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總統最緊要的職責在於減少北京的彈藥
.jpg)
2024-10-11 14:41:36
2036
為了台灣的安全計,賴總統今後實應多說民主與專制之爭,少提兩岸兩國;畢竟,減少對岸的砲火數量與強度,應是中華民國總統最起碼應守住的分際。
陳國祥/評論
賴清德總統國慶講話基本上是以中華民國為形,以兩邊兩國為魂,但由於多了一點中華民國元素,少了一點「新兩國」的論述,所以未出現太多鳴鼓攻之的反應,即使是北京當局仍然負面評價,也多是重申老調,並未出現新的致命性武器。有外籍學者因而認為賴總統的講話「讓北京攻擊他的彈藥少了許多」,這個評價堪稱允當。
國慶大典慶籌會主委立法院長韓國瑜代表中華民國正統,他先歸正歷史,說「一代代先賢,帶領我們走過最嚴峻的歷史險阻」,「從烽火連天到偏安台灣,都是在內憂外患下走過來的」,又藉問候僑胞道出中華民國的本體魂魄:「從國父革命開始,僑胞就是創建中華民國的重要推手」,「你們是中華民國的親人,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是我們血脈的牽繫。」他確認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意涵與「中華民國國慶」緊緊扣合,主旨與賴總統大異其趣。
賴總統的講話從民國建立過渡到台灣新局,而以台灣為依歸。他把革命先賢113年前推翻帝制的血淚史帶過,略過中華民國在大陸的艱苦奮戰歷史,直接跳躍到古寧頭戰役、823戰役,而將「美麗島事件」與113年前的革命烈士相呼應,從而建構中華民國立國的核心理念就是「民主」。
他所願意繼承的中華民國元素沒有更多,一意將中華民國背負的千斤重擔卸掉,只想背著台灣輕騎過關。不過,相較對於賴總統就職以來的幾次談話,他的國慶演說除重申「新兩國論」外,並無太過刺激性言辭,雖然想要「團結台灣,共圓夢想」,但由於與中華民國信眾只有形相似而質歧異,所以無法團結異議者共圓新國家夢。
賴總統的講話是否參考美方的指導意見不得而知,但應是盱衡大局而自我調整而發。自他上任後,再三言宣「新兩國論」,大陸當局強詞及加強軍演以對,致使台海戰雲不斷逼近。
他這回第一次國慶致詞,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緬懷創建民國的先烈,堪稱為其職位所應言,可謂恰如其分,不管是否由衷之言,至少有沾上邊,比起陳水扁、蔡英文二位民進黨總統對國慶的由來略而不提,算是肯定中華民國革命先賢是民主先行者,也將其建國夢與中華民國做了連結。
賴清德言必提「台灣」,講話中在「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三個政治符號之間游移跳動,接合無礙,不像他的「祖國論」那樣讓人覺得燒腦。他承認了中華民國的創建和1949年以前的存在,但強調中華民國已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說的沒錯,他「用別人的公媽拜自己的祖先」,但至少認了別人的公媽,接納中華民國這條大河的源頭,再引流開新運河。他未否認兩岸有共同祖先,在這個基礎上打造出「新兩國論」,是在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下向前發展,在兩「國」互不隸屬的框架下建構新兩國論。
中共當局強力批判「新兩國論」,雖也不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但由於中華民國仍不脫一中架構,而被其認定為「定海神針」的「九二共識」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即使此國非彼國,但至少不否認兩岸同為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中華民國成為一個指標,台灣離中華民國元素越近者被認為越貼近一中,越遠者越貼近台獨。賴總統正視中華民國的創建與歷史,對北京的定位而言,算是往中國元素靠攏一步,當然不會就此滿意,但能拿來攻擊賴清德的砲彈就沒那麼多了,也沒那麼有殺傷力了。
賴清德的「務實台獨」奠基於「反中」,否定兩岸同屬一中,堅持兩岸為不相隸屬的兩國,踩踏了中共聲稱主權與領土不容割裂原則的紅線,中共為此而拋擲了大量的砲彈,在反台獨者看來,也認定其有一定的正當性。如果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但民主與專制絕對無法相容,一國兩制也無法信賴,所以台灣堅拒在現狀下統一,則言之成理,正當性十足,北京雖無法接受,但所射出的砲彈火力有限,而為了壓制拒統而施放的言詞砲彈將沒有太大殺傷力,為武統準備的真實砲彈也比較缺乏施放的正當性。
為了台灣的安全計,賴總統今後實應多說民主與專制之爭,少提兩岸兩國;畢竟,減少對岸的砲火數量與強度,應是中華民國總統最起碼應守住的分際。
