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演習新規格,台灣2027在劫難逃?
.jpg)
2025-04-01 16:09:19
4335
台灣寄希望於美國是不切實際的,面對中共軍事壓力持續增強,賴清德政府的應對之道是更加向美國一面倒,同時擴大對中國大陸的仇恨意識與反制措施,讓台灣更沒有迴旋的餘地,並使對岸對收拾台灣產生更大的緊迫感,進行更威武的軍事打擊準備。這難道是台灣唯一的應對之道?
陳國祥/評論
中共又在台灣周邊大規模軍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本月1日多向抵近台島,進行聯合演訓,總計有19艘共艦進行侵擾,山東號航艦編隊首度進入我防空識別區。相較以往演習,這次演訓並沒有代號,大陸軍事專家表示,這很大程度上說明,解放軍相關演練已經是一種常態,常態化演練可提升作戰能力。
這次演習非比尋常,其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表示,4月1日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於台灣周邊組織艦機多向抵近台島,重點演練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要域要道封控等科目,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
這樣的演習在軍事上是磨練戰技,促使共軍能以良好的狀態執行貼近實戰的各項任務。隨著演習不斷向縱深推進,距離台灣越來越近,將使共軍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台海戰場的環境。高強度的演習提高解放軍聯合作戰的水準,各類武器裝備也經受住考驗,表明解放軍作戰能力在持續提升。
就政治意義而言,中共軍方強調:「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得越緊,大陸封鎖臺灣的鏈條就會拉得越緊。」這個說法恐嚇性十足,台灣民眾多不以為然,但不能不認清,共軍在台海作戰的工具箱是越來越豐富了,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台灣民眾沒有樂觀的權利,沒有無感的空間,反而要有憂患意識,想想如何面對中共越來越大的壓力。
由於共軍與國軍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一旦戰禍臨頭,台灣只能寄望美國支援以逃劫難。但美軍會即時馳援嗎?
美國聯邦參議院近期聽證會針對台灣議題進行廣泛討論,五角大廈顧問梅惠琳(O.Mastro)指出,美軍事迄今仍可阻止中國動武,但傳統嚇阻力已減弱,「中國在3至4週內占領台灣,而美軍無法及時支援的情境,對北京愈來愈有吸引力」。按照她的說法,台灣必須先能挺住3至4個禮拜,才可能等到美國馳援。然而,關鍵問題不在挺住的時間長短,而在於美國是否願意為台灣挺身而戰。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難以樂觀。美國近期湧現「棄台論」,認為美國不該延續原來的極端親台路線,美國總統不該承受「為台北而戰」的巨大壓力,因為這麼做的代價高得驚人,可能成本高過效益,還可能讓美國陷入一場「打不贏的戰爭」。
對美國而言,如果出兵協防台灣,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國衝突,甚至就連美國本土也可能陷入戰火,這是美國決策者不能不權衡的後續發展問題。如果選擇不介入,很可能眼睜睜看著台灣淪陷。兩者都無法接受,所以必須推動台灣大幅增加國防支出,讓台灣更具備自衛能力。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台灣如果確具自我防衛能力,一旦中國入侵台灣,美國可以避免派遣軍隊保衛台灣,美國的基地也不致因而遭受攻擊,無論兩岸衝突的結果為何,都不會影響到美國在亞洲的軍事部署。
美國與中國確實處於競爭關係,略多美國學者專家傾向於認為,美國確實不可坐視中國在印太坐大,但達成這一點的關鍵並非不計代價地保護台灣,因為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國拿走台灣也不影響大局;就軍事而言,無論是飛彈與雷達的涵蓋範圍、潛艦的匿蹤性,共軍攻占台灣所增加的軍事優勢並沒有想像中大。再說,如果中國大陸控制台灣,固然可使其擁有擾亂東海和南海航運的軍事能力,但要完全封鎖海上交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東亞海運也不會完全受阻。基於這些判斷,棄台論者一切都以「不要捲入台海戰爭」為最重要的目標。這跟無事不以成本效益及交易藝術著眼的川普若合符節。
川普唯美國眼前利益是從。即便美國與歐洲多數國家並肩力挺烏克蘭,但如今川普尋求停火與和談,卻在談判開始前就準備好滿足俄羅斯的要求,不但沒有對烏克蘭作出具體的安全保證,也未見他對普京做出真正的施壓。對於這樣唯利是圖的川普,我們可以有所期待嗎?
