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估5月底達高峰 醫揭3迷思籲家長留意4重症前兆

2024-05-21 18:06:06   6569

腸病毒在進入流行期,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的監測數據顯示,上週(5月12日至5月18日)全國門急診腸病毒就診人次達到17,585人次,與前一週的18,238人次相當。今年國內疫情預計5月底、6月初達高峰。醫師提醒,若有嗜睡叫不醒、抽搐及嘔吐等重症前兆,務必送醫。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的監測數據顯示,上週(5月12日至5月18日)全國門急診腸病毒就診人次達到17,585人次,與前一週的18,238人次相當。今年國內疫情預計5月底、6月初達高峰。醫師提醒,若有嗜睡叫不醒、抽搐及嘔吐等重症前兆,務必送醫。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目前國內處於腸病毒流行期,主要以克沙奇A型為主,而容易引起嚴重症狀的腸病毒A71型及D68型,至今檢出率仍屬零星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年累計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A10型,均為未滿1歲的幼童,與去年同期病例數相當。

根據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的說明,上週因腸病毒停班停課的班級數從前一週的256班增加到279班。雖然疫情似乎有些微下降,但是否已經達到高峰仍需持續觀察,目前預計高峰期將在5月底至6月初之間。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腸病毒疫情多在每年4月增加、6月達高峰,現在正在即將進入高峰期的階段,今年目前疫情算平穩、沒有很多重症,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迷思需要澄清:

1. 沒發燒就沒傳染力?: 呂俊毅強調,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腸病毒可以在口水和糞便中存活長達2至3個月,即使燒退了,只要皮疹、水泡、嘴巴的破洞還在,體內仍有大量病毒,具備傳染力。建議在急性期的前一兩週,應請假在家休息,避免傳染他人。

2. 吃冰可以治療腸病毒?:有些家長會誤以為給孩子吃冰可以治療腸病毒。實際上,吃冰只能緩解喉嚨痛,並不能治療病毒感染。冰涼食物只是幫助孩子補充能量,避免因口腔疼痛而進食困難。

3. 嬰幼兒不出門就不會得腸病毒?: 呂俊毅解釋,儘管小孩不出門,但家長和其他家庭成員會從外面帶回病毒。大人可能沒有症狀,但仍可能傳染病毒給孩子。因此,家長應注意回家後的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將病毒傳播給幼兒。

疾管署再次提醒,腸病毒種類繁多,除了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需特別注意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及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如有上述症狀,應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治療。

此外,腸病毒在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可隨糞便排出病毒,持續時間可達8至12周之久。因此,平時應勤洗手,落實「濕、搓、沖、捧、擦」的正確洗手五步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酒精對腸病毒的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濃度500ppm的消毒水進行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