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如何應對外部危機與內部矛盾的共伴效應?

2021-08-13 17:25:42
17834
行政團隊如果仍慣於「行政引導立法」的思維,無視於民意代表的「建言」,堅持一意孤行,外部危機與內部矛盾的若產生「共伴」效應,恐將形成民進黨內更大的政治風暴。
王正寧/評論
行政院規畫推出「振興五倍券」已是箭在弦上,民進黨內為了「如何發放」卻是意見分歧。行政院長蘇貞昌週三向蔡英文總統報告相關規畫,蔡總統為此還特別指示,應該盡力與立法院溝通。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行政、立法兩部門疏於溝通本就是老問題,蔡總統的「當頭棒喝」,蘇揆有參透當中的「玄機」?
根據自家提供的數據,去年「三倍券」產生極佳的振興經濟效益,信心滿滿的行政院今年決定複製「成功經驗」,而且再加碼推出「五倍券」。不過,此一攸關國計民生的拚經濟政策,即便是黨籍立委很多人也是「看報紙才知道」;加上去年民間發現金的聲音就不小,如今情勢更加困窘,讓黨籍,尤其是區域立委也承受不小的壓力,說什麼也不能放棄「為民喉舌」,反映基層心聲的機會。
因此,普發現金是一派,不要再掏錢增加人民負擔,直接發券是一種聲音,也有認為儘量數位化,不要耗費太多行政成本的意見也有,當中包括黨內實力的英系與正國會,甚至直接嗆聲,「希望將行政院與民意拉得更近、更接地氣」。當然,全盤接受行政院版本的也不在少數,黨內儼然百家爭鳴、各吹各的調。因為都已經到上報總統的階段,要不是蔡總統有特別提醒,恐怕立法院這次還是被當作「塑膠」,直接跳過!
蘇貞昌做事衝衝衝,很行,但談到溝通卻不在行。因為對於政策規劃與執行能力高度自信,因此經常內部一旦定調,基本方向就不會再改變,對於民意代表,往往告知多而溝通少。在民進黨掌握國會絕對多數,加上國會議長也只能毫無保留地配合之下,讓行政、立法兩權「融為一體」,運作猶如內閣制般在議會無往不利。只是,感覺上流暢揮動「黨鞭」,對國會「指揮」若定的,卻是沒有絲毫民意基礎的行政官員。
歷史發展的因素使然,民進黨與國民黨組織架構與運作模式同是列寧式政黨,也就是「民主集中制」,伴隨著就是所謂「以黨領政」模式。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初期就是以9人小組來作為最高決策機制,成員包含府、院、黨及黨團成員。隨著時代的進步,國、民兩黨都希望以「黨政同步」來淡化「以黨領政」的色彩,但總統兼黨主席卻已成政壇「通例」,中央黨部也就扮演政策溝通平台的角色。
不過從蘇貞昌上台以來,黨團的參與弱化了,黨部的角色模糊了,反倒像是「以政領黨」,甚至儼然是「行政國」。以「五倍券」的決策模式為例,面對民意走向以及立委不滿,黨部應有的內部協調功能失靈,反而淪為提供「報喜」的民調數據,充當行政院的啦啦隊。
執政黨立委為了力挺自家政策難免被譏諷是「投票部隊」,但林全或是賴清德時代,至少過程行政、立法溝通管道暢通,「下情」尚能「上達」;如今閣揆強勢,底下的官員也有樣學樣,加上行政團隊拍板的政策,在立法院就如同「風行草偃」一般地被配合、貫徹,長期下來,黨籍立委猶如「工具人」,心中的「彈簧床」難免越積越多。
為什麼綠委可以袖手旁觀,冷眼看國民黨立委杯葛,讓蘇揆12度上不了備詢台?為什麼撤換蘇貞昌的傳言一波接一波,讓總統府頻頻出面澄清?黨內派系因為政治利益、舊怨新仇,對蘇貞昌去職有沒有主觀期待?當中沒有參雜包括蘇內閣長期以來高姿態對待國會的情緒反射?
