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歧視叫「捧殺」
.jpg)
2016-03-23 18:27:08
3072
以偏概全的誇張正是製造笑料的傳統方法之一,被誇大的都是負面因素。大概只有把亞裔都說成是安分守己精通數學的「模範移民」這一款,聽上去是在弘揚正能量。
中國的脫口秀主持人私下裡常羨慕美國同行,以為只要可以公開拿「性」和「政治」這兩樣來調笑,就能釋放出創造力的無限潛能,百無禁忌所向披靡,殊不知自己也有讓美國同行羡慕之處:至少在中國搞笑不用去面對繞過去不行,繞不過去也不行的種族話題。
在非正常環境中說笑話可能就像刀尖上跳舞,擔心的是命。而在正常的環境中,說笑話的人最怕的無非就是聽眾中有人不僅不覺得好笑,倒覺得自己被針對,情感很受傷。從這個角度來說「性」和「政治」簡直就是好用又安全的萬金油,前者針對全人類,當然不會有聽眾硬往自己身上扯;後者針對位高權重的政客,他們通常情感堅硬、日理萬機、又必須顯示自己氣量不凡,更沒可能去跟說相聲的過不去。
而種族,種族就是美國相聲界的俠客島,高手都得去試身手,全身而退的卻沒幾個。種族把觀眾劃分成不同的陣營,每個人的歸屬都被他們的膚色貼上了清晰可見的標籤,這使得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必須履行捍衛自己陣營利益的責任。最麻煩的是每個人對種族問題的理解和敏感度各有不同,不管說者如何無意,聽者中總會有有心人覺得不爽,繼而呼朋引伴挑起一片罵聲。
所以在種族這個神奇的筐裏,不管你裝的是什麼樣的包袱,抖出來時都可能變成個爛柿子,被人丟回去糊得自己滿臉都是,膩歪好一陣子。要不奧斯卡頒獎禮上那個關於亞裔的笑話,怎麼會在頒獎禮曲終人散三個星期以後又再掀風雲,先是李安率一眾好萊塢亞裔編導演致信組委會親討,接著又有組委會公開致歉呢?
其實這屆奧斯卡一開始就因為被提名的演員都是白人惹上口舌是非,才使頒獎禮主持人Chris Rock依仗自己相對安全的黑人身份毫不避諱地拿種族問題尋開心,指望著用這個以毒攻毒法子,讓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當晚被調侃的物件大多是黑白兩道,比如他自己——「要是由著奧斯卡評委會來挑選主持人,我肯定拿不到這份工。」以及他的族人——為什麼在黑人常因種族歧視丟掉性命的60年代他們不去抗議奧斯卡太白呢?「當你的祖母被人掛在樹上晃蕩時,誰還有心思去管最佳外語紀錄短片的事?」
那個關於亞裔的笑話只是其中一個小過場,夾在一堆黑白笑話中比例顯得微乎其微:三個西裝革履的亞裔孩子被當作「最敬業,最勤勞,最精確的會計師代表」請上臺,「如果有人對這個笑話不滿,就用你的手機發推文吧,這些手機也是他們製造的哦。」
那天Rock講的所有笑話事後幾乎都遭到詬病,讓他淹在此起彼伏的吐沫星裏,卻唯獨亞裔的發難不僅促成了奧斯卡組委會的道歉,還讓組委會決定在評審團中增加三名少數族裔委員。對亞裔來說這是件長臉的事,其中原因也不難懂。正如李安牽頭的那封聯名信裏所說,「奧斯卡在全球有幾億觀眾,其中60%是亞裔電影愛好者」,如此龐大的市場自然沒人敢怠慢。只是這60%的亞裔電影愛好者在齊聲高唱凱歌時,卻不見得都在這則笑話裏看到了相同的淚點。亞洲國家的人糾結的是這笑話說咱雇傭童工,而在美國的亞裔卻更多是被「敬業」「勤勞」和「精確」惹惱的。前者不用解釋,被當眾揭短扣上屎盆子誰不氣惱?但後者明明不是好詞兒嗎,咱們怎麼也不能笑納呢?
