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桎梏(上)

2020-03-18 17:57:02
19677
接受、了解「鎖鏈式的全球化」的現實狀況,才是避險的第一步。政府高層萬萬不可以為,國與國能脫鉤式的隔離、或無害的整合。無論喜歡與否,美國與對手綁在一起了。既然無法分開,就要能夠遊刃有餘。
吳怡/編譯
談脫鉤,已太遲
(譯按:本譯文中常見的「網路」(network)一詞,是指全球金錢、貨物、資訊等流動所使用的管道。)
1999年,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昭告全世界,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系統不復存在。全世界,他寫道,「從以圍牆(wall)為中心的系統,逐漸轉為以網路(network)為中心的系統」。由於企業講求效率、利潤,因此強國間的軍事角力行為,漸漸退居幕後。眼見和諧的時代來臨,一國的顧慮,轉變為如何處理市場力量,而非其他國家。
針對全球化的到來,佛里曼說對了,但關於全球的新面貌是如何,佛里曼錯了。全球化,非但沒有讓政府、企業更自由,反而是箝制。就在數位網路、金流、供應鏈遍布全球之際,各國—尤其是美國—開始利用這些工具來控制其他國家。今日,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監控著網際網路(Internet)的中心、監聽各類通訊活動。美國財政部(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利用國際金融體系,懲罰流氓國家(rogue state)、不聽話的金融機構。華府,為了打贏美中貿易戰,鎖定全球供應鏈中的脆弱環節,結果限制了大批企業的自由、犧牲了國家整體經濟。其他國家也有樣學樣:日本把持關鍵的工業用化學原料,要脅南韓的電子產業;北京,透過中國電訊巨擘華為,最終滲透全球的5G通訊。(譯按:流氓國家(rogue state):根據維基百科,流氓國家指某政治實體行集權體制、違背他國的願望,試圖取得他國所欲控制的武器、對內或對外挑起他國憎惡的戰爭、犯下反人類的罪行、窩藏恐怖分子、容許他國禁止的犯罪活動(如販毒)、意圖顛覆或損害他國。)
全球化,簡言之,看來不是解放的力量,反倒是弱點、競爭、箝制的新源頭;而網路通往的,看來也不是自由,而是束縛。但是各國政府、社會發現得太晚,無法回頭。北京、華府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過去幾年,雙方政府都發現依賴彼此有多危險,也試圖力挽狂瀾。但是諸如中國、美國的經濟體,卻互相深深纏繞,難以在不製造混亂的情況下分開—或「脫鉤」(decouple)。各國無法在經濟上只靠自己。雖然北京、華府的鷹派,可能正談論著「新冷戰」,但是今日的世界,無法像以往分為相互競爭的敵對陣營。而現在國與國糾纏在一起所導致的危機—開啟了新時代,姑且稱為「鎖鏈式的全球化」(chained globalization)。其影響,就是國與國因彼此依賴而綁在一起,使得這些國家,希望藉由經濟恫嚇、間諜活動,來控制競爭對手,甚至是在反制對手時,也會這麼做。
就某些方面而言,鎖鏈式的全球化,讓冷戰看來簡單多了。當年西方、蘇聯的經濟沒什麼交集,讓經濟恫嚇的機會,大幅降低(雙方高層最終都意識到,核武導致的危險,是攸關生存的,因而發展了避險的策略)。然而今日的情況,遠比當年混亂。強國之間因金融、貿易、資訊的網路而彼此捆綁,而這些強國,並不完全了解這些網路,於是出錯的風險升高,就可能導致危險的衝突。
接受、了解「鎖鏈式的全球化」的現實狀況,才是避險的第一步。政府高層萬萬不可以為,國與國能脫鉤式的隔離、或無害的整合。無論喜歡與否,美國與對手綁在一起了。既然無法分開,就要能夠遊刃有餘。
瓶頸、封鎖
數十年來,評論人員認為全球化是市場自由的自然延伸。而國際間的經濟來往,所造成的分歧,一般認為是落在兩群人之間,一是受惠於開放市場的一方,另一是反對的一方。但是這樣的思考忽略了事實,就是全球化本身,讓新衝突成為可能。隨著全經濟、資訊的網路擴展全球,其中許多就彙集成單一樞紐,許多國家也學會利用這些樞紐(hub)對付對手。
