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夥打群架 誰怕戰鬥藍?
.jpg)
2021-09-10 16:46:49
12518
因為媒體人的身分,趙少康與政治的距離,受到NCC時時以放大鏡在檢視,因此尺度拿捏自是不能大意。雖然糢糊是最好的策略,但趙少康畢竟擁有「實質影響力」,妾身未明又未能與黨中央建立協調的機制,野馬脫疆又鞭長莫及,黨主席的領導焦慮可想而知,一場茶壺內的風暴隨時會引爆,難保殺敵不成,反而自損兵馬。
王正寧/評論
由中廣董事長趙少康號召成立的「戰鬥藍」,終於正式成立。在發表形同討伐民進黨政府檄文的「戰鬥藍宣言」後,有原住民立委改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台詞,「當民進黨要國民黨卑躬屈膝,要讓民進黨見識國民黨野蠻的驕傲」,展現迫不及待要大幹一場的豪氣,「希望趙少康帶我們出草」!激情的場景,比枯燥、乏味的國民黨主席選舉還有戲。
「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遠!」面對產業競爭與挑戰,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直言,台灣的鋼鐵業應該從個別企業競爭轉變成供應鏈競爭,建構更完整的夥伴關係。因此,即便是鋼鐵業龍頭,也必須順應「潮流」,揪同業「打群架」,這已是產業生存發展的趨勢。不僅如此,在抗中的戰略布局,美國也重返多邊主義,邀盟友組「集團軍」進行圍堵。
「戰鬥藍」的集結同樣是「團結力量大」的思維。如同趙少康所言,戰鬥藍不是黨內次級團體,未來將與黨中央緊密配合作戰,目的在於結合各方力量增強黨的戰鬥力。然而,結合各方力量、增強戰鬥力,這些不就是黨本該承擔的任務與目的?團結了27位立委,以及45縣市議員,那國民黨「非戰鬥藍」算不算「被排擠」?
趙少康說,國民黨在野,團結都來不及,「戰鬥藍」不會成為國民黨的次級團體。既然如此,應該是全黨武裝、人人「戰鬥」才對,為什麼還要另組「戰鬥藍」?難道穿上「戰鬥衣」,就比較有戰鬥意識與戰鬥力?為什麼有些人可加入,有些人有意願卻又不得其門而入,只能在一旁開酸,「國民黨人才濟濟」。凝聚了一部分人,同時也分裂了其他人,卻反而怪這些人搞內鬥,這到底是什麼邏輯?
如果這不是派系,又是如何定位?與黨中央有無連結?又何連結?既然要制衡民進黨、扳倒民進黨;要發揮堅強戰力,分進合擊,聯手作戰,對抗不公不義。團結是最基本的,那麼,黨內路線與議題論述如何凝聚共識?與黨中央不同調該如何協調?團結在黨中央還是「戰鬥藍」之下?搶不到話語權的黨中央,與被架空有何異?
立法院黨團三長因為顧忌會有趙少康跳過黨中央帶領黨團的疑慮,因此未加入「戰鬥藍」。黨團三長的疑慮,應該也是很多人的疑慮。對於「戰鬥藍」成軍,黨主席江啟臣強調,不是趙少康的戰鬥藍,而是國民黨的戰鬥藍!然而,面對「軍馬大權」旁落,或者出現「黨內有黨」的狀況,憑的是黨主席的「手諭」或「口諭」,還是趙少康自己決定登高一呼,一支穿雲箭就號召千軍萬馬?