其實在當今美國笑話界,所有涉及到族裔的笑話引火上身的原因大都是因其強化了某種刻板印象,雖說刻板印象是基於普遍情況而總結出的規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原始的方法,但在講求個體價值的美國主流文化中,這種以偏概全的路子一直是被批判的物件。
在非正常環境中說笑話可能就像刀尖上跳舞,擔心的是命。而在正常的環境中,說笑話的人最怕的無非就是聽眾中有人不僅不覺得好笑,倒覺得自己被針對,情感很受傷。從這個角度來說「性」和「政治」簡直就是好用又安全的萬金油,前者針對全人類,當然不會有聽眾硬往自己身上扯;後者針對位高權重的政客,他們通常情感堅硬、日理萬機、又必須顯示自己氣量不凡,更沒可能去跟說相聲的過不去。
而種族,種族就是美國相聲界的俠客島,高手都得去試身手,全身而退的卻沒幾個。種族把觀眾劃分成不同的陣營,每個人的歸屬都被他們的膚色貼上了清晰可見的標籤,這使得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必須履行捍衛自己陣營利益的責任。最麻煩的是每個人對種族問題的理解和敏感度各有不同,不管說者如何無意,聽者中總會有有心人覺得不爽,繼而呼朋引伴挑起一片罵聲。
所以在種族這個神奇的筐裏,不管你裝的是什麼樣的包袱,抖出來時都可能變成個爛柿子,被人丟回去糊得自己滿臉都是,膩歪好一陣子。要不奧斯卡頒獎禮上那個關於亞裔的笑話,怎麼會在頒獎禮曲終人散三個星期以後又再掀風雲,先是李安率一眾好萊塢亞裔編導演致信組委會親討,接著又有組委會公開致歉呢?
其實這屆奧斯卡一開始就因為被提名的演員都是白人惹上口舌是非,才使頒獎禮主持人Chris Rock依仗自己相對安全的黑人身份毫不避諱地拿種族問題尋開心,指望著用這個以毒攻毒法子,讓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當晚被調侃的物件大多是黑白兩道,比如他自己——「要是由著奧斯卡評委會來挑選主持人,我肯定拿不到這份工。」以及他的族人——為什麼在黑人常因種族歧視丟掉性命的60年代他們不去抗議奧斯卡太白呢?「當你的祖母被人掛在樹上晃蕩時,誰還有心思去管最佳外語紀錄短片的事?」
那個關於亞裔的笑話只是其中一個小過場,夾在一堆黑白笑話中比例顯得微乎其微:三個西裝革履的亞裔孩子被當作「最敬業,最勤勞,最精確的會計師代表」請上臺,「如果有人對這個笑話不滿,就用你的手機發推文吧,這些手機也是他們製造的哦。」
那天Rock講的所有笑話事後幾乎都遭到詬病,讓他淹在此起彼伏的吐沫星裏,卻唯獨亞裔的發難不僅促成了奧斯卡組委會的道歉,還讓組委會決定在評審團中增加三名少數族裔委員。對亞裔來說這是件長臉的事,其中原因也不難懂。正如李安牽頭的那封聯名信裏所說,「奧斯卡在全球有幾億觀眾,其中60%是亞裔電影愛好者」,如此龐大的市場自然沒人敢怠慢。只是這60%的亞裔電影愛好者在齊聲高唱凱歌時,卻不見得都在這則笑話裏看到了相同的淚點。亞洲國家的人糾結的是這笑話說咱雇傭童工,而在美國的亞裔卻更多是被「敬業」「勤勞」和「精確」惹惱的。前者不用解釋,被當眾揭短扣上屎盆子誰不氣惱?但後者明明不是好詞兒嗎,咱們怎麼也不能笑納呢?
其實在當今美國笑話界,所有涉及到族裔的笑話引火上身的原因大都是因其強化了某種刻板印象,雖說刻板印象是基於普遍情況而總結出的規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原始的方法,但在講求個體價值的美國主流文化中,這種以偏概全的路子一直是被批判的物件。

電影《動物方城市》劇照,兔子抗議「可愛」的刻板印象
這可苦了講笑話的,以偏概全的誇張正是製造笑料的傳統方法之一,但在美國即使你用這個方子只想調個自我解嘲的低度酒自斟自飲,都不能確保不被八竿子打不著的外人說三道四。我有個段子手朋友來自肯雅,有一次演出時抖了個包袱:「我女朋友說要我帶她去燭光晚餐,我說親愛的,我來自肯雅,前半生天天燭光晚餐,咱能去個有電的地兒吃飯嗎?」結果被觀眾席上一位白人女士當場斥責:「你這是傳播刻板印象你知道嗎?非洲國家的很多城市比美國還現代呢。」
說肯雅窮得沒電燈、說亞洲國家雇傭小孩造手機和說黑人都是罪犯、吉普賽人都會玩巫術一樣,是刻板印象的流行模式:被誇大的都是負面因素。在美國常見的各種刻板印象中,大概只有把亞裔都說成是勤奮刻苦安分守己精通數學的「模範移民」這一款,聽上去是在弘揚正能量。但對生活在美國的亞裔來說,這種說法簡直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馬上就能讓人警覺起來。
美國1967 - 2011年分種族家庭收入中位數,亞裔家庭高居榜首
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源流向基本是本著「按需分配」的原則,低收入的可以拿補助,不諳英語的可以要求翻譯,流離失所的可以申請政府樓,而「模範移民」的大帽子一戴,就蓋住了亞裔社區依然存在的對外援的任何需求。在各個族裔發展極不平衡的背景下,一個自強不息的光輝形象就等於宣佈了亞裔萬事不用求人,只靠自己的勤勉就可以過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就等於讓政府和社會可以名正言順地拍拍手冷眼旁觀,讓亞裔去自生自滅。
這種「捧殺」的後果,在美國的亞裔已經看得很明白。在紐約亞裔占到人口的13%,亞裔社區的服務組織卻只分到政府社會服務撥款的2%;紐約的幾所重點高中亞裔學生過半,就有議員提出要專門向非裔和西語裔高中生提供免費補習,幫他們考上重點高中。這情形有點像中國大學裏衣著光鮮用度體面的學生不大容易申請到特困生補貼一樣,顧到了面子卻丟了裏子得不償失。
本來講笑話嘛,就是揶揄嘲諷,聽笑話呢,就是得大肚能容,認真你就輸了,在美國關於亞裔的刻板印象中還真有一條就是說亞裔不懂幽默。但能在好萊塢闖出名氣的這些亞裔編導演們怎麼會不懂幽默呢?只不過,跟那些更實際的利益相比,損失點幽默感又算得了什麼?
