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桎梏(下)
.jpg)
2020-04-10 16:38:30
26866
然而各國政府都必須承認,除非全面開戰,否則不可能再回到全球化之前、各國經濟靠自己的年代。畢竟,針對全球金融系統、製造供應鏈、資訊網路,今日的國家不僅僅是加以利用:而是依賴。華府也許可以重塑軍事採購,但若複製在消費者經濟方面,會引發大規模反抗、經濟混亂,因為這麼做會顛覆所有產業、增加消費的價格。
續:全球化的桎梏(上)
吳怡/編譯
談脫鉤,已太遲
連鎖反應
無論大國、小國都想掐住對手的咽喉,因此一個不小心,衝突就會升級;而國與國的相互懷疑也會導致敵意。比方說,政府要對某企業下手,但該企業在所屬的產業網路中,若扮演著意想不到的重要角色,此時政府可能就鑄下大錯,造成廣泛的經濟損失—也可能導致他國回頭報復。例如拜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發展之賜,全球網路成長了,而此時類似上述的危險也會增加。(譯按: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直接翻譯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經由無線、有線網路,達到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網路將各種裝置連接在一起,讓裝置之間能傳送資料、溝通。例如運動手環能偵測心跳、走路震動,手環透過藍芽連線手機,手機就能接收到心跳、走路震動資料,之後透過手機app就可看到心跳次數、走路記錄等訊息,如果app有資料分析功能,就可以提供自動警示。)
可想而知,各國都想破壞與彼此的聯結,以擺脫「鎖鏈式的全球化」(chained globalization)。美國評論人員就談論著與中國經濟大幅脫鉤(decoupling),但對於隨之而來的可能破壞,這些人的了解是模糊的。至於中國,也正投入國內半導體產業,以迴避美國的威脅。南韓欲建立自己的化學產業,以減輕對日本的依賴。俄羅斯,同時啟動了唐吉珂德式的「主權網路」(sovereign Internet)專案:可防控外國勢力干預,同時莫斯科也可監管俄羅斯人民的通訊活動。
不過就一些領域,某程度上的阻隔也許行得通。比方說軍事採購領域,一些國家就改變部分的供應鏈,以減少間諜活動、破壞的風險,進而增加國家自主能力。美國為了保護軍事科技,就改變既有行為以限制中國。例如她找出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聯的公司,從軍事供應鏈中剔除這些公司。其他國家也會跟進。
然而各國政府都必須承認,除非全面開戰,否則不可能再回到全球化之前、各國經濟靠自己的年代。畢竟,針對全球金融系統、製造供應鏈、資訊網路,今日的國家不僅僅是加以利用:而是依賴。華府也許可以重塑軍事採購,但若複製在消費者經濟方面,會引發大規模反抗、經濟混亂,因為這麼做會顛覆所有產業、增加消費的價格。
繩索
美國,與其脫離全球網路,不如學習與之共存。這麼做,美國會獲得新能量,同時也產生許多弱點,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須小心處理。官方也需要了解,刻意讓美國所主導的金融、資訊系統箝制他國,會引發反彈,使他國用同樣的方式對付美國—或為自身利益擺脫美國的箝制。
意外常發生,華府也需注意。例如2018年4月,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俄羅斯寡頭歐柏嘉(Oleg Deripaska)及其鋁王國。財政部顯然沒有考慮到這麼做,會使供應鏈依賴歐柏嘉的汽車、航空製造業,出現混亂。(經過歐洲企業、政府的遊說,川普政府延緩制裁,過一陣子就完全解除。)由此可見,政府若缺乏洞察力、執意讓網路為一己之私服務,就容易鑄下錯誤。
為避免錯誤,政策制定者不僅需要了解世界的網路如何運作,還要懂得網路與網路之間,如何相互聯結。針對這些知識,政府部門、國際組織、企業所了解的,通常片面且零碎,因此華府必須下苦功;必須針對近數十年來某些凋零的聯邦機構,注入大量投資,儘管現在新自由主義、親市場的意見當道,而監管、監督的觀念非主流。
美國政府應致力於打破經濟與國家安全的傳統界限。例如商業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可以處理國安議題,五角大廈也可以試著了解國防產業之外的民營經濟。至於國會可以重新開啟科技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該辦公室在1990年代因兩黨惡鬥而關閉;若能重新開張,可研究新興科技,以及如何加以管理。最終,政府應建立特殊部門,善用各政府、民營經濟的資訊以研究特定網路相關的威脅,例如全球供應鏈。美國國家保護和專案司(U.S. Cyber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gency)的模式就值得參考。(譯按:1. 科技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72年至1995年美國國會的辦公室,針對20世紀末複雜的科學、技術問題,提供客觀、權威分析給國會成員、委員會。2. 美國國家保護和專案司(U.S. Cyber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gency):2018年成立,由美國國土安全部監督,負責增進美國各級政府的網路安全,防止駭客攻擊。)