【圖片翻攝自總統府網站】
賴清德總統國慶講話基本上是以中華民國為形,以兩邊兩國為魂,但由於多了一點中華民國元素,少了一點「新兩國」的論述,所以未出現太多鳴鼓攻之的反應,即使是北京當局仍然負面評價,也多是重申老調,並未出現新的致命性武器。有外籍學者因而認為賴總統的講話「讓北京攻擊他的彈藥少了許多」,這個評價堪稱允當。
國慶大典慶籌會主委立法院長韓國瑜代表中華民國正統,他先歸正歷史,說「一代代先賢,帶領我們走過最嚴峻的歷史險阻」,「從烽火連天到偏安台灣,都是在內憂外患下走過來的」,又藉問候僑胞道出中華民國的本體魂魄:「從國父革命開始,僑胞就是創建中華民國的重要推手」,「你們是中華民國的親人,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是我們血脈的牽繫。」他確認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意涵與「中華民國國慶」緊緊扣合,主旨與賴總統大異其趣。
賴總統的講話從民國建立過渡到台灣新局,而以台灣為依歸。他把革命先賢113年前推翻帝制的血淚史帶過,略過中華民國在大陸的艱苦奮戰歷史,直接跳躍到古寧頭戰役、823戰役,而將「美麗島事件」與113年前的革命烈士相呼應,從而建構中華民國立國的核心理念就是「民主」。
他所願意繼承的中華民國元素沒有更多,一意將中華民國背負的千斤重擔卸掉,只想背著台灣輕騎過關。不過,相較對於賴總統就職以來的幾次談話,他的國慶演說除重申「新兩國論」外,並無太過刺激性言辭,雖然想要「團結台灣,共圓夢想」,但由於與中華民國信眾只有形相似而質歧異,所以無法團結異議者共圓新國家夢。
賴總統的講話是否參考美方的指導意見不得而知,但應是盱衡大局而自我調整而發。自他上任後,再三言宣「新兩國論」,大陸當局強詞及加強軍演以對,致使台海戰雲不斷逼近。
他這回第一次國慶致詞,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緬懷創建民國的先烈,堪稱為其職位所應言,可謂恰如其分,不管是否由衷之言,至少有沾上邊,比起陳水扁、蔡英文二位民進黨總統對國慶的由來略而不提,算是肯定中華民國革命先賢是民主先行者,也將其建國夢與中華民國做了連結。
賴清德言必提「台灣」,講話中在「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三個政治符號之間游移跳動,接合無礙,不像他的「祖國論」那樣讓人覺得燒腦。他承認了中華民國的創建和1949年以前的存在,但強調中華民國已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說的沒錯,他「用別人的公媽拜自己的祖先」,但至少認了別人的公媽,接納中華民國這條大河的源頭,再引流開新運河。他未否認兩岸有共同祖先,在這個基礎上打造出「新兩國論」,是在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下向前發展,在兩「國」互不隸屬的框架下建構新兩國論。
中共當局強力批判「新兩國論」,雖也不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但由於中華民國仍不脫一中架構,而被其認定為「定海神針」的「九二共識」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即使此國非彼國,但至少不否認兩岸同為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中華民國成為一個指標,台灣離中華民國元素越近者被認為越貼近一中,越遠者越貼近台獨。賴總統正視中華民國的創建與歷史,對北京的定位而言,算是往中國元素靠攏一步,當然不會就此滿意,但能拿來攻擊賴清德的砲彈就沒那麼多了,也沒那麼有殺傷力了。
賴清德的「務實台獨」奠基於「反中」,否定兩岸同屬一中,堅持兩岸為不相隸屬的兩國,踩踏了中共聲稱主權與領土不容割裂原則的紅線,中共為此而拋擲了大量的砲彈,在反台獨者看來,也認定其有一定的正當性。如果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但民主與專制絕對無法相容,一國兩制也無法信賴,所以台灣堅拒在現狀下統一,則言之成理,正當性十足,北京雖無法接受,但所射出的砲彈火力有限,而為了壓制拒統而施放的言詞砲彈將沒有太大殺傷力,為武統準備的真實砲彈也比較缺乏施放的正當性。
為了台灣的安全計,賴總統今後實應多說民主與專制之爭,少提兩岸兩國;畢竟,減少對岸的砲火數量與強度,應是中華民國總統最起碼應守住的分際。
【圖片翻攝自總統府網站】
作者介紹
-
陳國祥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傳媒顧問。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