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海珊瑚不減反增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復育借鏡
國立中山大學跨國研究發現,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東北海域珊瑚覆蓋率20年來不減反增,在大片死珊瑚骨骼上綻放新生,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研究團隊指出,此研究可作為墾丁珊瑚復育借鏡。 -
中山大學團隊深入黑暗地下河 發現新物種「無眼魚」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師生與國際團隊發現新物種無眼魚,這些魚生活在幾乎無光洞穴中,團隊命名為豆眼鰭尾鯙發表於國際期刊,也獲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報導。 -
中山大學研究「海木耳」固碳率高 能吃也能助抗暖化
中山大學研究發現,海藻海木耳固碳率為大安森林公園2倍,且藉綠能降溫能克服夏天水溫過高不利生長瓶頸,以魚蝦養殖廢水種植還能提高固碳率,能食用也能助抗暖化。 -
中山大學與立陶宛開發薄片雷射 展現首件產學成果
國立中山大學團隊結合國內大學、企業與立陶宛雷射公司切磨拋與鍍膜技術,近日架設與完成驗證第一台高功率薄片型雷射,期能提升台灣晶體材料工業、雷射加工與測試等能力。 -
中山大學獨創製氫催化技術 成本降至千分之一
中山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製出最新複雜氧化物催化劑,主要以地殼含量豐富元素製成,成本僅當前水電解用貴金屬催化劑千分之一,且活性高,有望大幅降低製氫門檻,助攻綠能製氫。 -
中山大學成立醫學院 余明隆出任首任院長
國立中山大學18日獲教育部通過成立醫學院,首任院長由投入醫界逾30年、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兼醫學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余明隆出任。 -
海水酸化恐影響草蝦養殖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海科院長洪慶章與其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表示,在模擬海洋酸化的水池中,草蝦死亡率顯著高於正常海水,且經盲測發現草蝦口味也受影響,麩胺酸等胺基酸含量也較低。 -
因應疫情及趨勢 中山大學宣布新學期縮為17週
因應疫情與世界趨勢,國立中山大學宣布110學年度兩項重大變革,除延後至9月23日開學,更將期末考提前至學期第17週舉行,並規劃第18週不上課,讓學生擁有更多彈性自主學習時間。教務長林伯樵指出,彈性調整學期長度有利學生接軌國際,如國際企業實習規劃、國際學制轉換銜接等,使學生更具全球競爭力。 -
中山大研發奈米盾噴霧 可有效阻隔COVID-19病毒
有效遏止病毒傳播是面對新冠肺炎散播的關鍵之一,中山大學研發奈米級防疫噴霧,可長時間懸浮空氣中,有效擊敗病毒,達到長效性的防禦效果。 -
中山女大生取餐持BB槍阻獼猴搶食 市府:未違法
高雄一名女大生叫外送取餐時持BB槍嚇阻獼猴搶食,畫面在網路社群流傳,引發討論。高雄市農業局31日表示,台灣獼猴已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女學生若為保護自己生命或財產安全採取正當防禦,未繼續追殺野生動物,應未涉野生動物保育法範疇。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