接著,監管機構應加重干預經濟的力道,比起過去幾十年。這方面華府已有動作,改革了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縮寫CFIUS)的工作流程,該委員會負責審查海外資金流進美國所衍申的安全問題。2018年,國會兩黨一致通過立法,要求商業部針對高科技企業,例如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重新評估核發執照的條件。國會也施壓川普政府,重新執法,該法要求官員必須辨識出在美國營運的中國軍事公司、團體。各政府也紛紛跟隨華府的腳步。例如歐盟就選擇詳查外國投資,部分官員也正討論,是否針對中國、歐盟在敏感領域的合作上加以限制,例如國防科技、能源基礎設施、媒體、電信等領域。
然而詳查外國投資是不夠的。美國監管機構應保護敏感的國內市場,防止外國勢力侵入。政策制定者應設法,讓敵國難以利用社群媒體,破壞美國的政治系統,比如說,禁止所有刊登政治廣告、來鎖定美國特定族群的平台。其他方面,政府也必須想的更遠。針對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例如電信、水、電系統,政府應有備援方案,保護這些網路躲過外來攻擊。
最後,各國政府必須有新的對話方式。冷戰時期,蘇聯、美國為避免危機,建立共享話語(shared vocabulary),就是利用各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些學者開發出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二次打擊威懾(second-strike deterrence)的概念。今日,中國、美國、歐盟與其他強國,必須著手類似工作。學界可扮演重要角色,如同冷戰時期般。但是他們必須走出象牙塔,關注經濟與國安重疊的部分,也必須與專家合作,亦即了解全球網路技術的專家。多數國安專家不太了解支撐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但倘若他們與工程師合作,就較能保護這些系統。(譯按:1. 相互保證毀滅:理論基礎:假設雙方(A、B)都有足以毀滅對方的武力,A若遭B攻擊,無論理由為何A都會以同等或更強武力還擊,預期的結果就是衝突立刻升級、雙方都保證完全毀滅;再進一步假設雙方都不敢發動第一擊,因為對方會在預警後攻擊、或發動第二擊,於是雙方都有緊張卻穩定的和平;該策略應用在冷戰時期。2. 二次打擊威懾:同樣假設A、B兩國。A的核戰力遭B首輪核襲擊後,還能存活並回擊,從核威懾的角度來看,二次打擊能力越強,A、B兩國發生核戰的機率就越小,反而能達成穩定的核均衡關係。)
緩和緊張
共同話語,是邁向共同規則的第一步。開發規則並不容易,因為網路導致的衝突、隨之的後果,是混亂且難以預測的。冷戰時期的潛規則,是由政要、軍事領袖、核子物理學家所制定,21世紀的潛規則,需要不同的人物;除了官方、更包括商界、非政府組織。
各國政府應小心處理他國的網路樞紐,例如SWIFT系統、全球電信建設的重要節點。能控制這些樞紐的政府,可以發揮強大的攻守能力;這些樞紐很像當年的核子指揮控制系統。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利用華為意圖搶下美國對全球電信的控制,被視為挑釁行為。(譯按: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是銀行跨境支付的信息(message)傳輸系統;也就是讓各銀行依照統一格式,交換誰向誰匯款、匯款多少、是何種跨境匯兌等信息。全球有200多個國家、1萬多個銀行機構加入SWIFT。SWIFT是合作社,主要辦公室設在布魯塞爾,在比利時法律基礎上建立。參考「全球化的桎梏(上)」)
美國必須認知到自己試圖將全球金融、資訊網路當成武器的舉動,威脅了他國,因此必須調整。克制不僅會增加穩定;還符合美國利益。政策制定者必須牢記,美國的懲罰措施,無形之間會鼓勵他國,遠離華府所控制的網路,最終奪去美國影響力的重要來源。
例如2019年10月總統川普就曾威脅,若土耳其軍隊逾舉、進犯敘利亞東北部,就利用貿易制裁、關稅「摧毀土耳其的經濟」。然而同時,土耳其早就開始準備,將部分金融交易隔絕於美元、美元清算系統之外,轉換成有別於SWIFT系統的俄羅斯體系。雖然川普隨即收回威脅,但土耳其高層還是不安,深怕美國國會會施壓,實施實質、長期的制裁。土耳其、其他中型國家應該不會放棄美國主導的金融系統,但是他們可以鼓勵自家銀行,增加使用華府所管不到的網路。因此除非必要,美國不應用這些方式,對付中國、俄羅斯、其他強國,因為這些國家面對經濟攻擊,未必只以經濟解決,結果可能是動武。
