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的未來必然是夢!

2022-01-17 15:41:57   523759

「活不起的未來」是年輕世代的共同困境。學生一出社會,就面對「低薪+高房價+學歷貶值」三重打擊。除非政府、政黨與政客勇敢面對青年困境,並且提出有效對策,否則長此以往,台灣「下流世代」難以擺脫的人生三部曲的桎梏:從青貧世代走向「流沙中年」、「下流老人」。

陳國祥/評論

人口負成長與老化是一個社會的慢性病,無法痊癒,只會病入膏肓。台灣社會的老化症狀正加速惡化中。內政部日前公布2021年人口統計,人口數比前一年減少18萬5922人。全年出生數為15萬3820人,創下史上新低;死亡數則為18萬3732人,是連續兩年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也就是人口連續兩年負成長。

長此以往,不只是總人口數會快速下降,人口年齡結構改變更是明顯,卅年後可能減少兩百萬人口,而老人將會占總人口的三成。這對於年輕人是一大凶兆,未來他們所背負的擔子將更沉重,所能享有的資源更少。

台灣年輕人已經感受到集體悲慘際遇的到來。2016年以來,青少年自殺增加二點五倍,越來越多人不婚、不育、不養、不活,沒有前景,置身在一個「四不一沒有」的國家。

戰後嬰兒潮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讓年輕一代多在寬裕的環境中成長,但現在的中老年人卻也寅吃卯糧,吃乾抹盡,還讓下一代負債累累。卅年來,政府、政黨與政客爭權奪利不擇手段,財政消耗不負責任,大家只顧享用、逐利、奪權,而把所製造的難題則丟給下一代去面對。

健保是一個明顯的事例。台灣健保享譽全球,造福中老年一代,但不肯做好永續經營的鋪墊工程,可以預見現在的年輕人到了深度依賴健保時,恐怕已經無福享受高品質服務。由於人口急遽老化,到2025年老年人占總人口20%,每五人就有一人是不必繳健保費的依賴人口,現在的老年人醫療需求比年輕人高達四到六倍,未來在健保「性價比」大幅下降之後,繳費更高而品質卻將日益下滑。而且,軍公教勞工投保者的人口比率下降,但薪資不動如山,薪資調升遠低於醫療物價的成長,不得不對醫療費用支付持續壓縮,又無法縮減包山包海的給付內容,但基於政治考量,也不敢調高保費,所以健保現在實際上已達崩盤邊緣;有專家預估,現有健保制度若不立即修正,絕對拖不過2030年。

大家明知,人口老化、薪資停滯、醫療科技快速發展等整體結構問題,每一項都將拖垮健保永續經營的可能性,但政府、政黨和政客都不肯拿出魄力務實酌減醫療給付內容及擴增保費收取,所以災難性的健保倒閉問題越來越深重難解。勞保破產更嚴重,為了勞工選票,對必然到來的問題避之唯恐不及,國營事業中的台電與中油因鉅額虧損而嚴重負債問題也一樣,反正當下不會立即爆破,就明明看著它惡化還加力助長,把問題丟給下一代。

數十年的政壇在選舉掛帥之下,拚命擴編預算泡製政績,舉債不手軟,卻有志一同不加重人民負擔,以免招人嫌棄,所以政府負債成滾雪球般增加。根據財政部國庫署「國債鐘數字」,截至2021年6月11日,中央政府負債為5兆9,598億元,每個國人平均負債25.4萬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而且僅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每人債務上升2.6萬元,增幅超過11%。

進一步分析,政府舉債未償餘額快速增加,又為了規避舉債上限規定,近年多次編列特別預算推動防疫紓困振興、前瞻基礎建設、採購新式戰機。國庫署指出,由於紓困預算和前瞻預算等支出,金額約上升1,000至2,000億元,加上短期調度需求,導致債務餘額增加。在人均負債方面,又受到少子化影響,人口數下降使得分母變小,人均負債計算後隨之變多。依據統計資料,中央政府從2019年到2021年,1年以上公債未償餘額預算數呈現暴增,從2019年為5兆3,275億餘元,2020年度增至5兆5,374億餘元,2021年達6兆465億餘元,3年增幅達13.5%,顯示台灣的「大債時代」已經到來。

越堆越高的債務必然由年輕人承擔。可怕的是,每位國人平均背負的公債,加計潛藏債務,目前已高達109.39萬元。年輕人未來還面臨長期通貨膨脹、低薪、房租與外食費飆漲、貧富懸殊加劇、長照等棘手難題。另一隱憂是近年來台海局勢越來越緊張,致使國防預算不斷攀升。民國111年度國防預算將達372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並將編列2000億特別預算研製飛彈。學者預估,未來幾年,是我方向美軍購的交付高峰期,國防經費更將持續攀高。在政府聲稱經濟一片榮景的假象中,年輕人卻日益籠罩在「活不起」的陰影中,越來越難掙脫悲慘宿命。

這些是宏觀面產生的問題,從微觀面看,年輕人同樣處境堪憂。據yes123求職網調查顯示,去年有64.1%「半工半讀」學生入不敷出,甚至負債,其中42.8%還在背學貸,以當年起薪計算,要11.6個月「不吃不喝」才能還完。當然,只要有償還能力,負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期低薪的困境久未改善。近年大學及碩士畢業生起薪停滯不前,實質薪資不升反降,1990年,碩士起薪4萬6000元,現在約3萬5000元。這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關鍵在於企業、個人或薪資都朝向M型化發展,多數企業盈利能力有限,尤其是就業市場六成的服務業,約只有一成享有較高薪水。這個情況完全與世界行情背離,所以有專家說,「台灣薪資的天花板,幾乎就是美國的地板。」

根據調查,1978年後出的世代,是台灣從1949年以來平均實質所得最少的一代;1965至1970出生者,是平均所得最高的族群。年輕一代完全享受不到經濟起飛的紅利。嚴峻的低薪問題,已使台灣也出現一群「青貧世代」。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19年,796.7萬名受雇員工的平均年薪是64.4萬元、中位數49.8萬元,一半人的年薪在49.8萬元以下,月薪不到3萬者高達二成。持續加重的通膨與資產價格上漲已使年輕人「生活大不易」,加上貧富差距擴大,更使青貧世代難以為生。

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20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最高20%與最低20%的差距已擴大至6.13倍,連續三年上揚,並創下八年以來新高,顯示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中。這個問題也導致不婚不生比例攀升。據調查顯示,未婚且無子女的,有61.4%無結婚計畫、55.5%不想生小孩。兩者都與收入有關,不婚族擔心收入只能養活自己(59.2%);不生族擔心賺的錢不夠養孩子(72.3%)。

「活不起的未來」是年輕世代的共同困境。學生一出社會,就面對「低薪+高房價+學歷貶值」三重打擊。除非政府、政黨與政客勇敢面對青年困境,並且提出有效對策,否則長此以往,台灣「下流世代」難以擺脫的人生三部曲的桎梏:從青貧世代走向「流沙中年」、「下流老人」。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介紹
  • 陳國祥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傳媒顧問。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