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初選(二)申論稿

許主席、蘇院長、柯代理主席、還有很多現場的民主先進,還有今天來自社會各階層的貴賓,還有電視機前面的觀
許主席、蘇院長、柯代理主席、還有很多現場的民主先進,還有今天來自社會各階層的貴賓,還有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朋友,大家好。
剛才許主席提出了很多看法跟見解,尤其是對我的看法有一些解讀,今天我另外準備了一些題目,所以沒有時間來進行一一的解答,只是我在這裡要先說明許主席在解讀很多我講的事及立場時,有不盡周全還有很多誤會的地方,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一起研究討論。
今天我倒是要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就業、還有城鄉差距與資源分配做一些申論,同時就教於兩位候選人及大家。
我記得曾經有一次,我在中部助選,在一個人山人海的會場裡面,有一個中年男子,拼命往前擠過來,他擠到我的旁邊來跟我握手,他也跟我說了一句話,這句話我一輩子大概都不會忘、而且也不敢忘掉。
他說:「主席,民進黨一定要加油。沒有頭路,真的很艱苦!」
我相信在台灣的社會,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的失業和放棄找工作的人,再加上不穩定的臨時工、派遣勞工、部分工時者,有將近90萬人。今天的台灣每個月平均收入不到2萬元的有200萬人口,他們要支付房租、他們要養家活口,他們沒有儲蓄只有負債。我相信社會還有很多人,都面臨相同的困境。
失業及所得偏低,只是當前經濟問題的一部分。我們發現,很多經濟弱勢族群,都住在老舊社區、鄉村、南台灣的農業縣、或偏遠的地區。台灣很小,但區域經濟的落差很大,最窮的嘉義縣每戶平均所得,是最有富有的台北市的一半,大概56%。
為什麼,同樣勤奮工作的人民,經濟上的回報卻是如此天差地遠?關鍵就在於我們長久以來的經濟及產業發展的思考,到了今天已經需要重新改變。
我們過去談到經濟發展,總是想到大都會、大企業跟外銷。我們忽略了「在地經濟」,一種把人跟土地、文化、產業緊密結合的經濟型態。
這幾年,我常常去地方看。我看到鄉村經濟失去了動力,帶來了糧食安全問題、帶來農田和青壯人口流失的問題。
我也看到了在地經濟的潛力。
我們看到了很多令人振奮的實例:
我們在這裡就特別邀請了來自苗栗的年輕人,他們就坐在那裏,他們就是「在地經濟」的實踐者。幾年前,他們從都市回到農村,成立了有機農場,從開始的一甲地,一直擴充到現在的二十三甲,把都市裡的產業發展概念帶回去了鄉村,做出一番成績。他們事實上,重新定義農村、農民和農業。
我也在雲林、在台南看到了很多現代的農民,有些是穿著時尚的女生,但是她們栽培的蘭花,在全世界行銷;我們在美濃,看到鍾鐵民先生一家人,與農民密切地互動,並且一邊耕作一邊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是客家農業與文化、藝術並存的一種典範。
我們還看到很多實例,這些從都市返鄉的青壯一代,他們正引領一個新型的經濟、新型的生活文化的開端。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將這些個案,發展成一個全面性的產業與經濟的改構,我們將在鄉村地區及二線城市創造出所謂的現代的「在地經濟」,它將是一種複合式的經濟型態,有農村、農業,有創新研發、有文化藝術的創作、有休閒產業,甚至於可以與鄉村景觀及水土保持相容的輕度工業生產。這種產業型態可以供應外銷的商品,也可以同時供應國內的需求。而且有強化知識、科技與人文的元素,讓商品的價格可以提高,讓生產者的收入也可以提高。
所以,政府應該要翻轉思考的軸線,加速、全面的催化這個發展模式,在政策上注入必要的資源,建構必要的基礎建設;以及提供土地、資金與技術上的協助,有計畫地引導有夢想的青壯人口回到家鄉,從事「在地經濟」,把活力帶到台灣的每一個社區。
我們也應該將部份創新、創意的產業導入二線城市及鄉村,在國外很多鄉村及小鎮是創新及創意產業孕育的地方,主要是因為政府提供了社會基礎建設;例如:便利的交通、通訊、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及優質的教育,以及各種誘因,讓企業及人才願意留在鄉村發展。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決心與努力來發展鄉村產業,為鄉村經濟帶來新的面貌。
這個模式是可能的。我們看到美國的西雅圖,不是繁華的紐約,但是它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被微軟、波音這些大企業,當成發展基地。我們看到在丹麥北方的小鎮,有世界有名的B&O音響。85年來,它成為一個頂尖的音響設備工業生產,行銷全球。
改變產業發展方向並不容易,國家領導人必須下決心,在經濟治理上,一定要幫助弱勢者,但扶弱不應只是給津貼、擴大社會福利,而是要幫助他們站起來。
幫助農業、幫助鄉村產業,發展在地經濟,就是扶弱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這也就是我個人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