第一批經歷這個轉型的其中之一網絡,是支撐國際金融交易的系統。1970年代,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縮寫SWIFT)的網路,簡化了跨國銀行交易訊息的傳送;而美元清算系統,讓這些銀行,以美元為單位處理大批支付。一旦銀行、個人接受這個新訊息系統,國際匯兌從此更加依賴單一貨幣—美元—華府也在全球金融系統中,更有影響力。國際供應鏈則是下一個。1980、90年代,電子業開始外包生產給特定企業,例如富士康(Foxconn),於是所創造的供應鏈涉及了數十、甚至上百家的供應商。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雲端運算開始將網際網路的重要功能,集中在某些系統中,並由例如微軟、亞馬遜等大企業維護。在上述提及的每個例子裡,金錢、貨物、資訊流經了重要的經濟樞紐。於是負責管理這些樞紐的國家,得以趁機排擠、暗中偵探別的國家。(譯按: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是銀行跨境支付的信息(message)傳輸系統;也就是讓各銀行依照統一格式,交換誰向誰匯款、匯款多少、是何種跨境匯兌等信息。全球有200多個國家、1萬多個銀行機構加入SWIFT。SWIFT是合作社,主要辦公室設在布魯塞爾,在比利時法律基礎上建立。舉例,甲要從台灣的台灣銀行(台中分行)匯款給乙在美國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縮寫BOA)(紐約分行)的帳戶,假設兩家銀行都加入了SWIFT,那麼旗下的分行都會有個別的SWIFT Code,這是甲匯款給乙時,SWIFT用來「識別」台銀台中分行、BOA紐約分行的「代碼」。)
美國,比起多數國家,更早看到這些機會,因為有太多的網路,是在美國的影響範圍內。自2001年9月11日的恐攻,美國財政部就利用全世界對美元的依賴,將全球金融體系轉變成控制系統,逼走了蓋達、北韓等流氓政權,更利用制裁的威脅,恫嚇銀行以達目標。美國國家安全局也不遑多讓;讓網際網路成為監控全球的工具,利用的是電信供應商AT&T、Verizon的電信網路,秘密辨識通訊中的節點,以對付對手和盟友。(譯按:1. 利用美元清算系統逼走蓋達、北韓等流氓政權:目前國際貿易的清算,絕大部分是以美元為單位,所以全世界相當依賴美元。假設某國家、實體被踢出美國主導的美元清算系統,那她們就很難與全世界做生意,比方說,伊朗某藥商要向英國採購藥品,同時向德國出口毛毯,但若伊朗被趕出美元清算系統,就不能用美元買賣了。2. 美國國家安全局與美國電信龍頭AT&T的秘密合作:2015年8月15日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美國國安局的檔案顯示,國安局長期與AT&T合作,監控國際間、他國與他國之間的網際網路通訊活動,這些通訊活動都通過美國本土的網路節點(network hub)。)
直到最近,其餘國家才努力試圖跟上美國的腳步。中國,算是全球化經濟的後進,只能阻擋入侵者,來保護她價值非凡的國內市場,以回應大環境。而歐盟雖然在全球經濟網路扮演關鍵角色,但是她缺乏類似美國財政部的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的集權機構;華府將該辦公室轉成國家工具。
然而恐懼、機會主義驅使了中國;如今中國,不僅免於各網路的攻擊,還能建構自己的網路,以對付對手。華為,在北京的默許下,意圖建構全球5G電信網路。倘若華為成功主導了全球5G,中國政府就能趁機打入全球通訊,運用這個網路中的新力量,對付自己的對手。或換個方式思考:中國對美國,終於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這解釋了華府為何要全力壓制華為。川普政府禁止華為進入美國市場、遊說美國盟友別使用華為的5G基礎設施、禁止美國企業售予華為複雜、不易購得的半導體。而中國也反擊了;威脅要將美國企業,例如聯邦快遞(Fedex),列入黑名單,華府友邦的企業,例如英國豐銀行(HSBC)也被點名。就算川普政府想對華為讓步,以作為美中貿易協議的部分條件,美國國會兩黨也可能搞破壞,不會點頭。
