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振源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

52

作者相關文章

  • 台灣的國際參與戰略建議

    東亞地區的人力資源非常豐沛與優秀,是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資源。而且,這些國家可能成為台灣抗衡大陸的重要夥伴,增加台灣與大陸互動的籌碼,及分散台灣與大陸經濟依賴的風險。
  • 台灣農業發展的困境與機遇

    台灣政府應該讓台灣農業將轉換成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的知識型與創新型農業,才能在當前國際競爭下存活與永續發展。台灣農業產業需要發展戰略的典範移轉,需要更多資源與精力投入,帶動既有農民參與的農企業發展,引進新興企業家投入農企業的經營,才能讓台灣農業成長與農民所得增加。
  • 大陸不懂台灣年輕人的心

    習近平主席說,兩岸統一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但是目前看起來這個目標是漸行漸遠。如果大陸不能推動政治改革與厲行法治、尊重台灣的民主、保障自由與人權、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尊重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則台灣年輕人的心靈感受勢必持續與大陸的政策背道而行。
  • 兩岸政策國內溝通五層面

    國內共識是推動兩岸政策、進行兩岸協商、促進兩岸和解的最重要基礎。沒有國內共識,兩岸關係發展不可能穩定、不可能持久。因此,國內溝通、互信、共識與合作的建立是未來新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最關鍵因素,更需要制度性的機制與法規,作為進行溝通、建立互信、累積共識與推行合作的基礎。
  • 童振源:建構兩岸經貿交流新模式

    相較於國際著名的島嶼經濟,金門雖無法完全媲美,但絕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金門可能無法變成新加坡、香港與開曼群島,但借鏡這些地方發展的經驗與制度,金門必有相當的發展潛力。
  • 蒙古是中華民國憲法領土嗎?

    無論1953年中華民國立法院有無決議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撤回對外蒙古的外交承認,都不會改變中華民國憲法至今關於蒙古是中華民國固有疆域之規範,因為國民大會並沒有通過中華民國的領土變更決議,表達要正式放棄外蒙古的領土。
  • 憲政體制下的國家定位與兩岸定位:內外台灣主體、兩岸一中概念

    根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兩岸互動的政治基礎具體可能為何?中華民國憲法兼具台灣主體性與模糊一中的概念,具有整合台灣內部共識與奠定兩岸互動基礎的雙重可能性。對內事務與對外關係上,中華民國政府可以強調台灣主體性的國家定位;但在兩岸關係上,中華民國政府應該運用模糊一中的概念創造兩岸互動與和解的政治基礎。
  • 從九二共識到憲法與憲政

    王毅的講話也顯示,大陸方面正在調整態度,不再堅持「九二共識」這四個字,而是願意針對兩岸主權衝突的本質,與民進黨建立政治互動的新基礎。當然,民進黨也應該根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妥善回應大陸方面的立場調整,才能創造和平發展與繁榮進步的兩岸互動新模式。
  • 管控兩岸經濟交流風險的方式

    市場力量在主導兩岸經濟交流,不是台灣政府可以片面控制,台灣一定要有方法處理這類風險。再者,大陸經濟已經是全球重要生產資源,台灣不能不思考一個管控風險的方式,以便運用大陸的人才、技術與資金。
  • 中國過早進行資本管制可能適得其反

    中國過早採取資本帳緊縮政策,對中國整體的金融體制、經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是不利的。大陸應該適當放寬匯率彈性、減少中央銀行介入維護匯率穩定,由市場力量逐漸決定匯率,可以避免中國央行外匯儲備持續減少,同時增加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