川普根本不想打仗,美國也面臨國力收縮的關鍵時刻,所以共軍2027年對台灣下手的論斷甚囂塵上。比較合乎情理的判斷,是習近平不會「攻打」台灣,而比較可能的作法是封鎖台灣,甚至可能隔離台灣,由海警當先鋒,共軍支援於後。無論如何,包圍手段應是其優先考量。
中國武裝部隊最近幾次演習已經做好包圍台灣的充分準備,意圖切斷台灣與外界的聯繫,試圖迫使其屈服,這次演習也是進一步模擬封鎖台灣。封鎖是習近平可以選擇的最有力軍事手段之一,在不武力侵入的情況下,瓦解台灣心防,逼迫台灣屈服。
共軍不斷演練封鎖台灣的戰技。去年10月,包括噴氣式戰鬥機、直升機和無人機在內的125架軍機參加模擬封鎖台灣的大規模海空演習,規模創下歷史紀錄。中共軍方將此次演習描述為戰備演習,包括海陸打擊以及港口封鎖。
中國大陸海軍實力快速增長,目前擁有370多艘艦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已超越美國。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425艘軍艦,數量將超過美國艦隊三分之一以上。這樣的軍力足可封鎖台灣。
這就可對台灣的軟肋構成威脅。台灣96%的電力要依賴進口能源,包括外國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若被封鎖,台灣將不得不依賴儲存起來的進口能源,如果不屈服於北京方面,那就將陷入缺電困境中。除了封鎖之外,北京方面還可以實施隔離,即由中國執法機構攔截向台灣物資的船隻。
台灣面對的威脅與日俱增。賴清德總統的對應之道是升高對大陸的敵意,同時加重押寶美國,偏偏川普一貫是商人思維,凡事從利益角度思考,台灣所需支付的保護費或是軍購費更多,但安全保障勢未必更堅實,甚至有被他拿來交易之虞。
賴清德強調美台享有共同價值,但川普的思路完全不契合;他更注重美國的經濟安全,對於賴清德信其為真的亞太戰略並不苟同,他更著重於地緣政治安全,對於第一島鏈的戰略地位、民主同盟之類的價值,川普不太重視。索討更多保護費或是軍購費是他的首要事務。台灣不僅未被他當成盟友,甚至視為經濟的奪利者以及防衛上的惹禍,他對台灣一點都不友善,從未防衛台灣安全作任何清晰承諾。就台灣的安全需求而言,川普完全不靠譜。
台灣寄希望於美國是不切實際的,面對中共軍事壓力持續增強,賴清德政府的應對之道是更加向美國一面倒,同時擴大對中國大陸的仇恨意識與反制措施,讓台灣更沒有迴旋的餘地,並使對岸對收拾台灣產生更大的緊迫感,進行更威武的軍事打擊準備。這難道是台灣唯一的應對之道?
有幾分實力說幾分話、做幾分事,不可超越;如果評估敵我兩造實力,是加計了友我第三者的力量,則必須確信其完全可靠,在必要時一定出兵相挺,但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會不惜一切代價對對台灣力挺到底嗎?
中共又在台灣周邊大規模軍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本月1日多向抵近台島,進行聯合演訓,總計有19艘共艦進行侵擾,山東號航艦編隊首度進入我防空識別區。相較以往演習,這次演訓並沒有代號,大陸軍事專家表示,這很大程度上說明,解放軍相關演練已經是一種常態,常態化演練可提升作戰能力。
這次演習非比尋常,其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表示,4月1日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於台灣周邊組織艦機多向抵近台島,重點演練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要域要道封控等科目,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
這樣的演習在軍事上是磨練戰技,促使共軍能以良好的狀態執行貼近實戰的各項任務。隨著演習不斷向縱深推進,距離台灣越來越近,將使共軍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台海戰場的環境。高強度的演習提高解放軍聯合作戰的水準,各類武器裝備也經受住考驗,表明解放軍作戰能力在持續提升。
就政治意義而言,中共軍方強調:「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得越緊,大陸封鎖臺灣的鏈條就會拉得越緊。」這個說法恐嚇性十足,台灣民眾多不以為然,但不能不認清,共軍在台海作戰的工具箱是越來越豐富了,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台灣民眾沒有樂觀的權利,沒有無感的空間,反而要有憂患意識,想想如何面對中共越來越大的壓力。
由於共軍與國軍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一旦戰禍臨頭,台灣只能寄望美國支援以逃劫難。但美軍會即時馳援嗎?
