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的侷限 難以承載兩岸關係正常化

針對民進黨兩岸政綱,北京陸續表達反對意見,並不令人意外,但國台辦認為兩岸政綱只是老調重彈,理解並不正
針對民進黨兩岸政綱,北京陸續表達反對意見,並不令人意外,但國台辦認為兩岸政綱只是老調重彈,理解並不正確。如蔡英文主席提醒:「十年政綱有很多橄欖枝和善意在裡面」,只要從「更長遠的眼光、希望為兩岸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就會認知到「中國的最大利益,是和全體台灣人民打交道,而不是只和國民黨打交道」。唯有「提高層次、加大高度」,才能讀出十年政綱的深切用意。
十年政綱的兩岸新思維
相較於過去民進黨的兩岸思考,十年政綱具有三項新特色:
一、兩岸政策目標,未來十年主軸是「和平穩定、和平發展」。
二、兩岸事務處理,未來十年原則是「不走偏鋒、平衡穩定」。
三、兩岸戰略定位,未來十年基調是「戰略對話、戰略互利」
台灣人民堅持主權獨立、堅持當家作主,是民進黨的建黨根基,民意走向至今並未改變。8月25日民進黨民調,發現多數台灣人民不願為了經濟而放棄主權。高達63.6%不能接受「九二共識以「一個中國」為原則」,高達70%支持「兩岸經貿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政治前提下發展」。民進黨作為代表台灣人民的民主政黨,當然要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
然而,即使民進黨認知到兩岸的主權分歧難解,仍然基於更長遠的兩岸前景考量,呼籲兩岸共同超越歷史遺留的戰略對峙僵局。民進黨因此主張淡化統獨爭議、淡化兩岸外交軍事矛盾,改以「和平穩定、和平發展」作為兩岸未來十年的政策目標。蔡主席更強調未來處理兩岸事務,應以「不走偏鋒、平衡穩定」為原則,揚棄過去執政時期一度出現的冒進對抗路線。
和而不同,就是認知到兩岸主權分歧卻不影響和平穩定。和而求同,就是認知到兩岸可在更高的戰略層次上,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合作發展空間。蔡主席首度提出「戰略對話、戰略互利」,作為兩岸未來十年的長程定位目標。
戰略互利:和平共處,超越歷史僵局
蔡主席反對「以短期、冒進、甚至是即興式的措施,來因應台灣所面臨的長期性和結構性的問題」,兩岸問題尤其如此。由於兩岸缺少戰略對話,往往陷入短期利益計算,忽略有利雙方的長程布局。例如ECFA過度偏重早收清單,就可能忽略兩岸在產業發展和商品貿易的合作空間。
十年政綱主張,儘管兩岸還有主權認知分歧,仍可從戰略互利觀點,朝向兩岸的和平共處,以「互相尊重治權」為出發點,在「平等互利」原則下,建立兩岸解決爭端的行為準則。
1953年底,中印兩國就西藏爭端進行談判。可貴的是,周恩來總理並未陷入西藏爭端細節,反而「提高層次、拉大高度」,首度提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中印兩國關係的基準。歷經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和平共處五原則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友好合作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鄧小平也在〈和平共處原則具有強大生命力〉中表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只有世界各國在相互關係中都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局勢才能得到緩和,世界和平才能得到維護」。誠然,目前兩岸關係並未被承認為國與國關係,但拉高到戰略互利角度,思考兩岸和平共處之道,仍有利於兩岸累積建設性交流,進而為兩岸醞釀歷史突破的契機。
九二共識侷限:難以承載兩岸關係正常化
正是從更高的戰略觀點,才凸顯出「九二共識」的嚴重侷限。誠如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所言:「九二共識仍有明顯的局限性和脆弱性,18年前形成的「九二共識」已不能滿足兩岸關係變化的環境需要。今天兩岸不僅簽署了ECFA,而且聯袂出現在世界衛生大會上。與此相對照的是,雙方的政治互信還是停留在各說各話的「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關係要繼續向前推進,不可避免要觸及更高層次的政治問題,但由於政治互信不足,許多合作議題的落實顯得困難重重」。
