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航空更名爭議的背後

2020-04-20 16:45:06   18022

就臺海情勢發展而言,諸如中華航空更名等議題本身並不會成為影響兩岸局勢的關鍵點,但如果綠營持續激化兩岸民意的對立,甚至誤判整個臺海形勢,則完全有可能會引發臺海事態的擴大與衝突。

陳先才/評論

近一段時間以來,臺灣社會圍繞中華航空更名等問題的討論相當多。綠營一些人更是採取連署動作,要求推動華航更名之進程。當然,臺灣內部對華航更名的態度,支持方與反對方均有自己的立場和見解。

華航更名問題之所以突然在臺灣社會被炒作,並成為一個熱絡討論的議題,當然與綠營重返執政後整個臺灣內部政治生態的變化,尤其是部分綠營政治人物的刻意政治炒作有關係。

就中華航空名稱之爭議而言,其本質就是綠營繼續在臺灣社會炒作「去中國化」的脈絡。民進黨於西元2000年首次執政,陳水扁當局自然大肆操作「去中國化」議題。當時,一大批臺灣公營事業機構紛紛更名,諸如中鋼、中船,中華郵政等都有力度非常大的更名動作。事實上,經歷了扁王朝八年「去中國化」之歷程,臺灣多數機構都已完成了更名。雖然仍然還有一些機構尚未完成更名,其主要原因並非綠營的意願不夠,力度不大,而在於這些機構的更名牽涉甚大,包括更名所涉及的社會成本過大,或引發的社會反彈過大而只好作罷。這次中華航空更名事件就屬於此類。事實上,在扁時期,有關中華航空更名的爭議就曾被大肆討論與爭執過。

為何過去十多年前已經被討論過的老話題,到民進黨蔡英文第二個任期即將開啟之時再次被熱炒?其背後當然是政治因素的考量。與民進黨部分政治人物所宣稱的華航標志容易引發外界誤解完全無關。

民進黨目前需要利用這個話題來為其政治服務。無論是當前兩岸關係的對抗急劇上升,還是整個國際社會疫情的持續攀升,民進黨都需要找到進行政治炒作的議題,為其對內對外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兩岸關係持續對抗的態勢下,民進黨需要繼續在臺灣社會掀起「反中」「抗中」的氛圍,一則可以為綠營執政下的兩岸對立尋求某種合理性,及其特定的支持基礎,而所謂華航機身標誌中的英文「China」容易被外方誤解,其實就是從純意識形態及政治的視角來說事。二則,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綠營也希望借機能夠在國際社會增加更多的曝光機會,甚至能夠為臺灣參與世衛組織一事尋求更多的國際關注與話題。在這種情勢下,「反中」與「疫情」自然被民進黨視為不可多得的可用之物。

從綠營對中華航空更名事情的執著與過程來觀察,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一則是整個綠營仍然被強烈的意識形態及政治思維所主導,政治正確仍然是綠營行事的首要準則。儘管綠營是二次執政,但政治思維與情緒的氛圍籠罩並不亞於首次執政。如果單就所謂的「去中國化」議題而言,綠營似有不達目的誓不收兵之意志;二則是未來的兩岸關係暨臺海關係之風險不容低估,其風險強度甚至有望超過冷戰時期的兩岸對立。主要還是在兩岸民意的激烈對抗下,綠營當局希望借助國際形勢之變化,甚至試圖聯手美國,再次試探大陸在臺灣問題的底線。

就臺海情勢發展而言,諸如中華航空更名等議題本身並不會成為影響兩岸局勢的關鍵點,但如果綠營持續激化兩岸民意的對立,甚至誤判整個臺海形勢,則完全有可能會引發臺海事態的擴大與衝突。

【圖片為資料照,翻攝自林佳龍臉書】
作者介紹
  • 陳先才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兩岸協創中心平臺執行長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