作者榮筱箐,專欄作家,旅居紐約,曾為《紐約時報》、《南華早報》、《南方週末》、《中國新聞週刊》等中外媒體撰稿。
本文摘自互聯網原創專欄騰訊《大家》(http://dajia.qq.com)。《大家》微信號:ipress掃描以下二帷碼查看更多文章。.JPG)
這可苦了講笑話的,以偏概全的誇張正是製造笑料的傳統方法之一,但在美國即使你用這個方子只想調個自我解嘲的低度酒自斟自飲,都不能確保不被八竿子打不著的外人說三道四。我有個段子手朋友來自肯雅,有一次演出時抖了個包袱:「我女朋友說要我帶她去燭光晚餐,我說親愛的,我來自肯雅,前半生天天燭光晚餐,咱能去個有電的地兒吃飯嗎?」結果被觀眾席上一位白人女士當場斥責:「你這是傳播刻板印象你知道嗎?非洲國家的很多城市比美國還現代呢。」
說肯雅窮得沒電燈、說亞洲國家雇傭小孩造手機和說黑人都是罪犯、吉普賽人都會玩巫術一樣,是刻板印象的流行模式:被誇大的都是負面因素。在美國常見的各種刻板印象中,大概只有把亞裔都說成是勤奮刻苦安分守己精通數學的「模範移民」這一款,聽上去是在弘揚正能量。但對生活在美國的亞裔來說,這種說法簡直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馬上就能讓人警覺起來。
美國1967 - 2011年分種族家庭收入中位數,亞裔家庭高居榜首
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源流向基本是本著「按需分配」的原則,低收入的可以拿補助,不諳英語的可以要求翻譯,流離失所的可以申請政府樓,而「模範移民」的大帽子一戴,就蓋住了亞裔社區依然存在的對外援的任何需求。在各個族裔發展極不平衡的背景下,一個自強不息的光輝形象就等於宣佈了亞裔萬事不用求人,只靠自己的勤勉就可以過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就等於讓政府和社會可以名正言順地拍拍手冷眼旁觀,讓亞裔去自生自滅。
這種「捧殺」的後果,在美國的亞裔已經看得很明白。在紐約亞裔占到人口的13%,亞裔社區的服務組織卻只分到政府社會服務撥款的2%;紐約的幾所重點高中亞裔學生過半,就有議員提出要專門向非裔和西語裔高中生提供免費補習,幫他們考上重點高中。這情形有點像中國大學裏衣著光鮮用度體面的學生不大容易申請到特困生補貼一樣,顧到了面子卻丟了裏子得不償失。
本來講笑話嘛,就是揶揄嘲諷,聽笑話呢,就是得大肚能容,認真你就輸了,在美國關於亞裔的刻板印象中還真有一條就是說亞裔不懂幽默。但能在好萊塢闖出名氣的這些亞裔編導演們怎麼會不懂幽默呢?只不過,跟那些更實際的利益相比,損失點幽默感又算得了什麼?
作者榮筱箐,專欄作家,旅居紐約,曾為《紐約時報》、《南華早報》、《南方週末》、《中國新聞週刊》等中外媒體撰稿。
本文摘自互聯網原創專欄騰訊《大家》(http://dajia.qq.com)。《大家》微信號:ipress掃描以下二帷碼查看更多文章。
作者介紹
-
騰訊· 大家
中文互聯網第一輿論場——彙聚中文圈最優秀的作者,關注兩岸三地甚至世界前沿,為讀者提供最有價值的觀點,最值得閱讀的文章。http://dajia.qq.com/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