歐洲,也捲入了類似糾紛,就是美國修理伊朗一事。自2018年,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就利用美元清算系統打擊伊朗,限縮伊朗使用全球金融資源的空間,更揚言制裁與伊朗做生意的歐洲企業。
歐洲政府擔憂,美國此舉是進一步恫嚇的序曲。畢竟,就歐洲各國的經濟成本而言,斷絕伊朗事小,萬一美國用類似手段,強迫歐洲脫鉤俄羅斯,那就茲事體大了;比方說,歐洲從此難以獲得俄羅斯的天然氣、或其他原物料。於是某些歐洲政府高層思考著如何回防。這些人想的是,利用美國與歐洲的經濟關係制衡美國;也就是,倘若美國在歐洲的企業,配合美國的制裁命令而傷及歐盟國家,那麼這些企業就不能在歐洲營運。
小國也吵了起來。南韓法院的判決中,批評日本在二戰時強迫南韓勞工工作;判決一出,日本動怒了,於是去年7月,揚言縮減特定化學品出口至南韓,這是南韓主要企業,例如三星,所依賴的原物料。此舉是衝著南韓科技業而來。而南韓也不遑多讓,威脅停止對日本出口燃料油(heating oil),這是日本家戶、企業冬天的必需。在這幾個回合之間,可看出各國在鎖定跨國供應鏈的重要連結時,所能祭出的手段。
下一篇》全球化的桎梏(下)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刊登於美國《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2020年1/2月分,文章標題為Chained to Globalization。】
原文出處【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簡介:
1. 法雷爾(Henry Farrell):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政治學、國際事務教授
2. 紐曼(Abraham L. Newman):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艾德蒙·A·華許外事學院(Edmo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教授
談脫鉤,已太遲
(譯按:本譯文中常見的「網路」(network)一詞,是指全球金錢、貨物、資訊等流動所使用的管道。)
1999年,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昭告全世界,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系統不復存在。全世界,他寫道,「從以圍牆(wall)為中心的系統,逐漸轉為以網路(network)為中心的系統」。由於企業講求效率、利潤,因此強國間的軍事角力行為,漸漸退居幕後。眼見和諧的時代來臨,一國的顧慮,轉變為如何處理市場力量,而非其他國家。
針對全球化的到來,佛里曼說對了,但關於全球的新面貌是如何,佛里曼錯了。全球化,非但沒有讓政府、企業更自由,反而是箝制。就在數位網路、金流、供應鏈遍布全球之際,各國—尤其是美國—開始利用這些工具來控制其他國家。今日,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監控著網際網路(Internet)的中心、監聽各類通訊活動。美國財政部(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利用國際金融體系,懲罰流氓國家(rogue state)、不聽話的金融機構。華府,為了打贏美中貿易戰,鎖定全球供應鏈中的脆弱環節,結果限制了大批企業的自由、犧牲了國家整體經濟。其他國家也有樣學樣:日本把持關鍵的工業用化學原料,要脅南韓的電子產業;北京,透過中國電訊巨擘華為,最終滲透全球的5G通訊。(譯按:流氓國家(rogue state):根據維基百科,流氓國家指某政治實體行集權體制、違背他國的願望,試圖取得他國所欲控制的武器、對內或對外挑起他國憎惡的戰爭、犯下反人類的罪行、窩藏恐怖分子、容許他國禁止的犯罪活動(如販毒)、意圖顛覆或損害他國。)