美國聯邦參議院近期聽證會針對台灣議題進行廣泛討論,五角大廈顧問梅惠琳(O.Mastro)指出,美軍事迄今仍可阻止中國動武,但傳統嚇阻力已減弱,「中國在3至4週內占領台灣,而美軍無法及時支援的情境,對北京愈來愈有吸引力」。按照她的說法,台灣必須先能挺住3至4個禮拜,才可能等到美國馳援。然而,關鍵問題不在挺住的時間長短,而在於美國是否願意為台灣挺身而戰。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難以樂觀。美國近期湧現「棄台論」,認為美國不該延續原來的極端親台路線,美國總統不該承受「為台北而戰」的巨大壓力,因為這麼做的代價高得驚人,可能成本高過效益,還可能讓美國陷入一場「打不贏的戰爭」。
對美國而言,如果出兵協防台灣,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國衝突,甚至就連美國本土也可能陷入戰火,這是美國決策者不能不權衡的後續發展問題。如果選擇不介入,很可能眼睜睜看著台灣淪陷。兩者都無法接受,所以必須推動台灣大幅增加國防支出,讓台灣更具備自衛能力。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台灣如果確具自我防衛能力,一旦中國入侵台灣,美國可以避免派遣軍隊保衛台灣,美國的基地也不致因而遭受攻擊,無論兩岸衝突的結果為何,都不會影響到美國在亞洲的軍事部署。
美國與中國確實處於競爭關係,略多美國學者專家傾向於認為,美國確實不可坐視中國在印太坐大,但達成這一點的關鍵並非不計代價地保護台灣,因為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國拿走台灣也不影響大局;就軍事而言,無論是飛彈與雷達的涵蓋範圍、潛艦的匿蹤性,共軍攻占台灣所增加的軍事優勢並沒有想像中大。再說,如果中國大陸控制台灣,固然可使其擁有擾亂東海和南海航運的軍事能力,但要完全封鎖海上交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東亞海運也不會完全受阻。基於這些判斷,棄台論者一切都以「不要捲入台海戰爭」為最重要的目標。這跟無事不以成本效益及交易藝術著眼的川普若合符節。
川普唯美國眼前利益是從。即便美國與歐洲多數國家並肩力挺烏克蘭,但如今川普尋求停火與和談,卻在談判開始前就準備好滿足俄羅斯的要求,不但沒有對烏克蘭作出具體的安全保證,也未見他對普京做出真正的施壓。對於這樣唯利是圖的川普,我們可以有所期待嗎?
川普根本不想打仗,美國也面臨國力收縮的關鍵時刻,所以共軍2027年對台灣下手的論斷甚囂塵上。比較合乎情理的判斷,是習近平不會「攻打」台灣,而比較可能的作法是封鎖台灣,甚至可能隔離台灣,由海警當先鋒,共軍支援於後。無論如何,包圍手段應是其優先考量。
中國武裝部隊最近幾次演習已經做好包圍台灣的充分準備,意圖切斷台灣與外界的聯繫,試圖迫使其屈服,這次演習也是進一步模擬封鎖台灣。封鎖是習近平可以選擇的最有力軍事手段之一,在不武力侵入的情況下,瓦解台灣心防,逼迫台灣屈服。
共軍不斷演練封鎖台灣的戰技。去年10月,包括噴氣式戰鬥機、直升機和無人機在內的125架軍機參加模擬封鎖台灣的大規模海空演習,規模創下歷史紀錄。中共軍方將此次演習描述為戰備演習,包括海陸打擊以及港口封鎖。
中國大陸海軍實力快速增長,目前擁有370多艘艦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已超越美國。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425艘軍艦,數量將超過美國艦隊三分之一以上。這樣的軍力足可封鎖台灣。
這就可對台灣的軟肋構成威脅。台灣96%的電力要依賴進口能源,包括外國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若被封鎖,台灣將不得不依賴儲存起來的進口能源,如果不屈服於北京方面,那就將陷入缺電困境中。除了封鎖之外,北京方面還可以實施隔離,即由中國執法機構攔截向台灣物資的船隻。
台灣面對的威脅與日俱增。賴清德總統的對應之道是升高對大陸的敵意,同時加重押寶美國,偏偏川普一貫是商人思維,凡事從利益角度思考,台灣所需支付的保護費或是軍購費更多,但安全保障勢未必更堅實,甚至有被他拿來交易之虞。
賴清德強調美台享有共同價值,但川普的思路完全不契合;他更注重美國的經濟安全,對於賴清德信其為真的亞太戰略並不苟同,他更著重於地緣政治安全,對於第一島鏈的戰略地位、民主同盟之類的價值,川普不太重視。索討更多保護費或是軍購費是他的首要事務。台灣不僅未被他當成盟友,甚至視為經濟的奪利者以及防衛上的惹禍,他對台灣一點都不友善,從未防衛台灣安全作任何清晰承諾。就台灣的安全需求而言,川普完全不靠譜。
台灣寄希望於美國是不切實際的,面對中共軍事壓力持續增強,賴清德政府的應對之道是更加向美國一面倒,同時擴大對中國大陸的仇恨意識與反制措施,讓台灣更沒有迴旋的餘地,並使對岸對收拾台灣產生更大的緊迫感,進行更威武的軍事打擊準備。這難道是台灣唯一的應對之道?
有幾分實力說幾分話、做幾分事,不可超越;如果評估敵我兩造實力,是加計了友我第三者的力量,則必須確信其完全可靠,在必要時一定出兵相挺,但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會不惜一切代價對對台灣力挺到底嗎?
作者介紹
-
陳國祥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傳媒顧問。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