人民對於「五倍券」傳達的聲音,政治敏感度高,有選舉壓力的區域立委不敢充耳不聞,希望可以調得更接地氣,避免外部危機逐漸形成、擴大,尤其從萊豬一直到防疫破口、疫苗短缺等危機都尚未拆解。行政團隊如果仍慣於「行政引導立法」的思維,無視於民意代表的「建言」,堅持一意孤行,外部危機與內部矛盾的若產生「共伴」效應,恐將形成民進黨內更大的政治風暴。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行政院規畫推出「振興五倍券」已是箭在弦上,民進黨內為了「如何發放」卻是意見分歧。行政院長蘇貞昌週三向蔡英文總統報告相關規畫,蔡總統為此還特別指示,應該盡力與立法院溝通。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行政、立法兩部門疏於溝通本就是老問題,蔡總統的「當頭棒喝」,蘇揆有參透當中的「玄機」?
根據自家提供的數據,去年「三倍券」產生極佳的振興經濟效益,信心滿滿的行政院今年決定複製「成功經驗」,而且再加碼推出「五倍券」。不過,此一攸關國計民生的拚經濟政策,即便是黨籍立委很多人也是「看報紙才知道」;加上去年民間發現金的聲音就不小,如今情勢更加困窘,讓黨籍,尤其是區域立委也承受不小的壓力,說什麼也不能放棄「為民喉舌」,反映基層心聲的機會。
因此,普發現金是一派,不要再掏錢增加人民負擔,直接發券是一種聲音,也有認為儘量數位化,不要耗費太多行政成本的意見也有,當中包括黨內實力的英系與正國會,甚至直接嗆聲,「希望將行政院與民意拉得更近、更接地氣」。當然,全盤接受行政院版本的也不在少數,黨內儼然百家爭鳴、各吹各的調。因為都已經到上報總統的階段,要不是蔡總統有特別提醒,恐怕立法院這次還是被當作「塑膠」,直接跳過!
蘇貞昌做事衝衝衝,很行,但談到溝通卻不在行。因為對於政策規劃與執行能力高度自信,因此經常內部一旦定調,基本方向就不會再改變,對於民意代表,往往告知多而溝通少。在民進黨掌握國會絕對多數,加上國會議長也只能毫無保留地配合之下,讓行政、立法兩權「融為一體」,運作猶如內閣制般在議會無往不利。只是,感覺上流暢揮動「黨鞭」,對國會「指揮」若定的,卻是沒有絲毫民意基礎的行政官員。
歷史發展的因素使然,民進黨與國民黨組織架構與運作模式同是列寧式政黨,也就是「民主集中制」,伴隨著就是所謂「以黨領政」模式。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初期就是以9人小組來作為最高決策機制,成員包含府、院、黨及黨團成員。隨著時代的進步,國、民兩黨都希望以「黨政同步」來淡化「以黨領政」的色彩,但總統兼黨主席卻已成政壇「通例」,中央黨部也就扮演政策溝通平台的角色。
不過從蘇貞昌上台以來,黨團的參與弱化了,黨部的角色模糊了,反倒像是「以政領黨」,甚至儼然是「行政國」。以「五倍券」的決策模式為例,面對民意走向以及立委不滿,黨部應有的內部協調功能失靈,反而淪為提供「報喜」的民調數據,充當行政院的啦啦隊。
執政黨立委為了力挺自家政策難免被譏諷是「投票部隊」,但林全或是賴清德時代,至少過程行政、立法溝通管道暢通,「下情」尚能「上達」;如今閣揆強勢,底下的官員也有樣學樣,加上行政團隊拍板的政策,在立法院就如同「風行草偃」一般地被配合、貫徹,長期下來,黨籍立委猶如「工具人」,心中的「彈簧床」難免越積越多。
為什麼綠委可以袖手旁觀,冷眼看國民黨立委杯葛,讓蘇揆12度上不了備詢台?為什麼撤換蘇貞昌的傳言一波接一波,讓總統府頻頻出面澄清?黨內派系因為政治利益、舊怨新仇,對蘇貞昌去職有沒有主觀期待?當中沒有參雜包括蘇內閣長期以來高姿態對待國會的情緒反射?
人民對於「五倍券」傳達的聲音,政治敏感度高,有選舉壓力的區域立委不敢充耳不聞,希望可以調得更接地氣,避免外部危機逐漸形成、擴大,尤其從萊豬一直到防疫破口、疫苗短缺等危機都尚未拆解。行政團隊如果仍慣於「行政引導立法」的思維,無視於民意代表的「建言」,堅持一意孤行,外部危機與內部矛盾的若產生「共伴」效應,恐將形成民進黨內更大的政治風暴。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介紹
-
王正寧
媒體工作者,曾任自立、聯合、中時報系,主跑國會、黨政新聞,並兼任大學講師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