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逝世百年,國、共、民三黨待解的習題

2025-03-11 12:49:09
1639
國民黨在戒嚴後奉行民主殆無疑義;民進黨從黨外時代即抗爭民主,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卓有貢獻,但全面執政以後以至目前,為保權與擴權而對民主多所傷害;民主紀錄最不堪的應是中共,但其於民族主義、民生主義及實業建設各方面的成就,則遠在孫中山想像之上。
陳國祥/評論
2025年3月12日,現代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海峽兩岸同予紀念,大陸熱而台灣冷。台灣的紀念活動寥寥無幾,國民黨辦了一些有關孫中山的展覽,民進黨政府沒當一回事。比起剛辦過的紀念228事件78週年,熱絡情況鮮明對比;比起為言論自由殉命的鄭南榕每年的紀念日的盛況,孫中山逝世百年紀念情狀望塵莫及。
孫中山貴為「中華民國國父」,其革命建國理想與無私人格備受世人尊崇,民進黨政府卻若無其事,讓他逝世百週年在台灣身影孤寂,顯現其當前「去中國化」政治工程何等徹底。
在民進黨政府眼中,孫中山是一百多年前的「外國人」,他死了百年干台灣何事?然而,沒有孫中山創立民國,哪有今日民進黨的執政?如今換來的卻是慘澹對待,反而是中國大陸官方慎重其事辦理紀念活動。民進黨毫不吝惜地把孫中山送給中共,中共對這位他們界定的「革命先行者」敬重有加,而且自稱是孫中山遺志的繼承者、實踐者。
國民黨對於這位建黨「總理」不失敬愛之情,但紀念活動如禮行儀,並未鑼鼓喧天。畢竟,中山先生在此時此刻的台灣,並無太多敬仰崇敬者,而他所創建的中華民國,有如風中花木,備受綠營人士摧折,再也不能昂立怒放。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非神聖莊嚴的政治符號,反而是綠色政權宣告台灣與中國沒有隸屬關係的障礙物。蔡英文在辛亥建國110週年的國慶文告中,早已直稱對岸是「中國」,更進一步一刀切,將中華民國立足台灣由1949年算起。明明是「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既然已成台灣獨立建國的負面因素,何需在敬奉他的豐功偉績及精神遺產?國家認同既已全然改變,還需更求深化,將孫中山推到中國大陸是理所當然的。
孫中山提倡三民主義。其中的民族主義是以中華民族民族為主體,跟民進黨骨子裡的台灣民族主義截然不同;民生主義有社會主義色彩,不容於民進黨信奉的資本主義;民權主義則嘉惠於民進黨,但他們認為是自己奮鬥得來的成果,當然不會對孫感恩。「三民」既然都於己無干,何需紀念?
反觀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共,在民族主義層面,已與孫中山趨同。在民生主義上,兼顧國家資本與私人資本,其「小康」與「扶貧」概念與孫中山「均富」相近。民權主義的實踐模式,從孫中山的視角看,仍處於「訓政時期」,雖對民主另有一套定義,自詡為「全過程民主」,但世上信其為真者尚寡。
整體而言,大陸官方界定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雖未讓人產生太大的違和感,因為在政策上已向三民主義靠攏,但自命為其理念的繼承者,顯有不洽之處。
民進黨走的是台獨分離主義路線,違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理念,且不認同孫中山及三民主義,因此其思想內核的「反共」與「反中」,必然激化兩岸的對立。這種「反共」、「反中」屬於意識形態層次,將兩岸之爭上升到信仰與理念之爭,沒有妥協空間,最終只能以實力決勝負。
兩岸分治已逾75載,孫中山逝世百年之際,台灣執政當局視孫中山的革命建國理念如草芥,統治中國大陸的中共則大力宣揚「聯俄容共」之後的孫中山思想路線;國民黨基於本土性選票考量,只能把孫中山高高供奉著。他逝世百年,三個中華土地上的主要政黨認同與情感不一,而且各有盤算,乃有不同的對待態度。
無論是否贊同其理念,孫中山為中國近代民主之父是任何政黨都無法否定的,他生平未能根除主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逝世後其實質繼承人蔣中正對其民主思想多所背離,另一冒牌繼承人毛澤東更是倒行逆施,他所勾勒的民主實踐方式也爭議頗多,但他的民權思想仍然經得起時代考驗,歷久而長青。
國民黨在戒嚴後奉行民主殆無疑義;民進黨從黨外時代即抗爭民主,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卓有貢獻,但全面執政以後以至目前,為保權與擴權而對民主多所傷害;民主紀錄最不堪的應是中共,但其於民族主義、民生主義及實業建設各方面的成就,則遠在孫中山想像之上。中共盛大紀念孫中山逝世百年,實應多想想在民主實踐上還有多大努力空間。
