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韓對決 勝負難料

2019-09-23 12:06:36
19714
從現實來看,去年地方選舉後民進黨在施政方面的變化並不多,民意對民進黨的改觀並不大。唯一的變化就是兩岸關係的大退卻,以及兩岸對立及緊張大為加劇,這將成為民進黨勝選的法寶?恐怕不會如此簡單地遂綠營的意。
陳先才/評論
隨著郭台銘宣布放棄連署計畫,也基本宣告之前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郭柯王」合作進軍2020年之事暫時破局,儘管還有一些小黨也提出自己的參選人,如喜樂島聯盟黨推出呂秀蓮,時代力量也釋出將提名黃國昌的訊息,但就明年大選的主軸而言,仍然將會是韓國瑜與蔡英文的激烈對決。
從過去一段時間台灣島內關於韓蔡角逐的民調數據來觀察,似乎蔡英文稍占上風,各類民調大體領先韓國瑜十個百分點左右。但這是否就預示著蔡英文的連任勝選將無任何懸念,韓國瑜敗局已定?恐怕要下這個結論還為時太早。
最近一段時間蔡在民調數據上多次超過韓國瑜,就最終選舉結果而言,恐怕並無任何有實際的意義。以去年「九合一」選舉為例,韓國瑜與陳其邁在最後一個多月的民調數據比較,陳其邁在民調數字上是超過韓國瑜的,但最終卻是韓大勝15萬票的優勢。蔡的民調在去年「九合一」選後是非常低迷的,一直落後於韓國瑜。在這期間,蔡利用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話題、香港事件的炒作來不斷拉抬其網路聲量,對於其支持度的回升有一定的加分。但蔡的支持度回升,並不是導致韓國瑜民調下降的直接原因。韓國瑜從去年選後,一直到今年7月國民黨舉辦黨內初選之前,其民調數據還是一直領先蔡英文。韓國瑜民調開始發生變化與郭台銘參加國民黨初選有關。尤其是在國民黨初選後無法立即進行整合,郭柯王合作參選的態勢如箭在弦上,才是導致韓支持度不斷下滑的主因。換言之,民進黨和綠營對韓國瑜的攻擊,其本身並沒有使韓國瑜的支持度下跌多少,而恰恰是藍營內部的分裂與整合陷入困境,才是韓支持者開始分化的誘因。
隨著郭台銘的退出,當然有助於藍營的內部整合,韓國瑜聲勢重新回來的可能性當然存在。更為重要的還在於,影響台灣2020年大選結果的所有因素中,取決定性的因素當然還是台灣的內部,以及台灣民意的走向問題。而在這個關鍵因素,蔡英文其實是處於相對被動的境地。執政當然有其包袱,這是任何政黨候選人都無法回避之痛。民進黨之所以在去年地方選舉中大敗,主要還是執政不佳,被台灣民意厭惡所致。從去年11月到明年年初投票,時間太近,台灣民意不滿民進黨執政的情緒當然存在。這對蔡英文的連任將是一個很難跨過去的坎。
雖然綠營媒體常以香港問題為由,稱蔡英文在這場選舉中撿到槍、撿到炮甚至原子彈,這其實都有誇大的成份,其真實效果還有待評估。兩岸關係高度敏感與複雜,兩岸議題對於台灣選舉而言確實有其影響力。但如何來看這種影響力,以及其對最終勝負的影響,也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就台灣選舉的內外因素而言,內因當然決定外因,內因仍然是主要因素,外因只是次要因素。綠營過於操作香港議題以及兩岸緊張與對抗,短期內在輿情及網路上的聲量或許可以增加不少,但對於選舉投票的實際效能而言,還真的是要打一個問號。從台灣過去二十來年的選舉歷史來觀察,舉凡執政黨,無論是藍綠哪個政黨,只要在上一次的地方選舉中大敗,都會在接下來的大選中丟失執政權。這基本上形成了一個規律。民進黨在2006/2007年地方選舉中失利,則在2008年丟失了政權。國民黨在1997/1998年、2014年的地方選舉中大敗,則分別在2000年、2016年丟掉了執政權。就當前的民進黨而言,其在2018年地方選舉中的大挫敗,而在2020年大選中它卻能改變選舉鐵律,變不可能為可能?其難度可想而知。
從現實來看,去年地方選舉後民進黨在施政方面的變化並不多,民意對民進黨的改觀並不大。唯一的變化就是兩岸關係的大退卻,以及兩岸對立及緊張大為加劇,這將成為民進黨勝選的法寶?恐怕不會如此簡單地遂綠營的意。兩岸牌固然可以幫助蔡英文鞏固基本盤,但台灣民意長期以來在兩岸關係上本身就存在重大的分歧,尤其是多數台灣民意仍然不願意看到兩岸的對撞,綠營過於操作兩岸牌甚至香港牌,恐怕免不了招致民意的巨大反彈,最終得不償失。
就台灣2020年選情觀察而言,韓國瑜的選戰有其獨到之處,也是較具政治魅力的候選人,更是藍營所有政治人物中,其選戰打法最像民進黨式的戰法,任何低估韓國瑜的戰鬥力,恐將付出代價。從韓蔡兩人的趨勢與走向來觀察,韓國瑜的選票一定是在朱立倫2016年選票數為基準,不斷往上加,而蔡英文目前聲勢應該已達天花板,接下來會面臨下滑的壓力,其選票只會是在2016 年得票數上往下遞減。畢竟離最終投票日期還有四個來月的時間,如果其執政團隊再來一個類似走私香煙、丟失300萬之類的大出包,其支持度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無法排除。換言之,蔡韓對決,鹿死誰手,目前還真難預料。
