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男染食腦蟲身亡? 衛生局急澄清:是阿米巴痢疾

2024-06-24 00:00:00
3065
有媒體報導,高雄一名男子去年因頭痛就醫,採檢腦部發現遭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入侵造成腦炎不治。但高雄市衛生局今天澄清,經研判患者確診的是阿米巴性痢疾。
有媒體報導,高雄一名男子去年因頭痛就醫,採檢腦部發現遭「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入侵造成腦炎不治。但高雄市衛生局今天澄清,經研判患者確診的是「阿米巴性痢疾」。
對此,高雄市衛生局表示,經向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高雄分院調閱個案相關資料,查明這名69歲男子原居住於外縣市,去年6月因腹部不適到高雄市依親就醫,因皮膚出現潰爛至高雄長庚就醫。
衛生局說明,之後這名男子因出現意識改變及偏癱,收治住院進行腦部病理組織切片,結果「疑似痢疾阿米巴」。去年7月22日由高雄長庚通報「阿米巴性痢疾」,同日經疾管署研判確診後,7月31日死亡。
衛生局強調,男子是「阿米巴性痢疾」確定病例,並非媒體所稱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此個案沒有分型或最後病理再確認,只是臨床懷疑。依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及高雄市皆無「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確定病例。
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民眾也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飲食衛生、手部清潔及家庭廢水之妥善處理,可防止阿米巴性痢疾感染。
對此,高雄市衛生局表示,經向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高雄分院調閱個案相關資料,查明這名69歲男子原居住於外縣市,去年6月因腹部不適到高雄市依親就醫,因皮膚出現潰爛至高雄長庚就醫。
衛生局說明,之後這名男子因出現意識改變及偏癱,收治住院進行腦部病理組織切片,結果「疑似痢疾阿米巴」。去年7月22日由高雄長庚通報「阿米巴性痢疾」,同日經疾管署研判確診後,7月31日死亡。
衛生局強調,男子是「阿米巴性痢疾」確定病例,並非媒體所稱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此個案沒有分型或最後病理再確認,只是臨床懷疑。依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及高雄市皆無「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確定病例。
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民眾也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飲食衛生、手部清潔及家庭廢水之妥善處理,可防止阿米巴性痢疾感染。
「食腦蟲」入侵致腦炎 高雄男頭痛1個月後不治
高雄一名男子因頭痛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的腦部遭俗稱「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入侵造成腦炎,治療約一個月後仍不治身亡。醫師強調,食腦蟲多存在於野溪和山泉水中,經由鼻腔進入人體可引發腦炎及其他嚴重腦病變,致死率高達90%。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俗稱食腦蟲,是一種生活在溫暖淡水環境中的單細胞寄生蟲,主要棲息地包括湖泊、河流和溫泉。在適宜條件下,這種寄生蟲可引發初級阿米巴腦膜炎(PAM),這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腦部感染。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主要通過鼻腔進入人體。當人們在受污染的水中游泳或戲水時,寄生蟲可經由鼻腔進入,穿過顱底到達腦部。此外,使用受污染的鼻腔沖洗器或其他水上活動也有可能導致感染。
感染食腦蟲的初期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噁心或嘔吐。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混亂、平衡失調、癲癇發作和幻覺等症狀。症狀通常在感染後1至7天內開始出現。診斷主要依賴腦脊液檢測、腦部影像學檢查以及實驗室培養來確定。雖然食腦蟲感染的症狀與其他腦膜炎相似,但其進展速度更快,且致死率極高,因此需要迅速區分和診斷。
目前對於食腦蟲感染尚無特效藥。治療通常採用抗阿米巴藥物和支持療法,包括控制腦水腫和減少腦壓等措施。預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溫暖、靜止的淡水中游泳,防止水進入鼻腔,並確保泳池的氯濃度保持在1-3ppm之間。這些措施有助於減少感染風險。此外,在夏季戲水時應注意水質安全,若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戲水史,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袁俊文表示,該男子因頭痛、食慾差、虛弱以及左側肢體無力前往急診。經過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左右腦不對稱,並散佈著慢性腦病變,初步排除中風,但確認存在浸潤性感染,隨後住院並開顱採集腦部檢體,最終確診為食腦蟲感染。住院期間,男子因腦壓過高,出現嚴重腦水腫和意識混沌,最終因腦壓過高壓迫腦幹,在一個月內不幸身亡。
袁俊文提醒,夏季是戲水旺季,民眾最好不要去不流動的野溪、水池戲水,尤其不要把頭浸在水裡,因為食腦蟲可能在野溪、山泉水中出現。如果只是喝進帶有原蟲或囊體的水,通常會被腸胃道消化,無需過於擔心,但若是讓原蟲或囊體進入鼻腔,進而引發腦炎與瀰漫性腦病變,致死率極高。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13年6月15日(示意圖)】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俗稱食腦蟲,是一種生活在溫暖淡水環境中的單細胞寄生蟲,主要棲息地包括湖泊、河流和溫泉。在適宜條件下,這種寄生蟲可引發初級阿米巴腦膜炎(PAM),這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腦部感染。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主要通過鼻腔進入人體。當人們在受污染的水中游泳或戲水時,寄生蟲可經由鼻腔進入,穿過顱底到達腦部。此外,使用受污染的鼻腔沖洗器或其他水上活動也有可能導致感染。
感染食腦蟲的初期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噁心或嘔吐。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混亂、平衡失調、癲癇發作和幻覺等症狀。症狀通常在感染後1至7天內開始出現。診斷主要依賴腦脊液檢測、腦部影像學檢查以及實驗室培養來確定。雖然食腦蟲感染的症狀與其他腦膜炎相似,但其進展速度更快,且致死率極高,因此需要迅速區分和診斷。
目前對於食腦蟲感染尚無特效藥。治療通常採用抗阿米巴藥物和支持療法,包括控制腦水腫和減少腦壓等措施。預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溫暖、靜止的淡水中游泳,防止水進入鼻腔,並確保泳池的氯濃度保持在1-3ppm之間。這些措施有助於減少感染風險。此外,在夏季戲水時應注意水質安全,若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戲水史,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袁俊文表示,該男子因頭痛、食慾差、虛弱以及左側肢體無力前往急診。經過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左右腦不對稱,並散佈著慢性腦病變,初步排除中風,但確認存在浸潤性感染,隨後住院並開顱採集腦部檢體,最終確診為食腦蟲感染。住院期間,男子因腦壓過高,出現嚴重腦水腫和意識混沌,最終因腦壓過高壓迫腦幹,在一個月內不幸身亡。
袁俊文提醒,夏季是戲水旺季,民眾最好不要去不流動的野溪、水池戲水,尤其不要把頭浸在水裡,因為食腦蟲可能在野溪、山泉水中出現。如果只是喝進帶有原蟲或囊體的水,通常會被腸胃道消化,無需過於擔心,但若是讓原蟲或囊體進入鼻腔,進而引發腦炎與瀰漫性腦病變,致死率極高。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13年6月15日(示意圖)】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