值得注意的是,27例臍帶血移植患者中,僅有2例是20歲以上成人。林凱信指出,臍帶血移植難用於成人,最大的困境在於「臍帶血血量太少」,每個新生兒僅能取出約80c.c,若是早產而更少,其中的「造血幹細胞」數量僅夠治療孩子,若估算成人恐怕得用到160c.c血量,如何透過培養出更多造血幹細胞,已成專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隨科技進步,臍帶血移植用途雖擴大,卻也暗藏一定風險,林凱信說,移植臍帶血時,得先去除血液中所有壞的造血細胞,包括有凝血作用的血小板、抵禦外敵的白血球等,把臍帶血種到體內後,最快也要兩週才能讓這些細胞重新「長出來」,期間若不幸感染恐引發敗血症,也可能異常出血導致中風等併發症,甚至有可能產生排斥,導致免疫系統反過來攻打自己的器官。
此外,臍帶血保存、移植費用也十分高昂,林凱信指出,自體臍帶血儲存20年費用約需新台幣7萬到8萬元,購買他人的臍帶血在美國行情約每袋3萬美元(折合台幣約91萬元),還須加計移植費用等,讓臍帶血移植成為最後不得已的治療方式。
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昨天表示,臍帶血移植10多年前曾創台灣首例,讓一名腦性麻痺病童從不會翻身,到現在已能走、能站,國外相關研究更顯示,臍帶血移植至今已能治療超過80種疾病,最新研究更發現有助治療自閉症。
不過,林凱信指出,台灣礙於法令規定,臍帶血目前僅能用於29項疾病,「國外都已經開放到80、90項」,台灣卻礙於要有科學根據才可開放,觀念較保守。
根據衛福部統計,2009年至2015年全台僅有27例臍帶血移植個案,前5名包括免疫不全相關罕見疾病共8例,其次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5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4例、實質腫瘤2例、地中海型貧血2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1例。
其中,年齡小於5歲的2年存活率為62.1%,大於5歲的則只剩20%,顯示年齡愈小效果愈好,林凱信說,年齡較大的患者恢復能力慢,併發症風險更是年幼患者的2倍。
值得注意的是,27例臍帶血移植患者中,僅有2例是20歲以上成人。林凱信指出,臍帶血移植難用於成人,最大的困境在於「臍帶血血量太少」,每個新生兒僅能取出約80c.c,若是早產而更少,其中的「造血幹細胞」數量僅夠治療孩子,若估算成人恐怕得用到160c.c血量,如何透過培養出更多造血幹細胞,已成專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隨科技進步,臍帶血移植用途雖擴大,卻也暗藏一定風險,林凱信說,移植臍帶血時,得先去除血液中所有壞的造血細胞,包括有凝血作用的血小板、抵禦外敵的白血球等,把臍帶血種到體內後,最快也要兩週才能讓這些細胞重新「長出來」,期間若不幸感染恐引發敗血症,也可能異常出血導致中風等併發症,甚至有可能產生排斥,導致免疫系統反過來攻打自己的器官。
此外,臍帶血保存、移植費用也十分高昂,林凱信指出,自體臍帶血儲存20年費用約需新台幣7萬到8萬元,購買他人的臍帶血在美國行情約每袋3萬美元(折合台幣約91萬元),還須加計移植費用等,讓臍帶血移植成為最後不得已的治療方式。
自體臍帶血治療腦性麻痺 全台首例
中央社台北報導,懷胎7月的王媽媽因騎機車出車禍,讓王小弟成了早產兒,直到發現他1歲多都不會翻身,就才知罹患重度腦性麻痺,所幸靠著存下的臍帶血,讓今年將滿12歲的王小弟已能站、能走。
收治王小弟的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王傳育表示,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2至千分之5,經常伴隨著智能不足、行為、視聽覺、語言與學習障礙,而「早產」是腦性麻痺的重要原因,因寶寶腦部血管發育不成熟,容易發生腦室內出血,造成腦部輕重不等的傷害。
王媽媽說,她在懷胎7個月時,因為騎機車出車禍讓王小弟提早報到,滿懷不安的她決定存下臍帶血,隨著王小弟漸漸長大,卻發現他的手總是緊握無法張開,而且直到1歲多四肢仍僵硬,無法像正常寶寶一樣翻身、走路,就醫才確診為重度腦性麻痺。
回憶醫師宣布確診當下,王媽媽說「我的腦袋一片空白」,無法接受孩子竟得申請殘障手冊,她主動向醫師提到有存臍帶血,不知能否用來治療。
王傳育指出,根據國外文獻指出,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國際臍帶血協會(CBA)理事長喬安(Joanne Kurtzberg)曾替8個腦性麻痺兒童進行自體臍帶血回輸治療,其中7成5恢復良好。
王傳育說,經審慎評估,醫療團隊決定替王小弟回輸自體臍帶血,今年已12歲的王小弟從原本無法翻身,到現在能雙腳站立、走路,自我表達能力、智能以及視聽覺觀察能力都相當正常,是全台首例靠自體臍帶血治療腦麻的成功案例。
臍帶血不只讓腦麻患者脫離臥床命運,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表示,臍帶血還能用於治療遺傳性基因異常、免疫功能、造血功能異常的病童和癌症病童等,國際間已用於治療超過80種疾病。
他說,面對血液相關疾病,透過臍帶血已可取代早期的骨髓移植,尤其是自體臍帶血內所含的造血幹細胞,用在癌症治療上已有前例,未來盼能利用臍帶、羊膜間質幹細胞,用於治療器官、骨頭、腦中風等疾病。
【圖片來源:中央社】
收治王小弟的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王傳育表示,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2至千分之5,經常伴隨著智能不足、行為、視聽覺、語言與學習障礙,而「早產」是腦性麻痺的重要原因,因寶寶腦部血管發育不成熟,容易發生腦室內出血,造成腦部輕重不等的傷害。
王媽媽說,她在懷胎7個月時,因為騎機車出車禍讓王小弟提早報到,滿懷不安的她決定存下臍帶血,隨著王小弟漸漸長大,卻發現他的手總是緊握無法張開,而且直到1歲多四肢仍僵硬,無法像正常寶寶一樣翻身、走路,就醫才確診為重度腦性麻痺。
回憶醫師宣布確診當下,王媽媽說「我的腦袋一片空白」,無法接受孩子竟得申請殘障手冊,她主動向醫師提到有存臍帶血,不知能否用來治療。
王傳育指出,根據國外文獻指出,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國際臍帶血協會(CBA)理事長喬安(Joanne Kurtzberg)曾替8個腦性麻痺兒童進行自體臍帶血回輸治療,其中7成5恢復良好。
王傳育說,經審慎評估,醫療團隊決定替王小弟回輸自體臍帶血,今年已12歲的王小弟從原本無法翻身,到現在能雙腳站立、走路,自我表達能力、智能以及視聽覺觀察能力都相當正常,是全台首例靠自體臍帶血治療腦麻的成功案例。
臍帶血不只讓腦麻患者脫離臥床命運,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表示,臍帶血還能用於治療遺傳性基因異常、免疫功能、造血功能異常的病童和癌症病童等,國際間已用於治療超過80種疾病。
他說,面對血液相關疾病,透過臍帶血已可取代早期的骨髓移植,尤其是自體臍帶血內所含的造血幹細胞,用在癌症治療上已有前例,未來盼能利用臍帶、羊膜間質幹細胞,用於治療器官、骨頭、腦中風等疾病。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