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晚宴 蕭萬長籲陸務實處理兩岸問題
.jpg)
2016-03-25 10:07:50
1116
對於大陸關切台灣520後的新局勢,率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的前副總統蕭萬長24日在大陸國台辦晚宴上,建議大陸要運用智慧,發揮耐性,務實處理今後的挑戰。
中央社報導,對於大陸關切台灣520後的新局勢,率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的前副總統蕭萬長24日在大陸國台辦晚宴上,建議大陸要運用智慧,發揮耐性,務實處理今後的挑戰。
蕭萬長與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4日下午會面後,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以晚宴款待參加博鰲論壇的台灣團全體成員。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也出席。
張志軍在晚宴致詞時再提九二共識的重要性,並提出「珍惜成果、維護基礎、抓住機遇、共創未來」等看法。
蕭萬長隨後在致詞中提出,「要面對現實」,這個現實就是台灣人民做的決定。他建議,今後的挑戰要務實處理。
蕭萬長表示,兩岸長期累積的分歧,在過去8年找到很好的共同基礎。今後則要運用智慧,發揮耐性。因為兩岸關係不是看短期,要看長遠。
蕭萬長建議,無論關係怎麼變化,兩岸經貿合作和交流要繼續往前走。
蕭萬長與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4日下午會面後,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以晚宴款待參加博鰲論壇的台灣團全體成員。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也出席。
張志軍在晚宴致詞時再提九二共識的重要性,並提出「珍惜成果、維護基礎、抓住機遇、共創未來」等看法。
蕭萬長隨後在致詞中提出,「要面對現實」,這個現實就是台灣人民做的決定。他建議,今後的挑戰要務實處理。
蕭萬長表示,兩岸長期累積的分歧,在過去8年找到很好的共同基礎。今後則要運用智慧,發揮耐性。因為兩岸關係不是看短期,要看長遠。
蕭萬長建議,無論關係怎麼變化,兩岸經貿合作和交流要繼續往前走。
張志軍:兩岸應該維護鞏固好九二共識基礎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舉辦的國台辦招待晚宴上,用四句話共16個字寄語兩岸關係的過去和未來發展,即珍惜成果,維護基礎,抓住機遇,共創未來。張志軍表示,過去八年是兩岸關係最為融洽的八年,這是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共同努力的成果。兩岸應該維護鞏固好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把握好兩岸發展尤其是大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目標,共享作為中華兒女的尊嚴和榮耀。
致辭摘編如下:
第一句話是珍惜成果。在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過去八年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創了良好的局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回顧兩岸交往近67年時間,過去這八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有利時期,台海最為和平穩定,兩岸交流最為活躍,兩岸民眾獲得的成果最為豐碩。這些成果來之不易,是兩岸雙方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不能讓和平發展的成果得而復失,這需要我們共同珍惜成果,在八年和平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向前邁進。
第二句話是維護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九二共識。我記得2008年5月26日海基會向海協會發來電涵,表明海基會願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商談。三天後,海協會復函海基會,表明願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塑恢復會談。之後兩會進行了11輪商談,簽署了23個協議,這些協議均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和民生。
我們強調堅持九二共識的原因就是因為九二共識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即兩岸關係是同屬一個中國的關係,而非兩個國家的關係,或者是「一中一台」的關係。強調九二共識核心意涵即兩岸同屬一中的重要性,就是因為這個定位為過去八年兩岸的和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誠然,兩岸長期積累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解決,但是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關係定位,兩岸關係才在過去八年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沒有因為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而「跑偏」。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政治基礎,海協會陳會長要跟台灣方面繼續商談的話,商談的對象是誰?國台辦如果要繼續保持和陸委會聯繫溝通機制的話,大陸的民眾也會問我,張主任,你會面的對象是誰?這個問題是繞不過去的。我覺得九二共識雖然在台灣社會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它很管用,為兩岸關係過去八年的和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我認為要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要更多地造福兩岸的民眾,我們必須要努力維護好、鞏固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第三句話是抓住機遇。在博鰲論壇的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介紹了中國大陸經濟應該「怎麼看」和「怎麼幹」,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也通過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蕭萬長先生告诉我,他仔細閱讀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發現裡面蘊藏著台灣可以加以利用的機遇。
我覺得這些機遇是歷史性的機遇,這些機遇來自一個佔世界人口19%、年經濟增長率6.5%﹣7%的迅速發展的大市場。台灣和大陸都是炎黃子孫,骨肉同胞,台灣完全有條件來抓住這些歷史性的機遇,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不要錯失這些機遇。錯失這樣的歷史性機遇,可能會犯歷史性的錯誤,而錯誤的代價是任何人都承擔不起的。
