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歲童常短暫失神、驚恐且傻笑 醫開發「AI GPT」揪罕見癲癇
兒童癲癇常表現隱匿,因無法明確表達,症狀可能僅為短暫失神、驚恐神情、眨眼、傻笑,甚至幻聽或幻視等微妙異常,易被忽視或誤解。 -
癲癇症「口吐白沫、手腳抽搐」常被汙名! 醫提治療改善方式
癲癇症目前第一線仍然為藥物治療,大約七成的患者的癲癇發作經由適當診斷及藥物處方可以獲得良好控制。 -
難治癲癇有解了! 中山醫學大學研發「全新抗癲癇藥物」獲多國專利
癲癇是中樞神經異常放電的疾病,病患人數眾多,尚無很好的治療藥物。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研發全新抗癲癇藥物,獲得多國醫藥發明專利,可望為癲癇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 -
精神恍惚又失憶小心是癲癇! 醫曝:症狀並非只有抽搐
癲癇症簡單來說就是神經細胞的不正常放電,一般民眾最為知曉的發作型態是全身抽搐、雙眼上翻、四肢僵硬,但其實症狀表現會依發作的腦區不同而異,像是暫時的恍神、感到無力,甚至看到閃光或聞到異味。 -
難治癲癇有救了! 首批大麻二酚CBD用藥近8成有改善
台灣癲癇病患中有25%為難治型癲癇,使用現行藥物治療仍無效,頻繁發病恐造成認知功能下降、智力受損。 -
初次經歷為何「似曾相識」? 大腦這功能發生異常所致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提到,根據過去的一些問卷研究顯示,大約有60%的正常人一生中至少有過1次出現既視感的經驗。 -
6大腦神經疾病常造成失能! 「世界腦健康日」5點提倡籲重視腦健康
台灣神經學學會響應今年世界神經學聯盟訂定的主題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 (Leave no one behind)及5大倡議,呼籲民眾重視腦部健康,並關懷腦神經疾病失能者的權益。 -
大貓熊團團癲癇難控 結束18歲生命不再痛苦
18歲的大貓熊團團因腦病變及癲癇病況惡化,台北市立動物園19日決定讓牠在麻醉中沉睡,下午1時48分牠停止心跳,不再痛苦。園方表示將做病理解剖了解病因,盡可能保存全部皮毛跟骨骼並考慮做成立姿標本,追悼紀念活動已在規劃中。 -
大貓熊團團突發4次癲癇 甦醒仍後肢無力
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昨天突發4次癲癇,園方表示,發作時間都不長、用藥後很快控制住,會再調整用藥與監測血液濃度,並希望透過照護緩解後肢無力情況。 -
甲狀腺亢進控制不佳 恐引起癲癇爆發性發作
若碰上癲癇急性發作時,應陪伴病人直到發作停止(通常五分鐘內會自然停止),期間請保持冷靜,請勿試圖強迫病人停止抽搐,避免頭部、四肢受傷,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切勿塞任何堅硬東西到病人口中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