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慕賢:中國能否成為新的全球化領導者?
.jpg)
2017-02-24 12:02:18
3108
中國如能成為真正的全球領導者,將有望阻止中歐雙方的周邊諸國在單邊主義、貿易戰和政治不穩定上越走越遠。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是否有政治意願在國內抵制保護主義,並審慎地發揮其包括經濟力量在內的巨大影響力,尤其是面向該地區較小的國家。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為FT中文網撰稿指出,中國如能成為真正的全球領導者,將有望阻止中歐雙方的周邊諸國在單邊主義、貿易戰和政治不穩定上越走越遠。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是否有政治意願在國內抵制保護主義,並審慎地發揮其包括經濟力量在內的巨大影響力,尤其是面向該地區較小的國家。
文章全文如下:
美國新任政府給解決多邊問題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引發了關於中國作為全新的全球領導者的熱烈討論。在推動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和其他重要機構議程的過程中,如果真的面臨領導力真空的局面,我們該何去何從?誰可以成為推動發展、氣候保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全球公共衛生事業中最有效的夥伴?誰可以幫助聯合國具有足夠的實力及充足的資金,在維和事業中發揮有力作用?誰又可以通過促進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非洲等關鍵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來有效地促成穩定局面?中國是否已經做好了開始行動的準備?
在一些關鍵領域中,中國似乎有著填補空白的絕佳優勢。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和日內瓦發表的演講恰逢其時而又充滿雄心壯志,可謂切中了各個要害。他對聯合國體系、世界貿易組織與開放貿易、多邊體系在發展和人道主義事業中的作用,表達了明確的支援,也自然廣受讚譽。從伊朗核協議,到打擊索馬里恐怖主義,再到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性《巴黎協定》都說明:中國為推動全球福祉做出貢獻的意願正與日俱增。中國雞年新春佳節之際,在德國默克爾總理向中國人民恭賀新禧、送上祝福的通話中,李克強總理重申了以上承諾。
德國同時也感謝中國為維護團結而強大的歐盟所提供的支援。然而,如果在與中東歐國家(「1+16」)或與南歐國家(「地中海俱樂部」)的合作之外,北京方面更重視與布魯塞爾方面(歐盟)的接洽,那將更有利於增強歐盟的凝聚力。
回顧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項目。從坦桑尼亞的公路、非盟的大樓、埃塞俄比亞的有軌電車、通往吉布提的列車,到巴基斯坦和希臘的港口便可見一斑,成就令人矚目。誠然,可持續發展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良好治理、地方參與和能力建設。但是難以否認,及時落地且經濟上可行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必不可少。這些專案在顯著推動發展的同時,很多情況下還會有助於政治穩定。這對於德國從根源入手成功應對移民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去年,進入德國的難民數量大幅減少。但是只有阿富汗、中東及非洲等地區的人們有了和平與就業的希望,才能避免2015年湧入歐洲的大規模難民潮捲土重來。從自身的歷史來看,德國人明白,築牆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之道——圍牆只會營造自命不凡而又虛假的安全感,帶來棄牆外種種責任於不顧的風險。
因而,中國發起創辦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局良好,可謂應運而生。亞投行成員加入速度之快,很可能打破了世界記錄。德國作為第一批成員國加入亞投行,至今仍是該行區域外最大股東,且在其治理與運營中發揮著領導作用。
然而,領導力不僅僅需要經濟金融交易,還需要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礎之上。雖然中國對開放貿易、尤其是對世界貿易組織提供了重要支援,但在眾多歐洲企業和觀察人士的眼中,中國在自身市場開放方面進展不足,甚至有所倒退。只有當中國將言論切實付諸於行動,承擔起作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可或缺且志向高遠的一國之責任,才能扭轉當前全球貿易投資走向閉關鎖國的趨勢。
每當論及管控外國投資、迫使海外技術轉讓和保護本土中小企業免受外來競爭的各式各樣的監管和行政措施之時,中國都明確以其發展中國家的身份作辯護。中國近來甚至進一步限制了電動汽車、列車、地鐵系統以及進口食品領域的外來競爭。從積極的一方面看,中國也發佈了多項檔,似乎承諾了要推動開放進程。但檔中面向外國投資的開放態度,到實踐中卻會有截然相反的體現,電動汽車電池這一關鍵產業就是典型案例。近期對外國企業在華投資的限制有所放寬,不再要求它們與本土企業聯合建立合資企業。但與此同時,對電池製造商的許可要求愈發嚴格,導致了韓國和其他一些外資企業被擠出中國市場。
此外,全球化不僅僅涉及貿易和經濟發展,也涉及世界秩序。在這一秩序內各國不論大小均可以平等合作,均受到共同商定的規則約束。為了獲得和保持小國的信任與安全,大國必須接受通行的約束性規則,並且必須接受諸如世界貿易組織等獨立機構對這些規則的解釋。「一帶一路」是中國就發展與穩定提出最具啟發性的倡議之一。德國對其整體方向表示歡迎。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增進互聯互通,將非常有助於抗衡去全球化趨勢。然而,它應該是真正包容的倡議,即讓所有夥伴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參與和承擔責任。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在該倡議的形成過程中擁有實質性的發言權。
中國如能成為真正的全球領導者,將有望阻止中歐雙方的周邊諸國在單邊主義、貿易戰和政治不穩定上越走越遠。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是否有政治意願在國內抵制保護主義,並審慎地發揮其包括經濟力量在內的巨大影響力,尤其是面向該地區較小的國家。
如果德中兩國能夠以漢堡的G20峰會以及五月將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等其他國際平臺為契機,就增加投資、開放市場和約束所有主體的規則等未來繁榮的三大支柱建立共識,那麼我們將在癒合一個日益碎片化的世界秩序方面,邁出巨大的一步。
文章來源:FT中文網/中國能否成為新的全球化領導者?