各國應致力於決策透明、可預測。今日就如同核年代,訊息雜亂仍可導致災難後果。就制裁伊朗一事,美國難以決定,這麼做是為了改變伊朗的行為、還是政權,但結果可能就是伊朗激進份子獲益,這些人向來以威脅區域海上航線、美國盟友為手段,行報復之實。為避險,美國、其他強權都應利用例如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之類的組織,以規則為基礎,決定何時攻、何時守。(譯按: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負責審查海外資金流進美國所衍申的安全問題。)
在「鎖鏈式的全球化」浪頭上,各國都試著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對此,美國無需過度反應:例如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俄羅斯開發系統,為全球金融網路另闢蹊徑、歐盟保護企業,不讓美國的手過度伸入。就如同在美國默許之下,多國紛紛取得核武,至今尚未引發戰爭;華府必須認清,在他國基於安全感而作為之時,美國也同時獲益。
核年代的教訓是,攸關生存的危險不見得致命。的確,美國若能審慎計劃,就能正面迎戰「鎖鏈式的全球化」所伴隨之風險,甚至從中獲益。反之,美國跌入危險的深淵;經濟上互相依賴的繩索,不只限制美國利益,而是掐死美國。
(完)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刊登於美國《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2020年1/2月分,文章標題為Chained to Globalization。】
原文出處【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簡介:
1. 法雷爾(Henry Farrell):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政治學、國際事務教授
2. 紐曼(Abraham L. Newman):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艾德蒙·A·華許外事學院(Edmo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教授
【圖片為中新網資料照】
吳怡/編譯
談脫鉤,已太遲
連鎖反應
無論大國、小國都想掐住對手的咽喉,因此一個不小心,衝突就會升級;而國與國的相互懷疑也會導致敵意。比方說,政府要對某企業下手,但該企業在所屬的產業網路中,若扮演著意想不到的重要角色,此時政府可能就鑄下大錯,造成廣泛的經濟損失—也可能導致他國回頭報復。例如拜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發展之賜,全球網路成長了,而此時類似上述的危險也會增加。(譯按: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直接翻譯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經由無線、有線網路,達到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網路將各種裝置連接在一起,讓裝置之間能傳送資料、溝通。例如運動手環能偵測心跳、走路震動,手環透過藍芽連線手機,手機就能接收到心跳、走路震動資料,之後透過手機app就可看到心跳次數、走路記錄等訊息,如果app有資料分析功能,就可以提供自動警示。)
可想而知,各國都想破壞與彼此的聯結,以擺脫「鎖鏈式的全球化」(chained globalization)。美國評論人員就談論著與中國經濟大幅脫鉤(decoupling),但對於隨之而來的可能破壞,這些人的了解是模糊的。至於中國,也正投入國內半導體產業,以迴避美國的威脅。南韓欲建立自己的化學產業,以減輕對日本的依賴。俄羅斯,同時啟動了唐吉珂德式的「主權網路」(sovereign Internet)專案:可防控外國勢力干預,同時莫斯科也可監管俄羅斯人民的通訊活動。
不過就一些領域,某程度上的阻隔也許行得通。比方說軍事採購領域,一些國家就改變部分的供應鏈,以減少間諜活動、破壞的風險,進而增加國家自主能力。美國為了保護軍事科技,就改變既有行為以限制中國。例如她找出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聯的公司,從軍事供應鏈中剔除這些公司。其他國家也會跟進。
