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婦發燒急產嬰 新生兒唇色發紺竟是染「這1罕見兇猛腸病毒」險喪命
常見感染新生兒的腸病毒主要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B型病毒兩大類,傳染途徑可分為生產前感染、周產期感染及產後感染三種。 -
手足口病強勢來襲 三穴位一茶飲提升免疫改善症狀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泡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 -
國衛院研究:降低身體「1數值」,可減少腸病毒重症風險
腸病毒具有高度傳播力,可藉由飛沫傳播,使得此病毒在學童間迅速傳播。 -
腸病毒估5月底達高峰 醫揭3迷思籲家長留意4重症前兆
腸病毒在進入流行期,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的監測數據顯示,上週(5月12日至5月18日)全國門急診腸病毒就診人次達到17,585人次,與前一週的18,238人次相當。今年國內疫情預計5月底、6月初達高峰。醫師提醒,若有嗜睡叫不醒、抽搐及嘔吐等重症前兆,務必送醫。 -
【流感/肺炎專輯】流感、腸病毒上門討債 「診所、急診、病房通通滿出來」
專家推估,免疫負債最快要等到冬天結束、過完農曆年後,病毒都出來一輪了,才比較有機會結束免疫負債。呼籲家長應注意孩童的身體狀況,並做好提升免疫力、自身衛生防護措施,才能應對免疫負債大潮。 -
吃冰可治療腸病毒? 醫師揭腸病毒症狀與正確緩解方法
腸病毒是1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克沙奇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及68至 71型腸病毒等60幾型,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 -
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喉炎 中醫授對付腸病毒解方
腸病毒好發季節在5~9月,請家中有小朋友的家長,勤洗手及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
腸病毒流行期間如何自保? 搞懂腸病毒症狀防範要趁早
目前正是腸病毒流行期間,一旦得到腸病毒,患者的口腔或舌頭可能就會長出小水泡、嘔吐,甚至突然發燒,因此預防腸病毒要趁早,平時應多注意手部與周遭環境清潔,才可免於病毒危害自身與家人的健康。 -
台灣育成紫錐菊「台中1號」搶攻9成保健市場
紫錐菊是風行歐美百餘年的保健作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歷經8年研發,成功育成國內第一個紫錐菊新品種台中1號。研究人員發現,紫錐菊萃取物具有殺死腺病毒和腸病毒的功效,抗病毒機制探討及中華民國專利的取得都已完成,紫錐菊產品扮演的保健角色及市場展望相當可觀。 -
今年第二死!3歲童腸病毒引腦炎逝
國內腸病毒疫情雖持續下降已脫離流行期,上週仍新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1例死亡。疾管署今(26)日表示,此4例腸病毒新增個案中,有3名已出院,死亡病例為一名南部3歲男童,出現發燒、扁桃腺發炎、腸胃炎等非典型症狀,經住院治療發生心肺衰竭導致休克,確診罹患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不幸病逝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