我覺得這些年來兩岸有各種交流的平台,其中一個重要的平台就是兩岸企業家峰會,把兩岸的企業界聚集在一起,交流兩岸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規劃推進兩岸產業的融合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我希望這樣的平台可以繼續發揮其重要的作用。不管520以後兩岸形勢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我希望這個平台可以繼續為兩岸企業交流合作發揮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最後一句是共創未來。中華民族有著綿延五千年間隔不斷的燦爛文明,歷史上我們曾經站在世界發展的前列。當然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曾經衰落過,也曾經被外敵入侵,國破山河碎,我們的同胞也備受外敵的欺辱。但是今天我們朝著民族的復興在邁進,而且距離民族復興的目標只有一步之遙。
我們曾經為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所有中國人應該有信心和決心,通過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不論大陸、台灣還是海外的所有中國人,都能在世界上挺起腰板,共享作為中華兒女的尊嚴和榮耀。
我們希望不論兩岸關係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兩岸骨肉同胞要攜起手來,通過各自的努力,促進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拉近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共同為我們美好的未來而打拼。 【中評社/記者 臧涵、范穎薇】
致辭摘編如下:
第一句話是珍惜成果。在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過去八年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創了良好的局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回顧兩岸交往近67年時間,過去這八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有利時期,台海最為和平穩定,兩岸交流最為活躍,兩岸民眾獲得的成果最為豐碩。這些成果來之不易,是兩岸雙方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不能讓和平發展的成果得而復失,這需要我們共同珍惜成果,在八年和平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向前邁進。
第二句話是維護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九二共識。我記得2008年5月26日海基會向海協會發來電涵,表明海基會願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商談。三天後,海協會復函海基會,表明願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塑恢復會談。之後兩會進行了11輪商談,簽署了23個協議,這些協議均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和民生。
我們強調堅持九二共識的原因就是因為九二共識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即兩岸關係是同屬一個中國的關係,而非兩個國家的關係,或者是「一中一台」的關係。強調九二共識核心意涵即兩岸同屬一中的重要性,就是因為這個定位為過去八年兩岸的和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誠然,兩岸長期積累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解決,但是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關係定位,兩岸關係才在過去八年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沒有因為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而「跑偏」。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政治基礎,海協會陳會長要跟台灣方面繼續商談的話,商談的對象是誰?國台辦如果要繼續保持和陸委會聯繫溝通機制的話,大陸的民眾也會問我,張主任,你會面的對象是誰?這個問題是繞不過去的。我覺得九二共識雖然在台灣社會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它很管用,為兩岸關係過去八年的和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我認為要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要更多地造福兩岸的民眾,我們必須要努力維護好、鞏固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第三句話是抓住機遇。在博鰲論壇的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介紹了中國大陸經濟應該「怎麼看」和「怎麼幹」,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也通過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蕭萬長先生告诉我,他仔細閱讀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發現裡面蘊藏著台灣可以加以利用的機遇。
我覺得這些機遇是歷史性的機遇,這些機遇來自一個佔世界人口19%、年經濟增長率6.5%﹣7%的迅速發展的大市場。台灣和大陸都是炎黃子孫,骨肉同胞,台灣完全有條件來抓住這些歷史性的機遇,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不要錯失這些機遇。錯失這樣的歷史性機遇,可能會犯歷史性的錯誤,而錯誤的代價是任何人都承擔不起的。
我覺得這些年來兩岸有各種交流的平台,其中一個重要的平台就是兩岸企業家峰會,把兩岸的企業界聚集在一起,交流兩岸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規劃推進兩岸產業的融合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我希望這樣的平台可以繼續發揮其重要的作用。不管520以後兩岸形勢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我希望這個平台可以繼續為兩岸企業交流合作發揮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最後一句是共創未來。中華民族有著綿延五千年間隔不斷的燦爛文明,歷史上我們曾經站在世界發展的前列。當然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曾經衰落過,也曾經被外敵入侵,國破山河碎,我們的同胞也備受外敵的欺辱。但是今天我們朝著民族的復興在邁進,而且距離民族復興的目標只有一步之遙。
我們曾經為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所有中國人應該有信心和決心,通過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不論大陸、台灣還是海外的所有中國人,都能在世界上挺起腰板,共享作為中華兒女的尊嚴和榮耀。
我們希望不論兩岸關係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兩岸骨肉同胞要攜起手來,通過各自的努力,促進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拉近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共同為我們美好的未來而打拼。 【中評社/記者 臧涵、范穎薇】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