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畫好的公投箭靶

2021-10-27 18:20:23   17901

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單挑行政院,直接定調「1218公投就是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時,向來戰力十足的蘇貞昌卻是望風而遁,僅低調回應,「公投是對事不對人,事情應該就事論事」,還不忘搬出「擋箭牌」,「希望國人同胞支持總統蔡英文」。

王正寧/評論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今天在中執會「宣戰」,從禮拜六開始,民進黨要展開全面社會溝通,包括她自己與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都會帶頭到各地宣講,全力來阻止公投變成惡鬥,讓改革能夠持續推動、讓國家繼續前進;她除了拋出,「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四個不同意,台灣不會亂下去」,也要求民進黨所有黨公職幹部全力配合,把這一仗打好。

立委陳柏惟罷免案之後,藍綠下一個戰場推進到四項公投案。鑑於刪Q案爆出史上罷免案最高投票率,結果僅以4千多票敗陣,民進黨中央事後遭到黨內檢討,態度搖擺、戰略錯誤。對於公投大戰,《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四案全數過關的機率頗高,已經有立委強勢主張,一定要熱戰,不能冷處理。身為黨主席的蔡英文也早早就下軍令狀,重兵集結全力捍衛黨的主張。

國民黨挾著罷免案勝利的餘威,向設定的戰場挺進,從四項公投、立委林昶佐罷免案到台中二選區立委補選,一路到明年縣市選舉,藍綠勢必正面交鋒,而且場場都是硬仗。只不過,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單挑行政院,直接定調「1218公投就是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時,向來戰力十足的蘇貞昌卻是望風而遁,僅低調回應,「公投是對事不對人,事情應該就事論事」,還不忘搬出「擋箭牌」,「希望國人同胞支持總統蔡英文」。

四項公投都是針對重大政策,既對事也對人,只是我國倒閣權明文規定屬於立法院,與內閣制國家不信任投票制度不同;但透過民意的展現,某種程度也是對內閣適任與否最接地氣,最真實的檢驗。朱立倫把公投與民進黨、蘇內閣綁在一起,就是要和人民算總帳,挾著民怨一起挾帶四項公投一同過關,但蘇貞昌未正面迎擊,反倒是先把人與事做切割,明顯未戰即先衰。

當初黨內在思索如何因應公投案,「提對案」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催票方式,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勝出。簡單來說,以2020年的合格選舉人數約1931萬人來計算,公投過關門檻約需480餘萬票,嚴格說來跨過的難度不算高,因此必須正面對決,把支持者催出來,才能壓過對手並否決掉這四項公投提案,否則,對民進黨而言形同坐以待斃。

然而,最適合提對案的行政院,卻是選擇「避戰」,很快地就宣布不提對案。此舉自然引發黨內的反彈與不諒解,蘇貞昌的動作被解讀「甩鍋」,不願為公投成敗承擔責任,只想保住個人官位。畢竟,四項公投的發起,並不是蘇貞昌一人意志的決策造成的,讓蘇內閣來扛責任或許未必公允。

然而,這終究是民進黨的政策,如果最高行政首長都畏戰、怯戰,如何說服人民政府的政策是正確的?若錯失提對案的機會,對民進黨來說,確實在戰場上將錯失一項反擊的利器。府院黨後來只能以對話取代對案,希望透過溝通化解社會疑慮,然而,過去這段時間除了對環保團體「摸頭」之外,人民的疑慮有降低多少?更何況,政策的內容恐怕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釋清楚的,支持公投案又有多少是就事論事?有多少只想宣洩不滿?

蔡英文「謙卑、謙卑、再謙卑」言猶在耳;「最會溝通的政府」人民也沒忘記,輕忽民意的結果會記得「拍桌」,如今必須面對藉公投的可能反撲,靠「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的口號就可以過關?在立法院與在野黨都難平心靜氣對政策就事論事,該面對時又選擇閃避提對案,只一味精算自己的權力,加上黨內派系早積怨已深,蘇貞昌被朱立倫點名公投箭靶,應該也是剛好而已。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 王正寧

    媒體工作者,曾任自立、聯合、中時報系,主跑國會、黨政新聞,並兼任大學講師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