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習近平確實很強勢

2014-11-18 10:08:42   1522

馬總統:習近平確實很強勢對於外媒提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是強勢領導人,馬英九總統日前受訪直言,「他確實是

馬總統:習近平確實很強勢

對於外媒提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是強勢領導人,馬英九總統日前受訪直言,「他確實是很強勢」。馬總統還以爬山比喻兩岸關係,爬山步伐不快,但爬了幾年,回頭一看會發現爬很高了;至於解決兩岸問題,他認為,欲速則不達,莫揠苗助長。

聯合報報導,馬英九日前接見歐美媒體駐亞洲特派員訪問團,他舉「九二共識」為例,這是他廿多年在陸委會時推動,以前未變成兩岸關係指導原則,但他上任後很認真負責貫徹九二共識,大家就能有較多進展,「有些進展甚至超過我們原來預期」。

對於兩岸交流速度,馬總統表示,三月學生運動前,有些人認為太慢,有些人認為太快;學運後,認為太慢的較少,認為太快的較多,大多數還是認為剛剛好,「目前我們控制的(交流)節奏,應該符合多數台灣人民的期望」,兩岸關係保持逐步發展,仍然會維持現在的節奏與速度。

對於習近平曾說「兩岸問題不能一代代傳下去」,馬英九指出,兩岸隔海分治了六十五年,太多東西無法短期內協商出結果,所以他認為應回顧古人的智慧,孔子說:「欲速則不達」,孟子也說「不要揠苗助長」。這對目前的兩岸關係,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馬英九說,中國有紀錄的歷史約四千六百多年,占七成時間是統一,三成是分裂,歷史上分裂時間最久的有超過二百年,「這些分分合合其實也是歷史現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人民的幸福能不能得到確保。」

一國兩制 馬總統:不能接受

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台灣在中國大陸1982年提出「一國兩制」時,就明確表示不能接受,當時的總統蔣經國提出「一國良制」,就是自由、民主與均富制度,這個立場一直以來沒變。

馬總統日前接見歐美媒體駐亞洲特派員訪華團,回應媒體提問兩岸、台美關係、香港民主發展及東亞區域情勢等議題。

談到香港占中運動,馬總統表示,中國大陸提出一國兩制,台灣不能接受,但很意外用在現在的香港。香港當初得到的承諾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普選特首,50年不變」。最近發展顯示,有相當多香港人認為原先承諾未真正兌現。

馬總統說,台灣民眾很關注香港發展,觀察中國共產黨能否實現當初承諾。台灣與香港非常不同,「我們不會擔心台灣會變成第二個香港」。

1992年前中國大陸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馬總統表示,他在今年國慶祝詞提到,「何不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

馬總統說,支持香港民主,但反對用暴力方式達成,「對台灣的學運也是採取同樣的態度」。

媒體詢問,中國大陸是否會真正實施民主?台灣能提供哪些民主化經驗?

馬總統表示,從不妄想認為中國大陸會很快走向民主,政府在台灣努力,是希望證明給全世界華人社會看,本來是舶來品的民主,在純粹中華土壤上可生根、發芽且成長為大樹,「這是我們存在很重要的一個理由」。

馬總統說,他6年前上任前,僅800多名中國大陸學生到台灣當交換學生,現在交換生加上學位生超過2萬5000人,這是兩岸交流非常重要項目,希望讓中國大陸年輕一代了解,同樣是華人,為什麼政府可在台灣實施民主?

馬總統表示,每年6月4日「六四事件」週年,他都發表談話,鼓勵中國大陸善待異議人士,並給人民更多自由,這樣做對兩岸關係很有幫助。當中國大陸逐步自由化及民主化,兩岸人民間心理距離即可大大拉近。

馬總統說,隨中國大陸愈來愈富裕,人民會增加公共事務關心程度,也有更高興趣參與一些公共政策決定,這恐怕難以避免。

總統:實施民主 主張台獨變少

總統馬英九日前說,他在美國念書時,很多地方盛行台灣獨立運動,現在主張台獨的人變少了,有時反而變成票房毒藥,「台灣實施民主,不需要再主張不切實際的政治理想」。

媒體詢問,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部分,現在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人愈來愈多,以歐洲經驗,會有分化問題,馬總統認為在兩岸關係較務實做法是什麼?一個中國、兩種制度概念對台灣人而言是否合理?

馬總統表示,會有很多不同政治主張,最重要的是核心價值是什麼?如果各方都認為自由、民主、人權及法治是大家接受的核心價值,其他問題較好解決。

馬總統說,曾有記者訪問他,「你們為什麼不宣布獨立?」他回應「聽說過哪一個國家宣布兩次獨立?」中華民國1912年已獨立,實在沒必要再宣布獨立。

馬總統表示,中華民國現在自己選總統、國會,管自己的事務,主張台獨政黨也曾執政8年,各式各樣的政治主張都有實現,或至少有嘗試機會,這樣的社會許多民眾可接受。

馬總統說,1979年美國承認中共時,他曾寫「歡迎民主、反對獨立」短文,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現在就是在做這件事」;認同問題,「我覺得會隨著時間經過而消失」。

馬總統表示,現在問年輕人,他們會說是台灣人;他競選時也說,他是選台灣總統,但國家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還是統一時制定的現實不能改變。

馬總統說,這其實就是實行民主與自由制度非常強大的力量,逐漸化解原先許多可能有衝突與矛盾的意識。

談兩岸關係 馬總統重申三不

總統馬英九日前與外媒會面,回應是否支持兩岸終極統一時表示,政府處理兩岸關係原則就是「不統、不獨、不武」。

媒體詢問馬總統,支持兩岸終極統一嗎?