民進黨則應好好想想,為何早期「台派」,從蔣渭水、林獻堂到老一代台灣人,對孫中山推崇備至?何以1947年228事件期間,進攻全台政府機構的台灣民兵,在砸掉蔣中正相片之後,卻保護孫中山遺像?孫中山畢竟是海峽兩岸之間的歷史連結,也是兩岸主權關係不可截然分割的一個見證。若能正面看待他的歷史貢獻及連結兩岸的遺產價值,或許可為兩岸緊張關係的緩解求得良方。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2025年3月12日,現代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海峽兩岸同予紀念,大陸熱而台灣冷。台灣的紀念活動寥寥無幾,國民黨辦了一些有關孫中山的展覽,民進黨政府沒當一回事。比起剛辦過的紀念228事件78週年,熱絡情況鮮明對比;比起為言論自由殉命的鄭南榕每年的紀念日的盛況,孫中山逝世百年紀念情狀望塵莫及。
孫中山貴為「中華民國國父」,其革命建國理想與無私人格備受世人尊崇,民進黨政府卻若無其事,讓他逝世百週年在台灣身影孤寂,顯現其當前「去中國化」政治工程何等徹底。
在民進黨政府眼中,孫中山是一百多年前的「外國人」,他死了百年干台灣何事?然而,沒有孫中山創立民國,哪有今日民進黨的執政?如今換來的卻是慘澹對待,反而是中國大陸官方慎重其事辦理紀念活動。民進黨毫不吝惜地把孫中山送給中共,中共對這位他們界定的「革命先行者」敬重有加,而且自稱是孫中山遺志的繼承者、實踐者。
國民黨對於這位建黨「總理」不失敬愛之情,但紀念活動如禮行儀,並未鑼鼓喧天。畢竟,中山先生在此時此刻的台灣,並無太多敬仰崇敬者,而他所創建的中華民國,有如風中花木,備受綠營人士摧折,再也不能昂立怒放。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非神聖莊嚴的政治符號,反而是綠色政權宣告台灣與中國沒有隸屬關係的障礙物。蔡英文在辛亥建國110週年的國慶文告中,早已直稱對岸是「中國」,更進一步一刀切,將中華民國立足台灣由1949年算起。明明是「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既然已成台灣獨立建國的負面因素,何需在敬奉他的豐功偉績及精神遺產?國家認同既已全然改變,還需更求深化,將孫中山推到中國大陸是理所當然的。
孫中山提倡三民主義。其中的民族主義是以中華民族民族為主體,跟民進黨骨子裡的台灣民族主義截然不同;民生主義有社會主義色彩,不容於民進黨信奉的資本主義;民權主義則嘉惠於民進黨,但他們認為是自己奮鬥得來的成果,當然不會對孫感恩。「三民」既然都於己無干,何需紀念?
反觀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共,在民族主義層面,已與孫中山趨同。在民生主義上,兼顧國家資本與私人資本,其「小康」與「扶貧」概念與孫中山「均富」相近。民權主義的實踐模式,從孫中山的視角看,仍處於「訓政時期」,雖對民主另有一套定義,自詡為「全過程民主」,但世上信其為真者尚寡。
整體而言,大陸官方界定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雖未讓人產生太大的違和感,因為在政策上已向三民主義靠攏,但自命為其理念的繼承者,顯有不洽之處。
民進黨走的是台獨分離主義路線,違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理念,且不認同孫中山及三民主義,因此其思想內核的「反共」與「反中」,必然激化兩岸的對立。這種「反共」、「反中」屬於意識形態層次,將兩岸之爭上升到信仰與理念之爭,沒有妥協空間,最終只能以實力決勝負。
兩岸分治已逾75載,孫中山逝世百年之際,台灣執政當局視孫中山的革命建國理念如草芥,統治中國大陸的中共則大力宣揚「聯俄容共」之後的孫中山思想路線;國民黨基於本土性選票考量,只能把孫中山高高供奉著。他逝世百年,三個中華土地上的主要政黨認同與情感不一,而且各有盤算,乃有不同的對待態度。
無論是否贊同其理念,孫中山為中國近代民主之父是任何政黨都無法否定的,他生平未能根除主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逝世後其實質繼承人蔣中正對其民主思想多所背離,另一冒牌繼承人毛澤東更是倒行逆施,他所勾勒的民主實踐方式也爭議頗多,但他的民權思想仍然經得起時代考驗,歷久而長青。
國民黨在戒嚴後奉行民主殆無疑義;民進黨從黨外時代即抗爭民主,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卓有貢獻,但全面執政以後以至目前,為保權與擴權而對民主多所傷害;民主紀錄最不堪的應是中共,但其於民族主義、民生主義及實業建設各方面的成就,則遠在孫中山想像之上。中共盛大紀念孫中山逝世百年,實應多想想在民主實踐上還有多大努力空間。
民進黨則應好好想想,為何早期「台派」,從蔣渭水、林獻堂到老一代台灣人,對孫中山推崇備至?何以1947年228事件期間,進攻全台政府機構的台灣民兵,在砸掉蔣中正相片之後,卻保護孫中山遺像?孫中山畢竟是海峽兩岸之間的歷史連結,也是兩岸主權關係不可截然分割的一個見證。若能正面看待他的歷史貢獻及連結兩岸的遺產價值,或許可為兩岸緊張關係的緩解求得良方。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介紹
-
陳國祥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傳媒顧問。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