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韓國未必比台灣強

朱敬一:韓國未必比台灣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敬一表示,台灣應該往創新的路線走,未必要跟隨韓
朱敬一:韓國未必比台灣強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敬一表示,台灣應該往創新的路線走,未必要跟隨韓國成熟的ICT(資通訊)產業的路線,「台灣不必然會落後韓國」。
一向是台灣競爭對手的南韓,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進行改革,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在2004年追過台灣,2010年正式超過2萬美元。同時,台韓出口差距逐步擴大,而三星、LG的崛起,讓台灣產業面臨壓力。
朱敬一引述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觀點說,「目標很清楚的事情,需要兵團作戰;目標不很清楚的事,要敏銳的切入」。例如「雲端」,就屬於後者。
他表示,韓國的優點在於它是個集結非常銳利的兵團,他們的政府也是傾全力幫助;但台灣不是這樣,台灣從來就不是銳利的兵團,台灣的好處是很敏銳,對商機的反應很快。
另外,曾擔任新加坡產業發展顧問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佑曾,也不是很認同韓國的發展模式。
朱敬一解釋,現在的韓國有點像是20年前的日本,產業發展很強,每個領域都整合的非常好,就像20年前的日本,不管是資訊電子產業Sony(新力)、Sharp(夏普),或是汽車工業Toyota(豐田)、Nissan(日產)各方面都非常強,但都是已經成熟的技術產業,沒有原創性。
王佑曾認為,學習成熟技術再加以改造(acquire and improve),這樣雖很容易成功,但會使未來經濟發展停滯。建議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效法國土小但GDP排名全球前10的瑞士,具有多樣且國際性的產業,而且創新力量十足。
朱敬一認為,台積電下一個世代製程集合記憶、邏輯合在一起的3D堆疊技術,不見得會打輸三星,台積電是有可能戰勝的。
另外,未來台灣最有利基的產業,還是在雲端。他舉例說,台灣在醫療雲有絕佳的優勢,台灣是全世界少有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有1300萬人強制投保,目前每個人都已累積13 年的電子資料檔案,這個資料庫是做醫療雲最好的背景,沒有這個資料庫,不可能做遠距照護及藥物影響評估。
如果台灣能夠將醫療雲這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做好的話,將來可以把這個模式賣給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區。這是因為台灣在ICT科技上有優勢,將ICT優勢結合醫療,就是醫療雲,結合農產品履歷,就是農產品履歷雲,這些都是台灣的優勢,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在利基。
朱敬一談創新 讓IP變IPO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美國矽谷裡有很多創新平台,非常容易從IP(智財)變到IPO(股票公開發行);怎麼讓台灣好的IP走向IPO,就是創新導向。
台灣過去是效率導向型經濟,以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等優勢,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在全球化浪潮下,面臨低成本國家急起直追,經濟勢必得轉型。
朱敬一說,矽谷有很多平台,這些平台可以讓很多創新的概念變成賺錢的產業。
例如,美國南加州聖地牙哥當地有一家生技製藥公司Biocom,這家公司把當地70至80個生技相關的小廠都拉來作會員,每個會員每年繳會員費2、3萬美金,Biocom公司拿到會員費後,就用來辦研討會。
假設,某公司有一個先進的觀念(idea),Biocom公司就幫忙發函給其他會員來參加研討會,會中除了分享新觀念、幫助其他會員修正方向,讓會員們可以得到很多回饋,甚至會員們繼續朝這新觀念開發,彼此成為夥伴(Partner),後來可能有律師、會計師、技術人員、臨床實驗的醫生等參與,最後將IP變成IPO。
朱敬一表示,台灣的科學園區到目前為止,都是比較傾向效率導向,像單一窗口、區內設銀行、水電等設備,所有的事情都以廠商的便利、成本降低為考量,但方便絕對不是創新;台灣的科學園區要從效率變到創新,需要建立類似美國矽谷那樣的平台。
幾個月前,新竹科學園區同業公會拜訪國科會,他就建議園區公會的產業服務可以朝美國矽谷的方向走;國科會內部也有非常熟悉矽谷創新經驗的人,協助園區朝創新轉型,必要時可以借重矽谷的經驗。
朱敬一說,國科會有一些往這個方向的規畫,讓台灣好的IP能走向IPO,但需要花時間,要慢慢來。
勇於突破 朱敬一引進新思維
29歲就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43歲「超年輕」入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敬一在舊制度內,正全力揮灑新思維。
雖說將官不分兵科,以財經專才背景出任國科會主委的朱敬一,講求效率、聰慧過人,直言敢衝,與深恐圖利他人,處事顯得被動、保守的公務人員有很大差別。
日前陽明大學生科院院長高閬仙投書媒體指出,國科會繼廢止論文歸類計分(RPI)後,針對科研經費核銷做出變革,國科會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如此重大的改變,朱敬一表現值得肯定。
這僅是朱敬一在上任短短5個月內,面對外界質疑教授報銷經費、中科二林園區搶水爭議、台灣科技人才斷層等問題,憑藉熱情及真誠,繳出亮眼成績單中的一部分。
朱敬一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取經濟學博士,專長為人口經濟學、法律經濟學。自美返國後在台灣大學經濟系任教,後被延聘到中研院,受到時任中研院長李遠哲賞識,出任最年輕的副院長。
勇於突破傳統公務體系窠臼的朱敬一表明,不喜歡參加類似大拜拜的會議,他說,「不好玩」,敬謝不敏。
過去的全國科技會議,部分沒有經過充分討論的結論變成政策,日後反而形成束縛,所以今年12月的全國科技會議,朱敬一改變形式,改由主講人就7個議題主講。
另外,為解決台灣產研落差與創新不足問題,朱敬一勇於突破公務體系深怕「圖利他人」的心態,籌設鼓勵創新的「種子基金」,並整合經濟部、國科會、產業界資源,建置大聯盟、小聯盟的技轉平台。
一向被稱為「硬機關」的國科會,在朱敬一的帶領下有了新風貌,領各部會風氣之先,建立理性互動典範,不僅學術界「有感」,也讓人對已沈寂數年的台灣產業界發展有了新的期待。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