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520是兩岸發展的節點!
.jpg)
2016-03-07 16:56:36
2059
我們相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彼此的共同的目標,那麼創造兩岸政治關係上能夠互動迴旋的彈性空間是蔡總統就任前的要務,期待520是下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節點,而非下修倒退的拐點。
王毅在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回應記者時提出「憲法說」,引起各界遐想,一度有樂觀說法認為「九二共識」已經解套;但事實上兩岸關係因為「九二共識」而走向下修拐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必須審慎以對。
關於「九二共識」,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畢竟這四個字是寫入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的用詞,而中共政治報告在其政治制度中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除非有足夠的理由,否則很難改弦更張。
果然「憲法說」後未隔幾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照例在「兩會」前夕預報中方兩岸關係政策基調,首先就是重申「九二共識」,強調「憲法說」的核心訊息是「兩岸同屬一中」,要外界「不要錯誤解讀」。緊接著政協主席俞正聲、總理李克強分別在政協開幕式《政協工作報告》以及人大開幕式《政府工作報告》中持續維持「九二共識」並加強「反台獨」論調,而且兩人報告中都沒提到「持續推進兩岸協商/談判」等官方交流工作。
最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3月5日會見上海兩會代表團時做出了權威表述,『(中國大陸)對台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
從中方領導人「兩會」期間的發言內容看來,雖然習、李、俞都提到要強化民間交流等溫情喊話,但北京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底線並沒有絲毫退讓;甚至就未來兩岸官方交流釋出了預警式的壓力,520後兩岸官方交流極有可能朝緊縮的態勢發展。
所幸,「兩會」期間中方涉台論述並未脫離「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老調,沒有提出新的、趨於強硬的表述,也算是展現了他們「克制」的一面。
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確定北京對台政策底線未變,「憲法說」甚至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想讓台灣用自己的憲法框住自己「同屬一中」;但至少「憲法說」是一種態度善意,或者暗示著政策上的彈性,呼應蔡英文主席「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說法。
既然民、共兩岸政策路線出現了一些交集,那麼兩岸領導人都需要展現智慧,在各自的底線中尋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然而如何讓雙方擴大交集則成了兩岸領導人共同難題。
首先,民進黨有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完全滿足北京的期待,蔡總統已就兩岸關係提出積極、負責、善意的表述,也就是「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夠接受的互動之道,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她還多次重申新政府兩岸政策將基於「一致性、可預測性和延續性」三原則,以及「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等四個依據來推動。
這都是以小事大的智慧,兼顧台灣的主體利益,同時盡可能回應對方。但顯然北京覺得自己籌碼更多,因此希望蔡總統接受「九二共識」或者至少做出「基於憲法兩岸同屬一中」的明確表述。蔡總統的難題在於籌碼不夠。
另一方面, 兩岸關係是蔡總統的難題,但對習主席而言又何嘗不是?兩岸政治關係和兩岸經貿、社會交流綿密而難以分割,勢必相互影響。此次中國大陸「兩會」真正的戰略焦點是他們的內政問題,諸如實現深化改革的「四個全面」、開展「第十三個五年規畫」以及因應當前國際嚴峻的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挑戰等等。台灣在「兩會」議程脈絡中雖然不是立刻要解決的問題,但卻是關鍵的「X因子」。可以共利,也能互損。
兩岸若能持續和平發展,那麼對彼此經濟發展、社會交流、政治互信都是好事;但若中方因為堅持「九二共識」或者民進黨因素而使兩岸關係倒退回2008年前,甚至倒退回1996年,對台灣而言固然會是重大衝擊,但對中方也絕對不是打個噴嚏而已的事情。
例如中方「四個全面」中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兩岸交流若倒退停滯,至少中國大陸局部省份或城市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此外,相信習近平也不會希望在自己的任期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卻少了台灣這塊拼圖,甚至造成亞太區域衝突,進而危及自己的統治權力。習主席的難題在於投鼠忌器。