然而各國政府都必須承認,除非全面開戰,否則不可能再回到全球化之前、各國經濟靠自己的年代。畢竟,針對全球金融系統、製造供應鏈、資訊網路,今日的國家不僅僅是加以利用:而是依賴。華府也許可以重塑軍事採購,但若複製在消費者經濟方面,會引發大規模反抗、經濟混亂,因為這麼做會顛覆所有產業、增加消費的價格。
繩索
美國,與其脫離全球網路,不如學習與之共存。這麼做,美國會獲得新能量,同時也產生許多弱點,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須小心處理。官方也需要了解,刻意讓美國所主導的金融、資訊系統箝制他國,會引發反彈,使他國用同樣的方式對付美國—或為自身利益擺脫美國的箝制。
意外常發生,華府也需注意。例如2018年4月,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俄羅斯寡頭歐柏嘉(Oleg Deripaska)及其鋁王國。財政部顯然沒有考慮到這麼做,會使供應鏈依賴歐柏嘉的汽車、航空製造業,出現混亂。(經過歐洲企業、政府的遊說,川普政府延緩制裁,過一陣子就完全解除。)由此可見,政府若缺乏洞察力、執意讓網路為一己之私服務,就容易鑄下錯誤。
為避免錯誤,政策制定者不僅需要了解世界的網路如何運作,還要懂得網路與網路之間,如何相互聯結。針對這些知識,政府部門、國際組織、企業所了解的,通常片面且零碎,因此華府必須下苦功;必須針對近數十年來某些凋零的聯邦機構,注入大量投資,儘管現在新自由主義、親市場的意見當道,而監管、監督的觀念非主流。
美國政府應致力於打破經濟與國家安全的傳統界限。例如商業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可以處理國安議題,五角大廈也可以試著了解國防產業之外的民營經濟。至於國會可以重新開啟科技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該辦公室在1990年代因兩黨惡鬥而關閉;若能重新開張,可研究新興科技,以及如何加以管理。最終,政府應建立特殊部門,善用各政府、民營經濟的資訊以研究特定網路相關的威脅,例如全球供應鏈。美國國家保護和專案司(U.S. Cyber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gency)的模式就值得參考。(譯按:1. 科技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72年至1995年美國國會的辦公室,針對20世紀末複雜的科學、技術問題,提供客觀、權威分析給國會成員、委員會。2. 美國國家保護和專案司(U.S. Cyber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gency):2018年成立,由美國國土安全部監督,負責增進美國各級政府的網路安全,防止駭客攻擊。)
接著,監管機構應加重干預經濟的力道,比起過去幾十年。這方面華府已有動作,改革了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縮寫CFIUS)的工作流程,該委員會負責審查海外資金流進美國所衍申的安全問題。2018年,國會兩黨一致通過立法,要求商業部針對高科技企業,例如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重新評估核發執照的條件。國會也施壓川普政府,重新執法,該法要求官員必須辨識出在美國營運的中國軍事公司、團體。各政府也紛紛跟隨華府的腳步。例如歐盟就選擇詳查外國投資,部分官員也正討論,是否針對中國、歐盟在敏感領域的合作上加以限制,例如國防科技、能源基礎設施、媒體、電信等領域。
然而詳查外國投資是不夠的。美國監管機構應保護敏感的國內市場,防止外國勢力侵入。政策制定者應設法,讓敵國難以利用社群媒體,破壞美國的政治系統,比如說,禁止所有刊登政治廣告、來鎖定美國特定族群的平台。其他方面,政府也必須想的更遠。針對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例如電信、水、電系統,政府應有備援方案,保護這些網路躲過外來攻擊。
最後,各國政府必須有新的對話方式。冷戰時期,蘇聯、美國為避免危機,建立共享話語(shared vocabulary),就是利用各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些學者開發出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二次打擊威懾(second-strike deterrence)的概念。今日,中國、美國、歐盟與其他強國,必須著手類似工作。學界可扮演重要角色,如同冷戰時期般。但是他們必須走出象牙塔,關注經濟與國安重疊的部分,也必須與專家合作,亦即了解全球網路技術的專家。多數國安專家不太了解支撐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但倘若他們與工程師合作,就較能保護這些系統。(譯按:1. 相互保證毀滅:理論基礎:假設雙方(A、B)都有足以毀滅對方的武力,A若遭B攻擊,無論理由為何A都會以同等或更強武力還擊,預期的結果就是衝突立刻升級、雙方都保證完全毀滅;再進一步假設雙方都不敢發動第一擊,因為對方會在預警後攻擊、或發動第二擊,於是雙方都有緊張卻穩定的和平;該策略應用在冷戰時期。2. 二次打擊威懾:同樣假設A、B兩國。A的核戰力遭B首輪核襲擊後,還能存活並回擊,從核威懾的角度來看,二次打擊能力越強,A、B兩國發生核戰的機率就越小,反而能達成穩定的核均衡關係。)