全球化,簡言之,看來不是解放的力量,反倒是弱點、競爭、箝制的新源頭;而網路通往的,看來也不是自由,而是束縛。但是各國政府、社會發現得太晚,無法回頭。北京、華府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過去幾年,雙方政府都發現依賴彼此有多危險,也試圖力挽狂瀾。但是諸如中國、美國的經濟體,卻互相深深纏繞,難以在不製造混亂的情況下分開—或「脫鉤」(decouple)。各國無法在經濟上只靠自己。雖然北京、華府的鷹派,可能正談論著「新冷戰」,但是今日的世界,無法像以往分為相互競爭的敵對陣營。而現在國與國糾纏在一起所導致的危機—開啟了新時代,姑且稱為「鎖鏈式的全球化」(chained globalization)。其影響,就是國與國因彼此依賴而綁在一起,使得這些國家,希望藉由經濟恫嚇、間諜活動,來控制競爭對手,甚至是在反制對手時,也會這麼做。
就某些方面而言,鎖鏈式的全球化,讓冷戰看來簡單多了。當年西方、蘇聯的經濟沒什麼交集,讓經濟恫嚇的機會,大幅降低(雙方高層最終都意識到,核武導致的危險,是攸關生存的,因而發展了避險的策略)。然而今日的情況,遠比當年混亂。強國之間因金融、貿易、資訊的網路而彼此捆綁,而這些強國,並不完全了解這些網路,於是出錯的風險升高,就可能導致危險的衝突。
接受、了解「鎖鏈式的全球化」的現實狀況,才是避險的第一步。政府高層萬萬不可以為,國與國能脫鉤式的隔離、或無害的整合。無論喜歡與否,美國與對手綁在一起了。既然無法分開,就要能夠遊刃有餘。
瓶頸、封鎖
數十年來,評論人員認為全球化是市場自由的自然延伸。而國際間的經濟來往,所造成的分歧,一般認為是落在兩群人之間,一是受惠於開放市場的一方,另一是反對的一方。但是這樣的思考忽略了事實,就是全球化本身,讓新衝突成為可能。隨著全經濟、資訊的網路擴展全球,其中許多就彙集成單一樞紐,許多國家也學會利用這些樞紐(hub)對付對手。
第一批經歷這個轉型的其中之一網絡,是支撐國際金融交易的系統。1970年代,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縮寫SWIFT)的網路,簡化了跨國銀行交易訊息的傳送;而美元清算系統,讓這些銀行,以美元為單位處理大批支付。一旦銀行、個人接受這個新訊息系統,國際匯兌從此更加依賴單一貨幣—美元—華府也在全球金融系統中,更有影響力。國際供應鏈則是下一個。1980、90年代,電子業開始外包生產給特定企業,例如富士康(Foxconn),於是所創造的供應鏈涉及了數十、甚至上百家的供應商。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雲端運算開始將網際網路的重要功能,集中在某些系統中,並由例如微軟、亞馬遜等大企業維護。在上述提及的每個例子裡,金錢、貨物、資訊流經了重要的經濟樞紐。於是負責管理這些樞紐的國家,得以趁機排擠、暗中偵探別的國家。(譯按: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是銀行跨境支付的信息(message)傳輸系統;也就是讓各銀行依照統一格式,交換誰向誰匯款、匯款多少、是何種跨境匯兌等信息。全球有200多個國家、1萬多個銀行機構加入SWIFT。SWIFT是合作社,主要辦公室設在布魯塞爾,在比利時法律基礎上建立。舉例,甲要從台灣的台灣銀行(台中分行)匯款給乙在美國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縮寫BOA)(紐約分行)的帳戶,假設兩家銀行都加入了SWIFT,那麼旗下的分行都會有個別的SWIFT Code,這是甲匯款給乙時,SWIFT用來「識別」台銀台中分行、BOA紐約分行的「代碼」。)
