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促大陸披露更多外匯操作數據

2016-03-22 13:26:27   1144

IMF正施壓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揭露更多外匯操作資訊,包括遠期外匯與期權合約等衍生性金融產品持有部位,以實現去年人民幣獲納IMF一籃子儲備貨幣前的承諾,可望成為外界一窺中國向來不透明干預舉措的管道。

IMF正施壓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揭露更多外匯操作資訊,包括遠期外匯與期權合約等衍生性金融產品持有部位,以實現去年人民幣獲納IMF一籃子儲備貨幣前的承諾,可望成為外界一窺中國向來不透明干預舉措的管道。

華爾街日報報導,據知情人士透露,隨著近來中國轉而訴諸更加謹慎的方式來支撐人民幣匯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敦促中國依照其承諾遵守的相關準則披露更多外匯操作方面的資訊。

近幾個月,中國央行越來越多地通過衍生品市場來支撐人民幣匯率,而不再如以往那樣動用外匯儲備買入人民幣。

IMF現在要求中國央行公佈更多有關該行所持衍生品資產的資料,例如遠期合約。知情人士稱,這些衍生品已經成為中國央行現在進行外匯干預的主要金融工具。

外匯交易員及投資者抱怨稱,這種策略令他們更加難以弄明白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匯率上的意圖。

上海資產管理公司彬元資本(Binyuan Capital Ltd.)的首席投資長周平表示,使用遠期合約有助於抑制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但也更難以評估資本外流的真實水準以及為干預匯市而動用的外匯儲備規模。

知情人士稱,去年10月中國承諾遵守IMF資料公佈特殊標準,這是中國為使人民幣獲得儲備貨幣地位所付出的努力之一。公佈這些資料還可以更清楚地顯示出中國在捍衛人民幣匯率方面擁有多少火力。

IMF發言人未予置評。中國央行媒體部門的官員沒有回復記者的置評請求。

中國央行的衍生品策略是指指示國有銀行借入美元、隨後賣出,然後央行與這些銀行簽訂遠期合約,這意味著央行將在未來某一時間把這些交易計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這一策略對中國央行有幾個好處:在經濟放緩之際,央行消耗外匯儲備的速度可以放緩,同時從金融系統回籠人民幣的規模減小。此外,這種做法也不易留下政府干預市場的痕跡。

近幾個月來,中國政府高級官員在對外溝通方面做出了努力。不管是在1月份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還是在上個月的上海二十國集團(Group of 20, 簡稱G20)會議上,政府高級官員都就中國經濟做出了公開表態,以安撫外界的擔憂。在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會議間隙,政府高級官員的發佈會一場接著一場,大力強調人民幣的穩定以及政府管理經濟的能力。

然而,儘管經濟學家和中國的貿易夥伴對這種資訊攻勢表示歡迎,但也有許多人呼籲採取更加具體的行動。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聯準會)前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本月早些時候在為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所寫的一篇博客中說,提高透明度並不僅僅是開發佈會。他說,中國要發揮作為全球經濟領導者的潛能,就需要增加其資料、規範和政策的透明度。

許多分析人士和投資者對中國政府審查新聞報導以及網路資訊的舉動越來越不滿。

法國巴黎投資管理(BNP Paribas Investment Partners)中國經濟學家羅念慈(Chi Lo)說,透明度還意味著可預測性,以及使公眾可更加便利地獲得資料。法國巴黎投資管理負責法國巴黎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

中國記者私下抱怨稱,他們不再被鼓勵寫調查性報導,這樣的報導會暴露中國經濟日益增多的問題,他們被告知要重點寫“正面新聞”。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IMF想獲得的資料涉及中國央行持有的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的總量。此類資料反映了對一國外匯儲備所具有的未來申索權。全球很多央行,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的央行,都經常向IMF披露這一資料。

IMF去年11月下旬決定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籃子;該籃子中的其他貨幣包括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中國央行從去年12月開始向IMF報告部分衍生品的持倉情況,但到目前為止,這些資料遠不代表中國的總頭寸情況。

一些市場參與者估計,中國當前持有的遠期合約規模在1,500億美元到3,000億美元之間;近月來中國央行已加大了此類隱形干預力度來支撐人民幣匯率。

今年2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的下降速度大幅放緩,減少285.7億美元,至3.2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今年1月份減少了995億美元。這顯示出,這種複雜的交易策略降低了(至少是推遲了)中國外匯儲備的消耗速度。

週一,受中國央行引導影響,人民幣走低。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周日舉行的一個經濟論壇上稱,中國的目標是實現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這暗示中國央行會繼續干預外匯市場。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