過去馬英九時代,在既有的中常會上又搭建了一個「中山會報」,取代「全代會閉會期間黨內最高權力機關」;前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任內也曾因為效率問題,另外成立黨團「第二辦公室」,成為核心的運作機制,但都基於任務需要,且能主事者完全掌握。如果「戰鬥藍」不是另立的山頭,至少該是黨中央「附隨組織」,可受控才能與黨中央同步作戰、分進合擊。
時值黨主席選舉,不論江啟臣是否授權,當下都只能吞下去;加上明確表態不會參選2024,與趙少康並沒有利益衝突,交相拉抬互蒙其利。但選後即便江啟臣連任,如何整合「戰鬥藍」與「非戰鬥藍」的能量,江、趙兩人會不會在權力的角力上出現矛盾,都待觀察。更何況如果是「最想選總統」的朱立倫上位,如何容忍黨內「分治」的現實,甚至等於把光環讓給另一位2024的競爭對手,卡位戰恐一觸即發。
因為媒體人的身分,趙少康與政治的距離,受到NCC時時以放大鏡在檢視,因此尺度拿捏自是不能大意。雖然糢糊是最好的策略,但趙少康畢竟擁有「實質影響力」,妾身未明又未能與黨中央建立協調的機制,野馬脫疆又鞭長莫及,黨主席的領導焦慮可想而知,一場茶壺內的風暴隨時會引爆,難保殺敵不成,反而自損兵馬。
【圖片翻攝自趙少康臉書專頁】
由中廣董事長趙少康號召成立的「戰鬥藍」,終於正式成立。在發表形同討伐民進黨政府檄文的「戰鬥藍宣言」後,有原住民立委改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台詞,「當民進黨要國民黨卑躬屈膝,要讓民進黨見識國民黨野蠻的驕傲」,展現迫不及待要大幹一場的豪氣,「希望趙少康帶我們出草」!激情的場景,比枯燥、乏味的國民黨主席選舉還有戲。
「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遠!」面對產業競爭與挑戰,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直言,台灣的鋼鐵業應該從個別企業競爭轉變成供應鏈競爭,建構更完整的夥伴關係。因此,即便是鋼鐵業龍頭,也必須順應「潮流」,揪同業「打群架」,這已是產業生存發展的趨勢。不僅如此,在抗中的戰略布局,美國也重返多邊主義,邀盟友組「集團軍」進行圍堵。
「戰鬥藍」的集結同樣是「團結力量大」的思維。如同趙少康所言,戰鬥藍不是黨內次級團體,未來將與黨中央緊密配合作戰,目的在於結合各方力量增強黨的戰鬥力。然而,結合各方力量、增強戰鬥力,這些不就是黨本該承擔的任務與目的?團結了27位立委,以及45縣市議員,那國民黨「非戰鬥藍」算不算「被排擠」?
趙少康說,國民黨在野,團結都來不及,「戰鬥藍」不會成為國民黨的次級團體。既然如此,應該是全黨武裝、人人「戰鬥」才對,為什麼還要另組「戰鬥藍」?難道穿上「戰鬥衣」,就比較有戰鬥意識與戰鬥力?為什麼有些人可加入,有些人有意願卻又不得其門而入,只能在一旁開酸,「國民黨人才濟濟」。凝聚了一部分人,同時也分裂了其他人,卻反而怪這些人搞內鬥,這到底是什麼邏輯?
如果這不是派系,又是如何定位?與黨中央有無連結?又何連結?既然要制衡民進黨、扳倒民進黨;要發揮堅強戰力,分進合擊,聯手作戰,對抗不公不義。團結是最基本的,那麼,黨內路線與議題論述如何凝聚共識?與黨中央不同調該如何協調?團結在黨中央還是「戰鬥藍」之下?搶不到話語權的黨中央,與被架空有何異?
立法院黨團三長因為顧忌會有趙少康跳過黨中央帶領黨團的疑慮,因此未加入「戰鬥藍」。黨團三長的疑慮,應該也是很多人的疑慮。對於「戰鬥藍」成軍,黨主席江啟臣強調,不是趙少康的戰鬥藍,而是國民黨的戰鬥藍!然而,面對「軍馬大權」旁落,或者出現「黨內有黨」的狀況,憑的是黨主席的「手諭」或「口諭」,還是趙少康自己決定登高一呼,一支穿雲箭就號召千軍萬馬?
過去馬英九時代,在既有的中常會上又搭建了一個「中山會報」,取代「全代會閉會期間黨內最高權力機關」;前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任內也曾因為效率問題,另外成立黨團「第二辦公室」,成為核心的運作機制,但都基於任務需要,且能主事者完全掌握。如果「戰鬥藍」不是另立的山頭,至少該是黨中央「附隨組織」,可受控才能與黨中央同步作戰、分進合擊。
時值黨主席選舉,不論江啟臣是否授權,當下都只能吞下去;加上明確表態不會參選2024,與趙少康並沒有利益衝突,交相拉抬互蒙其利。但選後即便江啟臣連任,如何整合「戰鬥藍」與「非戰鬥藍」的能量,江、趙兩人會不會在權力的角力上出現矛盾,都待觀察。更何況如果是「最想選總統」的朱立倫上位,如何容忍黨內「分治」的現實,甚至等於把光環讓給另一位2024的競爭對手,卡位戰恐一觸即發。
因為媒體人的身分,趙少康與政治的距離,受到NCC時時以放大鏡在檢視,因此尺度拿捏自是不能大意。雖然糢糊是最好的策略,但趙少康畢竟擁有「實質影響力」,妾身未明又未能與黨中央建立協調的機制,野馬脫疆又鞭長莫及,黨主席的領導焦慮可想而知,一場茶壺內的風暴隨時會引爆,難保殺敵不成,反而自損兵馬。
【圖片翻攝自趙少康臉書專頁】
作者介紹
-
王正寧
媒體工作者,曾任自立、聯合、中時報系,主跑國會、黨政新聞,並兼任大學講師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