美國,比起多數國家,更早看到這些機會,因為有太多的網路,是在美國的影響範圍內。自2001年9月11日的恐攻,美國財政部就利用全世界對美元的依賴,將全球金融體系轉變成控制系統,逼走了蓋達、北韓等流氓政權,更利用制裁的威脅,恫嚇銀行以達目標。美國國家安全局也不遑多讓;讓網際網路成為監控全球的工具,利用的是電信供應商AT&T、Verizon的電信網路,秘密辨識通訊中的節點,以對付對手和盟友。(譯按:1. 利用美元清算系統逼走蓋達、北韓等流氓政權:目前國際貿易的清算,絕大部分是以美元為單位,所以全世界相當依賴美元。假設某國家、實體被踢出美國主導的美元清算系統,那她們就很難與全世界做生意,比方說,伊朗某藥商要向英國採購藥品,同時向德國出口毛毯,但若伊朗被趕出美元清算系統,就不能用美元買賣了。2. 美國國家安全局與美國電信龍頭AT&T的秘密合作:2015年8月15日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美國國安局的檔案顯示,國安局長期與AT&T合作,監控國際間、他國與他國之間的網際網路通訊活動,這些通訊活動都通過美國本土的網路節點(network hub)。)
直到最近,其餘國家才努力試圖跟上美國的腳步。中國,算是全球化經濟的後進,只能阻擋入侵者,來保護她價值非凡的國內市場,以回應大環境。而歐盟雖然在全球經濟網路扮演關鍵角色,但是她缺乏類似美國財政部的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的集權機構;華府將該辦公室轉成國家工具。
然而恐懼、機會主義驅使了中國;如今中國,不僅免於各網路的攻擊,還能建構自己的網路,以對付對手。華為,在北京的默許下,意圖建構全球5G電信網路。倘若華為成功主導了全球5G,中國政府就能趁機打入全球通訊,運用這個網路中的新力量,對付自己的對手。或換個方式思考:中國對美國,終於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這解釋了華府為何要全力壓制華為。川普政府禁止華為進入美國市場、遊說美國盟友別使用華為的5G基礎設施、禁止美國企業售予華為複雜、不易購得的半導體。而中國也反擊了;威脅要將美國企業,例如聯邦快遞(Fedex),列入黑名單,華府友邦的企業,例如英國豐銀行(HSBC)也被點名。就算川普政府想對華為讓步,以作為美中貿易協議的部分條件,美國國會兩黨也可能搞破壞,不會點頭。
歐洲,也捲入了類似糾紛,就是美國修理伊朗一事。自2018年,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就利用美元清算系統打擊伊朗,限縮伊朗使用全球金融資源的空間,更揚言制裁與伊朗做生意的歐洲企業。
歐洲政府擔憂,美國此舉是進一步恫嚇的序曲。畢竟,就歐洲各國的經濟成本而言,斷絕伊朗事小,萬一美國用類似手段,強迫歐洲脫鉤俄羅斯,那就茲事體大了;比方說,歐洲從此難以獲得俄羅斯的天然氣、或其他原物料。於是某些歐洲政府高層思考著如何回防。這些人想的是,利用美國與歐洲的經濟關係制衡美國;也就是,倘若美國在歐洲的企業,配合美國的制裁命令而傷及歐盟國家,那麼這些企業就不能在歐洲營運。
小國也吵了起來。南韓法院的判決中,批評日本在二戰時強迫南韓勞工工作;判決一出,日本動怒了,於是去年7月,揚言縮減特定化學品出口至南韓,這是南韓主要企業,例如三星,所依賴的原物料。此舉是衝著南韓科技業而來。而南韓也不遑多讓,威脅停止對日本出口燃料油(heating oil),這是日本家戶、企業冬天的必需。在這幾個回合之間,可看出各國在鎖定跨國供應鏈的重要連結時,所能祭出的手段。
下一篇》全球化的桎梏(下)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刊登於美國《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2020年1/2月分,文章標題為Chained to Globalization。】
原文出處【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簡介:
1. 法雷爾(Henry Farrell):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政治學、國際事務教授
2. 紐曼(Abraham L. Newman):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艾德蒙·A·華許外事學院(Edmo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教授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