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惡性腫瘤
-
眼前常感有飄浮物竟是罕癌PCNSL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助解決化療困境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是一種罕見且惡性的腫瘤,每年在台灣僅約80至120名新診病例,且多發生於6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 -
胃部基質瘤發生率上升!僅次於胃癌 胃鏡微創術新趨勢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胃壁黏膜下肌肉層腫瘤發生率逐年提升,此類腫瘤為胃腸道基質瘤,整體盛行率約為0.36%至1.94%,其中70歲以上族群的盛行率更高,可達10%。 -
72歲婦腹痛、血便竟是胃腸道基質瘤!手術與標靶療法助提升存活率
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是由腸胃道肌肉層的間質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佔所有腸胃道癌症約2%,好發於約65-69歲年長病人,但也有不到2%的機率發生在20歲以下病人(多與基因遺傳有關)。 -
身體無異卻突然左手抖動、口齒不清 45歲女清醒開顱成功摘除惡性瘤
清醒開顱手術是一項應用多年的腦部手術方式,與一般全程麻醉手術相比,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手術進行到腫瘤切除階段時病人會被喚醒,並在這一段清醒與無痛覺時間內接受同步神經功能檢測,包括語言、手腳運動,甚至認知與記憶等功能。 -
與癌細胞搶時間!「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精準殲滅惡性腫瘤
精準醫療與個人化醫療已成為癌症治療趨勢,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是以傳統定序方法為基礎開發出的高通量定序技術,能快速偵測癌細胞中的基因變異供醫師診療參考,及時為病人選擇最有效的藥物與治療。 -
30歲健身男突發腹痛、吃不下 竟是患罕見「骨外骨肉瘤」作祟
骨外骨肉瘤多生長在與骨頭無關的部位,如肌肉或脂肪等軟組織。骨外骨肉瘤的確診與治療往往具有挑戰,因為多數患者直到腫瘤增大壓迫周圍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如腹痛或食慾減退等。 -
8旬嬤因腫瘤腸道阻塞! 微創手術不再受「溢赤酸」苦
87歲的蔡女士因胰臟惡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常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每次吃東西就會嘔吐,有時1晚吐3、4次。經醫師內視鏡胃腸道吻合術,透過微創手術在胃與小腸間放置金屬支架打通路徑,術後2、3天即恢復正常飲食,不再溢赤酸,讓她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
76歲婦罹「罕見心臟腫瘤」難醫治 「質子治療」造福年長患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吳佳穎指出,心臟腫瘤盛行率約在萬分之一,惡性率是四分之一,心臟惡性軟組織肉瘤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 -
持續鼻塞可能是「嗅覺母神經細胞瘤」! 北榮助49歲男順利根除、保留嗅覺
49歲陳先生罹患罕見惡性腫瘤顱底嗅覺母神經細胞瘤,北榮內視鏡顱底手術團隊透過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為陳先生進行治療。 -
六旬男下背小腫塊僅3個月就如汽球般大 竟是罕見惡性軟組織肉瘤
惡性軟組織肉瘤少見、初期無特定症狀,一旦增大就成挑戰。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