劉國深坦率指出:「影響兩岸政治協商進程的根本性因素,是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的理論準備不足。兩岸實質性政治協商,必須面對「你是誰,我是誰,我們都是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之前,兩岸基礎性互信仍是虛弱的,政治協商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在此之前,兩岸之間難以達成更高階的政治諒解和軍事互信,一些與涉台公共事務相關的兩岸重大政策也難以出台」。「當人們有意推動兩岸領導人會晤、進一步探討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解決台灣進一步參與國際活動等問題時,「九二共識」所提供的支撐力量已經捉襟見肘,因為「九二共識」並沒有解決兩岸在一國之內彼此政治定位等問題」。
從不同角度出發,蔡主席也得出類似結論:「現在與1992年相比,情況已經很不一樣,必須超越歷史框架,用更前瞻的視野建構可長可久的互動架構」。「兩岸往來的頻繁度與牽涉事情的廣泛程度,已經不是1992年可以相比,所牽涉的政府公權力也愈來愈廣。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新的結構,而且是可長可久的結構,來處理繁雜的兩岸事務」。
換言之,反對「九二共識」,並不只因為違反民主理念和程序,更因為「九二共識」內涵過於抽象簡單,難以承載未來十年兩岸將面臨的關係正常化課題。為了對歷史負責,希望建立兩岸更堅實的互動基礎,從戰略互利的高度來看,蔡主席呼籲兩岸共同超越「九二共識」,其實是為了更寬廣的兩岸協商預做準備。
邁向台灣共識:創造更強大的兩岸談判能量
順著同一邏輯,超越「九二共識」,不只為了營造兩岸更寬廣的談判空間,同時也為了創造更厚實的「台灣共識」,產生更強大的兩岸談判能量。
如蔡主席所說:「我們不能像現在或以前,由一個政黨或一個領導人做決定,就試圖強拉整個國家往那個方向去」,並承諾「當選總統後,會負責地透過公開、透明的政治作為與民主程序,匯集朝野政黨與社會各界的意見,凝聚國內最大層面的共識,以此與中國互動、協商與對話」。
就此而言,國台辦主任王毅提出「兩岸地基說」,認為否定「九二共識」無異於把兩岸大廈的地基抽空,這種比喻並未掌握十年政綱深意。畢竟,幾年來的台灣朝野紛爭,已可看出缺乏民主同意的「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地基的脆弱程度。由於「九二共識」只是國共共識,並非「台灣共識」,由此衍生的未來兩岸政治談判,民進黨除了反對到底之外,並無其他選擇。
為了建構更堅實的兩岸地基,讓兩岸大廈可以屹立不搖,民進黨因此主張,必須透過民主程序凝聚「台灣共識」,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未來兩岸進程。唯有超越侷限國共「九二共識」,擴大台灣內部參與、凝聚出更堅實的「台灣共識」,兩岸和平發展、乃至兩岸關係正常化,才不會淪為空中樓閣。
聯合報報導
郭正亮:九二共識內涵過於抽象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指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反對「九二共識」,並不只因為違反民主理念和程序,更因為「九二共識」內涵過於抽象簡單,難以承載未來十年兩岸將面臨的關係正常化課題。
他表示,為了對歷史負責,希望建立兩岸更堅實的互動基礎,從戰略互利的高度來看,蔡英文呼籲兩岸共同超越「九二共識」,其實是為了更寬廣的兩岸協商預做準備。
郭正亮說,為了建構更堅實的兩岸地基,讓兩岸大廈可以屹立不搖,民進黨主張,必須透過民主程序凝聚「台灣共識」,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未來兩岸進程。唯有超越侷限國共九二共識,擴大台灣內部參與、凝聚出更堅實的台灣共識,兩岸和平發展、乃至兩岸關係正常化,才不會淪為空中樓閣。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即時報導】
-
郭正亮
前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