緩和緊張
共同話語,是邁向共同規則的第一步。開發規則並不容易,因為網路導致的衝突、隨之的後果,是混亂且難以預測的。冷戰時期的潛規則,是由政要、軍事領袖、核子物理學家所制定,21世紀的潛規則,需要不同的人物;除了官方、更包括商界、非政府組織。
各國政府應小心處理他國的網路樞紐,例如SWIFT系統、全球電信建設的重要節點。能控制這些樞紐的政府,可以發揮強大的攻守能力;這些樞紐很像當年的核子指揮控制系統。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利用華為意圖搶下美國對全球電信的控制,被視為挑釁行為。(譯按: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是銀行跨境支付的信息(message)傳輸系統;也就是讓各銀行依照統一格式,交換誰向誰匯款、匯款多少、是何種跨境匯兌等信息。全球有200多個國家、1萬多個銀行機構加入SWIFT。SWIFT是合作社,主要辦公室設在布魯塞爾,在比利時法律基礎上建立。參考「全球化的桎梏(上)」)
美國必須認知到自己試圖將全球金融、資訊網路當成武器的舉動,威脅了他國,因此必須調整。克制不僅會增加穩定;還符合美國利益。政策制定者必須牢記,美國的懲罰措施,無形之間會鼓勵他國,遠離華府所控制的網路,最終奪去美國影響力的重要來源。
例如2019年10月總統川普就曾威脅,若土耳其軍隊逾舉、進犯敘利亞東北部,就利用貿易制裁、關稅「摧毀土耳其的經濟」。然而同時,土耳其早就開始準備,將部分金融交易隔絕於美元、美元清算系統之外,轉換成有別於SWIFT系統的俄羅斯體系。雖然川普隨即收回威脅,但土耳其高層還是不安,深怕美國國會會施壓,實施實質、長期的制裁。土耳其、其他中型國家應該不會放棄美國主導的金融系統,但是他們可以鼓勵自家銀行,增加使用華府所管不到的網路。因此除非必要,美國不應用這些方式,對付中國、俄羅斯、其他強國,因為這些國家面對經濟攻擊,未必只以經濟解決,結果可能是動武。
各國應致力於決策透明、可預測。今日就如同核年代,訊息雜亂仍可導致災難後果。就制裁伊朗一事,美國難以決定,這麼做是為了改變伊朗的行為、還是政權,但結果可能就是伊朗激進份子獲益,這些人向來以威脅區域海上航線、美國盟友為手段,行報復之實。為避險,美國、其他強權都應利用例如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之類的組織,以規則為基礎,決定何時攻、何時守。(譯按: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負責審查海外資金流進美國所衍申的安全問題。)
在「鎖鏈式的全球化」浪頭上,各國都試著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對此,美國無需過度反應:例如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俄羅斯開發系統,為全球金融網路另闢蹊徑、歐盟保護企業,不讓美國的手過度伸入。就如同在美國默許之下,多國紛紛取得核武,至今尚未引發戰爭;華府必須認清,在他國基於安全感而作為之時,美國也同時獲益。
核年代的教訓是,攸關生存的危險不見得致命。的確,美國若能審慎計劃,就能正面迎戰「鎖鏈式的全球化」所伴隨之風險,甚至從中獲益。反之,美國跌入危險的深淵;經濟上互相依賴的繩索,不只限制美國利益,而是掐死美國。
(完)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刊登於美國《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2020年1/2月分,文章標題為Chained to Globalization。】
原文出處【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簡介:
1. 法雷爾(Henry Farrell):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政治學、國際事務教授
2. 紐曼(Abraham L. Newman):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艾德蒙·A·華許外事學院(Edmo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教授
【圖片為中新網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