我們相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彼此的共同的目標,那麼創造兩岸政治關係上能夠互動迴旋的彈性空間是蔡總統就任前的要務,期待520是下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節點,而非下修倒退的拐點。
【圖片為資料照】
關於「九二共識」,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畢竟這四個字是寫入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的用詞,而中共政治報告在其政治制度中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除非有足夠的理由,否則很難改弦更張。
果然「憲法說」後未隔幾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照例在「兩會」前夕預報中方兩岸關係政策基調,首先就是重申「九二共識」,強調「憲法說」的核心訊息是「兩岸同屬一中」,要外界「不要錯誤解讀」。緊接著政協主席俞正聲、總理李克強分別在政協開幕式《政協工作報告》以及人大開幕式《政府工作報告》中持續維持「九二共識」並加強「反台獨」論調,而且兩人報告中都沒提到「持續推進兩岸協商/談判」等官方交流工作。
最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3月5日會見上海兩會代表團時做出了權威表述,『(中國大陸)對台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
從中方領導人「兩會」期間的發言內容看來,雖然習、李、俞都提到要強化民間交流等溫情喊話,但北京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底線並沒有絲毫退讓;甚至就未來兩岸官方交流釋出了預警式的壓力,520後兩岸官方交流極有可能朝緊縮的態勢發展。
所幸,「兩會」期間中方涉台論述並未脫離「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老調,沒有提出新的、趨於強硬的表述,也算是展現了他們「克制」的一面。
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確定北京對台政策底線未變,「憲法說」甚至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想讓台灣用自己的憲法框住自己「同屬一中」;但至少「憲法說」是一種態度善意,或者暗示著政策上的彈性,呼應蔡英文主席「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說法。
既然民、共兩岸政策路線出現了一些交集,那麼兩岸領導人都需要展現智慧,在各自的底線中尋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然而如何讓雙方擴大交集則成了兩岸領導人共同難題。
首先,民進黨有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完全滿足北京的期待,蔡總統已就兩岸關係提出積極、負責、善意的表述,也就是「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夠接受的互動之道,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她還多次重申新政府兩岸政策將基於「一致性、可預測性和延續性」三原則,以及「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等四個依據來推動。
這都是以小事大的智慧,兼顧台灣的主體利益,同時盡可能回應對方。但顯然北京覺得自己籌碼更多,因此希望蔡總統接受「九二共識」或者至少做出「基於憲法兩岸同屬一中」的明確表述。蔡總統的難題在於籌碼不夠。
另一方面, 兩岸關係是蔡總統的難題,但對習主席而言又何嘗不是?兩岸政治關係和兩岸經貿、社會交流綿密而難以分割,勢必相互影響。此次中國大陸「兩會」真正的戰略焦點是他們的內政問題,諸如實現深化改革的「四個全面」、開展「第十三個五年規畫」以及因應當前國際嚴峻的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挑戰等等。台灣在「兩會」議程脈絡中雖然不是立刻要解決的問題,但卻是關鍵的「X因子」。可以共利,也能互損。
兩岸若能持續和平發展,那麼對彼此經濟發展、社會交流、政治互信都是好事;但若中方因為堅持「九二共識」或者民進黨因素而使兩岸關係倒退回2008年前,甚至倒退回1996年,對台灣而言固然會是重大衝擊,但對中方也絕對不是打個噴嚏而已的事情。
例如中方「四個全面」中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兩岸交流若倒退停滯,至少中國大陸局部省份或城市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此外,相信習近平也不會希望在自己的任期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卻少了台灣這塊拼圖,甚至造成亞太區域衝突,進而危及自己的統治權力。習主席的難題在於投鼠忌器。
我們相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彼此的共同的目標,那麼創造兩岸政治關係上能夠互動迴旋的彈性空間是蔡總統就任前的要務,期待520是下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節點,而非下修倒退的拐點。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
洪奇昌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