馬總統表示,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政府與中國大陸打交道時,這始終是很重要因素。與中國大陸交往這20年中,政府一直遵循這個原則,對兩岸未來,當然一定有很多不同看法,但這個原則最基本。

提到兩岸關係原則,馬總統說,「不統、不獨、不武」就是指在他8年總統任內,不會與中國大陸討論統一問題、不會推動台灣獨立,更不會支持使用武力,「這是打造一個可大可久及和平發展架構的必要手段」。

馬總統表示,中華民國是民主的主權國家,包括兩岸關係未來等重大政策都須根據民主原則決定,應由人民根據憲法決定,這個原則不變,未來涉及兩岸重大政策,也是用這個原則解決。

馬總統說,媒體提到這些問題,其實現在討論意義不大,大家都不覺得有任何迫切性,尤其當兩岸許多關於貿易、經濟及文化障礙都還沒排除的時候,討論那些目前沒急迫性的問題,不符民眾需要。

馬總統表示,政府有「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次序,決定與中國大陸交往時先談哪一個,後談哪一個。

兩岸政策 總統:美兩黨都支持

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到現在為止,美國不論共和黨或民主黨政府,基本上都非常支持中華民國採取的兩岸政策,「他們知道我們分寸拿捏得相當不錯」。

媒體詢問,如何看待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向亞洲再平衡」政策?美國政府過去10年是否忽視台灣?

馬總統說,他的感覺是東亞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基本上支持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安全方面,這些國家大部分仰賴美國支持,但這些國家現在與中國大陸貿易往往超過與美國貿易,就出現安全議題上希望與美國合作、經濟議題上又不能不和中國大陸合作。

馬總統表示,中國大陸周邊23國,其中17個以中國大陸為第一大貿易夥伴,這些國家有自己的「再平衡」(rebalancing)政策。

中華民國方面,馬總統說,中華民國扮演區域和平締造者角色,基本上符合美國政策,且得到美方很大鼓勵;另一方面,兩岸關係改善,增加貿易投資及文化交流,也得到美國很大支持。

馬總統表示,35年前甚至於更早於1972年開始,美國對兩岸的態度,就是只要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美國對最後結果沒預設任何立場。

兩岸未來 馬總統:欲速則不達

總統馬英九與外媒會面談到兩岸未來發展時說,兩岸隔海分治65年,太多東西無法短期內協商出結果,應回顧古人智慧,「欲速則不達」,不要揠苗助長,對目前兩岸關係有重要意義。

媒體詢問,馬總統提到兩岸交流應「先急後緩」,但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曾說困難的問題不應留給下一世代解決,馬總統的看法為何?

馬總統說,台灣開始兩岸交流差不多才20多年,還不到一代。實際上,就許多人看,兩岸關係過去6年已有很大改變。他上任前兩岸沒直航班機,現在1天118班,已是歷史上空前成長;中國大陸在台學生開始競選大學學生會主席。政府最主要目的,就是讓雙方有更多了解,之後不管做什麼決定,才會得到大多數人民支持。

馬總統表示,中國大陸訪台訪客,6年來累積超過1200萬人次,無論觀光或其他目的,1年已接近300萬人次;每年約500萬人次台灣民眾訪問中國大陸。大家開始慢慢發展出一些相互了解與互信,這個程序應讓它有一段時間發展得更成熟,對雙方來講都有幫助,「不必急著處理一些目前無法處理的政治問題」。

馬總統說,以中國有紀錄的歷史約4600多年,70%或至少65%時間是統一,30%左右是分裂,歷史上分裂時間最久有超過200年,在一個有歷史觀的民族看,「這些分分合合其實也是歷史現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否確保人民幸福。

總統盼大陸新世代瞭解台灣民主

總統馬英九接受美國媒體專訪表示,台灣不會一味認為中國大陸很快將轉型民主,他希望讓中國大陸年輕一代可以瞭解,同樣是華人,為何台灣能夠施行民主。

美國網路媒體「環球郵報」(Gobalpost)專訪馬總統,全文除了於環球郵報刊載,也於3日在「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網站登出。

在兩岸關係上,馬總統表示,過去6年來台就讀的陸生由800增加至2萬5000人,大陸觀光客每年也提高至300萬人。

他強調,台灣絕不會一味認為中國大陸很快將轉型至民主,台灣民眾努力向全世界華人展現,來自國外的民主概念,也可以在純粹中華的土壤上生根、發芽,而且成長為一棵大樹,這是台灣存在的重要因素。

馬總統說,希望讓中國大陸年輕一代可以瞭解,同樣是華人,為何台灣能夠施行民主。

至於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馬總統指出,東亞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對美國亞洲再平衡的政策基本上是支持的,因為在安全方面,這些國家大部分都仰賴美國給予支持,但是他們現在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往往超過與美國的貿易,因此出現一種情勢:在安全議題上,他們希望與美國合作,但是在經濟議題上,他們又不能不和中國大陸合作。

中國大陸周邊共有23個國家,其中有17個都以中國大陸為第一大貿易夥伴,這些國家有他們本身的「再平衡」(rebalancing)政策。

環球郵報記者同時問到香港示威,馬總統重申支持民主運動,但反對拿台灣與香港比較。他表示,台灣的民眾都很關注香港的發展,倒不是認為香港的情況會發生在台灣,而是在觀察中共能不能實現當初的承諾。

馬總統說,「台灣和香港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此外,馬總統回憶,台灣獨立運動在30年前相當活躍,但如今支持獨立的民眾比過去少很多,有時提出台獨議題會造成反效果。

馬總統分析,台獨問題早已獲解決,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建立於1912年,沒有國家需要兩度宣布獨立。【中央社】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