【圖片為資料照】
隨著郭台銘宣布放棄連署計畫,也基本宣告之前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郭柯王」合作進軍2020年之事暫時破局,儘管還有一些小黨也提出自己的參選人,如喜樂島聯盟黨推出呂秀蓮,時代力量也釋出將提名黃國昌的訊息,但就明年大選的主軸而言,仍然將會是韓國瑜與蔡英文的激烈對決。
從過去一段時間台灣島內關於韓蔡角逐的民調數據來觀察,似乎蔡英文稍占上風,各類民調大體領先韓國瑜十個百分點左右。但這是否就預示著蔡英文的連任勝選將無任何懸念,韓國瑜敗局已定?恐怕要下這個結論還為時太早。
最近一段時間蔡在民調數據上多次超過韓國瑜,就最終選舉結果而言,恐怕並無任何有實際的意義。以去年「九合一」選舉為例,韓國瑜與陳其邁在最後一個多月的民調數據比較,陳其邁在民調數字上是超過韓國瑜的,但最終卻是韓大勝15萬票的優勢。蔡的民調在去年「九合一」選後是非常低迷的,一直落後於韓國瑜。在這期間,蔡利用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話題、香港事件的炒作來不斷拉抬其網路聲量,對於其支持度的回升有一定的加分。但蔡的支持度回升,並不是導致韓國瑜民調下降的直接原因。韓國瑜從去年選後,一直到今年7月國民黨舉辦黨內初選之前,其民調數據還是一直領先蔡英文。韓國瑜民調開始發生變化與郭台銘參加國民黨初選有關。尤其是在國民黨初選後無法立即進行整合,郭柯王合作參選的態勢如箭在弦上,才是導致韓支持度不斷下滑的主因。換言之,民進黨和綠營對韓國瑜的攻擊,其本身並沒有使韓國瑜的支持度下跌多少,而恰恰是藍營內部的分裂與整合陷入困境,才是韓支持者開始分化的誘因。
隨著郭台銘的退出,當然有助於藍營的內部整合,韓國瑜聲勢重新回來的可能性當然存在。更為重要的還在於,影響台灣2020年大選結果的所有因素中,取決定性的因素當然還是台灣的內部,以及台灣民意的走向問題。而在這個關鍵因素,蔡英文其實是處於相對被動的境地。執政當然有其包袱,這是任何政黨候選人都無法回避之痛。民進黨之所以在去年地方選舉中大敗,主要還是執政不佳,被台灣民意厭惡所致。從去年11月到明年年初投票,時間太近,台灣民意不滿民進黨執政的情緒當然存在。這對蔡英文的連任將是一個很難跨過去的坎。
雖然綠營媒體常以香港問題為由,稱蔡英文在這場選舉中撿到槍、撿到炮甚至原子彈,這其實都有誇大的成份,其真實效果還有待評估。兩岸關係高度敏感與複雜,兩岸議題對於台灣選舉而言確實有其影響力。但如何來看這種影響力,以及其對最終勝負的影響,也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就台灣選舉的內外因素而言,內因當然決定外因,內因仍然是主要因素,外因只是次要因素。綠營過於操作香港議題以及兩岸緊張與對抗,短期內在輿情及網路上的聲量或許可以增加不少,但對於選舉投票的實際效能而言,還真的是要打一個問號。從台灣過去二十來年的選舉歷史來觀察,舉凡執政黨,無論是藍綠哪個政黨,只要在上一次的地方選舉中大敗,都會在接下來的大選中丟失執政權。這基本上形成了一個規律。民進黨在2006/2007年地方選舉中失利,則在2008年丟失了政權。國民黨在1997/1998年、2014年的地方選舉中大敗,則分別在2000年、2016年丟掉了執政權。就當前的民進黨而言,其在2018年地方選舉中的大挫敗,而在2020年大選中它卻能改變選舉鐵律,變不可能為可能?其難度可想而知。
從現實來看,去年地方選舉後民進黨在施政方面的變化並不多,民意對民進黨的改觀並不大。唯一的變化就是兩岸關係的大退卻,以及兩岸對立及緊張大為加劇,這將成為民進黨勝選的法寶?恐怕不會如此簡單地遂綠營的意。兩岸牌固然可以幫助蔡英文鞏固基本盤,但台灣民意長期以來在兩岸關係上本身就存在重大的分歧,尤其是多數台灣民意仍然不願意看到兩岸的對撞,綠營過於操作兩岸牌甚至香港牌,恐怕免不了招致民意的巨大反彈,最終得不償失。
就台灣2020年選情觀察而言,韓國瑜的選戰有其獨到之處,也是較具政治魅力的候選人,更是藍營所有政治人物中,其選戰打法最像民進黨式的戰法,任何低估韓國瑜的戰鬥力,恐將付出代價。從韓蔡兩人的趨勢與走向來觀察,韓國瑜的選票一定是在朱立倫2016年選票數為基準,不斷往上加,而蔡英文目前聲勢應該已達天花板,接下來會面臨下滑的壓力,其選票只會是在2016 年得票數上往下遞減。畢竟離最終投票日期還有四個來月的時間,如果其執政團隊再來一個類似走私香煙、丟失300萬之類的大出包,其支持度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無法排除。換言之,蔡韓對決,鹿死誰手,目前還真難預料。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
陳先才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兩岸協創中心平臺執行長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