【圖片為資料照】
文章全文如下:
美國新任政府給解決多邊問題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引發了關於中國作為全新的全球領導者的熱烈討論。在推動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和其他重要機構議程的過程中,如果真的面臨領導力真空的局面,我們該何去何從?誰可以成為推動發展、氣候保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全球公共衛生事業中最有效的夥伴?誰可以幫助聯合國具有足夠的實力及充足的資金,在維和事業中發揮有力作用?誰又可以通過促進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非洲等關鍵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來有效地促成穩定局面?中國是否已經做好了開始行動的準備?
在一些關鍵領域中,中國似乎有著填補空白的絕佳優勢。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和日內瓦發表的演講恰逢其時而又充滿雄心壯志,可謂切中了各個要害。他對聯合國體系、世界貿易組織與開放貿易、多邊體系在發展和人道主義事業中的作用,表達了明確的支援,也自然廣受讚譽。從伊朗核協議,到打擊索馬里恐怖主義,再到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性《巴黎協定》都說明:中國為推動全球福祉做出貢獻的意願正與日俱增。中國雞年新春佳節之際,在德國默克爾總理向中國人民恭賀新禧、送上祝福的通話中,李克強總理重申了以上承諾。
德國同時也感謝中國為維護團結而強大的歐盟所提供的支援。然而,如果在與中東歐國家(「1+16」)或與南歐國家(「地中海俱樂部」)的合作之外,北京方面更重視與布魯塞爾方面(歐盟)的接洽,那將更有利於增強歐盟的凝聚力。
回顧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項目。從坦桑尼亞的公路、非盟的大樓、埃塞俄比亞的有軌電車、通往吉布提的列車,到巴基斯坦和希臘的港口便可見一斑,成就令人矚目。誠然,可持續發展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良好治理、地方參與和能力建設。但是難以否認,及時落地且經濟上可行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必不可少。這些專案在顯著推動發展的同時,很多情況下還會有助於政治穩定。這對於德國從根源入手成功應對移民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去年,進入德國的難民數量大幅減少。但是只有阿富汗、中東及非洲等地區的人們有了和平與就業的希望,才能避免2015年湧入歐洲的大規模難民潮捲土重來。從自身的歷史來看,德國人明白,築牆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之道——圍牆只會營造自命不凡而又虛假的安全感,帶來棄牆外種種責任於不顧的風險。
因而,中國發起創辦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局良好,可謂應運而生。亞投行成員加入速度之快,很可能打破了世界記錄。德國作為第一批成員國加入亞投行,至今仍是該行區域外最大股東,且在其治理與運營中發揮著領導作用。
然而,領導力不僅僅需要經濟金融交易,還需要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礎之上。雖然中國對開放貿易、尤其是對世界貿易組織提供了重要支援,但在眾多歐洲企業和觀察人士的眼中,中國在自身市場開放方面進展不足,甚至有所倒退。只有當中國將言論切實付諸於行動,承擔起作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可或缺且志向高遠的一國之責任,才能扭轉當前全球貿易投資走向閉關鎖國的趨勢。
每當論及管控外國投資、迫使海外技術轉讓和保護本土中小企業免受外來競爭的各式各樣的監管和行政措施之時,中國都明確以其發展中國家的身份作辯護。中國近來甚至進一步限制了電動汽車、列車、地鐵系統以及進口食品領域的外來競爭。從積極的一方面看,中國也發佈了多項檔,似乎承諾了要推動開放進程。但檔中面向外國投資的開放態度,到實踐中卻會有截然相反的體現,電動汽車電池這一關鍵產業就是典型案例。近期對外國企業在華投資的限制有所放寬,不再要求它們與本土企業聯合建立合資企業。但與此同時,對電池製造商的許可要求愈發嚴格,導致了韓國和其他一些外資企業被擠出中國市場。
此外,全球化不僅僅涉及貿易和經濟發展,也涉及世界秩序。在這一秩序內各國不論大小均可以平等合作,均受到共同商定的規則約束。為了獲得和保持小國的信任與安全,大國必須接受通行的約束性規則,並且必須接受諸如世界貿易組織等獨立機構對這些規則的解釋。「一帶一路」是中國就發展與穩定提出最具啟發性的倡議之一。德國對其整體方向表示歡迎。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增進互聯互通,將非常有助於抗衡去全球化趨勢。然而,它應該是真正包容的倡議,即讓所有夥伴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參與和承擔責任。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在該倡議的形成過程中擁有實質性的發言權。
中國如能成為真正的全球領導者,將有望阻止中歐雙方的周邊諸國在單邊主義、貿易戰和政治不穩定上越走越遠。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是否有政治意願在國內抵制保護主義,並審慎地發揮其包括經濟力量在內的巨大影響力,尤其是面向該地區較小的國家。
如果德中兩國能夠以漢堡的G20峰會以及五月將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等其他國際平臺為契機,就增加投資、開放市場和約束所有主體的規則等未來繁榮的三大支柱建立共識,那麼我們將在癒合一個日益碎片化的世界秩序方面,邁出巨大的一步。
文章來源:FT中文網/中國能否成為新的全球化領導者?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