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台灣是中國造船買家 籲抵制北京「軍民融合戰略」

2025-03-17 11:52:30   915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外國買家是中國造船業的主要客戶,台灣名列其中特別令人憂心;長榮獨特的綠色船體在中國航空母艦福建號旁邊建造,福建又可能是中國犯台的起點,這象徵意義引人關注。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報告,指出中國造船業的發展高度依賴外國買家,其中台灣為其主要客戶之一。該報告警告,台灣企業與中國造船廠的合作,不僅間接助長了解放軍的現代化進程,甚至可能對台灣自身安全構成威脅。長榮海運旗下標誌性的綠色貨輪,更被發現與中國最新航母「福建號」在同一造船廠建造,這一象徵意義引發外界關注。

CSIS報告指出,外國企業的大量訂單,使中國造船業成為解放軍軍事擴張的重要支柱。據統計,這些中國船廠的75%產品流向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台灣等美國盟友與合作夥伴,而外國企業向中國船廠下單的行為,等於為中國海軍現代化的核心機構提供了數十億美元資金支持。

報告特別點名台灣的「長榮海運公司」,其現役船隊中有15%是在中國的「1級」造船廠建造,而更多訂單仍在生產中。所謂「1級」造船廠,指的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集團)旗下專門為中國海軍建造軍艦的廠房。這意味著,台灣企業的訂單資金,可能間接補貼了解放軍海軍的擴張,助長其在台海的軍事威脅。

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造船廠的軍民融合程度極高,即使商業與軍用生產不在同一地點,許多商業造船廠與軍事造船廠間共享資源,包括生產技術、材料供應及人員配置,使得軍民技術轉移更加順暢。此外,許多外國公司透過合資企業、技術授權和直接採購等方式,無形中為中國軍事造船業提供關鍵技術。

報告提到,中國造船廠因具備更快的建造速度、更低的成本以及高品質的生產能力,成為全球航運業的首選供應商。然而,各國政府與企業在「節省成本」與「助長中國海軍發展」之間,須謹慎權衡風險,特別是對台灣而言,解放軍海軍的迅速現代化對台灣的威脅最大,更應審慎評估企業與中國造船業的合作關係。

長榮海運的船隻與福建號同廠建造的消息,更加凸顯此問題的敏感性。福建號被視為解放軍未來可能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的關鍵戰略武器,而台灣企業的商業活動,竟然可能間接為該航母的建造提供資金,這一現象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CSIS報告呼籲,美國應將中國造船業議題納入更廣泛的戰略框架,並與盟友及合作夥伴攜手合作,防範中國利用軍民融合戰略提升軍事能力。學者建議,美國政府至少應與其他國家協調,進一步收緊技術限制,確保關鍵軍民兩用技術不會被中國造船業吸收,從而助長解放軍海軍的實力。

報告還指出,儘管美國對此議題有較為前瞻性的思維,但大多數國家基於經濟利益考量,未必願意與美國採取相同立場,擔憂與中國貿易往來受阻,或遭遇北京的外交反擊。然而,學者們強調,面對中國海軍快速擴張所帶來的區域安全威脅,特別是對台灣,美國及盟友應透過外交與經濟手段,阻止企業向中國「1級」造船廠下訂單,以減少對中國軍事發展的間接資助。

【圖片翻攝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Raysonho,CC0】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