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詢台上的合法罵人秀

2016-04-19 18:18:26   2353

民代在議場上的任何言行,嚴格講都只是執行民意的工具,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控制慾與勝利感,但人在相罵時,難免越罵越起勁,在質詢官員時夾帶個人的情緒發洩。

在近日浮現的中研院院長候選人名單裡,有一位是現任副院長王汎森。王汎森能夠成為院長候選人,必須感謝立委管碧玲與陳亭妃,如果不是她倆於2009年,在立法院質詢台上,用「你頭殼壞去!」、「你出去!」這類羞辱式用語,加上疵牙咧嘴、頤指氣使的姿態,將當時的中研院副院長劉翠溶罵得淚灑質詢台,導致她隨即請辭,王汎森也沒有機會接任副院長。

包括近日引發法務部長羅瑩雪用罕見聲明稿強力反擊在內的那些在立法院質詢台對著官員咆嘯的立委,他們私底下都不是這麼盛氣凌人,為何一上了質詢台就變了一個人?就好像在台灣馬路發生車輛擦撞,車主的標準動作是一下車就要破口大罵一樣,這類要將官員拆吃落腹的身段,已經成了台灣民代質詢方式的常模,你不這樣做就會被認為太嫩太弱,素人一枚。

面對這類宛如合法罵人秀的質詢,大部分官員都已練出應付之道,表面上「好好好,委員您指教得有理」,內心都在回罵「你才頭殼會去、你才要滾出去!」比如陳亭妃又於2015年在質詢時罵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混蛋」,但陳保基沒哭也沒因此請辭,或許也是用這樣方式來調適。然而也有少數「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從小到大沒被人這樣當眾臭罵過,一時之間吞不下這口氣而說不幹就不幹,比如劉翠溶,又比如去年在台北市議會被議員批評「官威很大」的台北市研考會主委陳銘薰。

有觀眾的地方就會有戲可演,議場質詢台當然也是一種舞台,上了舞台把戲演好即可,不必動真情。被罵哭、被罵了以後想辭職,或者像羅瑩雪那樣不顧形象豁出去,大動作用法務部名義發文反擊,都是動了真情,這樣的反應固然可以宣洩一時情緒,但未免太過孩子氣,事過境遷以後說不定會後悔。

辱罵式質詢的必要,根源於政治實力的不對等,當在野黨人數太少,不被執政黨放在眼裡,便須靠唇槍舌劍猛刺官員,以平衡對抗局勢。在政治封鎖年代,民代好不容易靠著民意躍上質詢台,辱罵式質詢也帶有為受壓迫人民出氣的意味。辱罵式質詢帶來的攻擊氣勢,往往能震懾官員,掌握場面,讓自己看起來好像質詢功力老練,直指官員疏失。當然辱罵式質詢也有吸睛效果,容易引來媒體傳播。這些都是辱罵式質詢受到歡迎的原因。

只是辱罵式質詢也經常用來掩飾民代的不用功與實力差,無法以理服人,才會用情緒性字眼來虛張聲勢。民代罵官員,表面上是要代表人民罵醒官員,但更多時候是藉此動作發洩個人情緒。民代在議場上的任何言行,嚴格講都只是執行民意的工具,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控制慾與勝利感,但人在相罵時,難免越罵越起勁,在質詢官員時夾帶個人的情緒發洩。

如何檢驗民代是為了人民而罵官員,還是出於滿足個人心理需求而激情演出?520政黨輪替以後,看看那些立委還會不會再用「你頭殼壞去!」、「你出去!」這類羞辱字眼,或者咄咄逼人的姿態,質詢同黨或友黨官員便知。

本文經沈政男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作者 沈政男】 2016/04/18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