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元峰:區域創新的挑戰在強化政府創新系統
.jpg)
2016-03-18 11:22:53
5533
台灣學習矽谷創新是穿著衣服改衣服,不可能一蹴可幾,要在遠景塑造、資源配置、環境建構與政策溝通上進行策略規劃布局,需仰賴正確政策與前瞻治理機制。
作者:戴元峰 (行政院科技會報兼任研究員)
本人為行政院科技會報兼任研究員,經歷為商業發展研究院區域前瞻中心主任兼副所長、行政院科技會報研究員、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行政院新聞局簡任秘書、立法院國會辦公室主任,亦擔任前瞻社社務委員、台灣大學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中心兼任研究員、政治大學公民社會與地方治理中心兼任研究員、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兼任教師、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兼任教師、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兼任教師。本人長期研究科技產業政策、決策支援、政策溝通、組織創新與前瞻研究。
學習矽谷創新並不是新題目,重點是為何不容易成功。矽谷創新故事是全球科技產業發展上所夢寐以求的典範,但世界各地區真正能學到矽谷創新精髓的成功案例卻不多。向創新者借腦袋是重要思維,但亦必須回歸檢視國家自身的發展狀態,以求因地制宜產生實在的進步力量,其中決策者的創新決心、視野、方法與政府組織本身的狀態直接影響區域創新發展成效。
成功的科技創新第一步,對外就在聘任全球一流科技顧問以達成「提升國家科技決策層次」、「開拓國家科技創新視野」、「增進國內外菁英政策共識」的重要工作。對內創新支援機制多來自中央政府各個部會,難以僅由單一部門來獨力推行,加上政府組織的專業職掌分工模式,需要跨部門統合以降低各自為政的本位主義狀態,因此,強化中央政府的「科技創新火車頭」跨部會協調機制與創新活化任務編組機制就成為主導產業創新的關鍵力量。
區域創新工作上,全球先進國家的政府單位多採取扁平狀系統,減少官僚層級並簡化政府管理制度,在創業孵化支援上(金錢、技術、管理、法規輔導),採用「單一窗口創新服務」,使其具備高效率的管理平台,提供以企業創新創業需求導向的高效能服務。這種完善系統管理,應該全面擴散到整個區域創新工作上,以減少創新的困難,也有助於促進政府各部會產業發展思維。
台灣學習矽谷創新是穿著衣服改衣服,不可能一蹴可幾,要在遠景塑造、資源配置、環境建構與政策溝通上進行策略規劃布局,需仰賴正確政策與前瞻治理機制。為了創新落實能有效實施,應建構穩定的前瞻運作模式讓政治家及官員接受長期願景的前瞻政策,並且建構一個前瞻治理機構與研究機構(智庫),在區域創新政策領域提供關注未來的前瞻研究。
面對全球化激烈競爭,國家創新能力無法單靠中央政府制度設計與引導達成,更需立足於成熟的區域創新能力,而各個區域之資源與優勢皆有所不同,藉由區域競合能激發出不同的創新力,才能增進在全球化潮流中的競爭力。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府際合作將會直接影響各個區域產業發展,府際之間如何互相合作、建立夥伴關係,進行完善的行動和資源的整合,避免種種資訊落差、專業堅持、本位主義等挑戰,以發揮合作加乘綜效,是導入矽谷創新模式以發展區域產業的重要任務,因此設立支持跨府際的區域產業創新組織是當務之急。
最後,人才是一切根本。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史丹佛大學與柏克萊大學的矽谷創新會是甚麼狀態?矽谷史丹佛大學匯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教學專注於創新與發現,學校鼓勵師生創新創業,本身就是一個完善育成生態系統(ecosystem),是矽谷發展創新力量。學習矽谷驅動區域創新的關鍵,除了政府部門、創投基金、產業團體之外,關鍵就在建構創新型大學與技職系統以及爭取國內外各類人才。可惜現在的台灣學研機構卻陷入產學落差的陷阱中無法自拔,因此,發展以產業需求主導的產學合作人才培育計畫,突破產學落差的現況,建構完善區域創新人才培育系統,已成為發展區域創新的關鍵因素。
本文完整內容將出版於童振源、方頌仁、陳文雄編的《矽谷成功經濟學》。
【圖片為資料照】
本人為行政院科技會報兼任研究員,經歷為商業發展研究院區域前瞻中心主任兼副所長、行政院科技會報研究員、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行政院新聞局簡任秘書、立法院國會辦公室主任,亦擔任前瞻社社務委員、台灣大學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中心兼任研究員、政治大學公民社會與地方治理中心兼任研究員、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兼任教師、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兼任教師、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兼任教師。本人長期研究科技產業政策、決策支援、政策溝通、組織創新與前瞻研究。
學習矽谷創新並不是新題目,重點是為何不容易成功。矽谷創新故事是全球科技產業發展上所夢寐以求的典範,但世界各地區真正能學到矽谷創新精髓的成功案例卻不多。向創新者借腦袋是重要思維,但亦必須回歸檢視國家自身的發展狀態,以求因地制宜產生實在的進步力量,其中決策者的創新決心、視野、方法與政府組織本身的狀態直接影響區域創新發展成效。
成功的科技創新第一步,對外就在聘任全球一流科技顧問以達成「提升國家科技決策層次」、「開拓國家科技創新視野」、「增進國內外菁英政策共識」的重要工作。對內創新支援機制多來自中央政府各個部會,難以僅由單一部門來獨力推行,加上政府組織的專業職掌分工模式,需要跨部門統合以降低各自為政的本位主義狀態,因此,強化中央政府的「科技創新火車頭」跨部會協調機制與創新活化任務編組機制就成為主導產業創新的關鍵力量。
區域創新工作上,全球先進國家的政府單位多採取扁平狀系統,減少官僚層級並簡化政府管理制度,在創業孵化支援上(金錢、技術、管理、法規輔導),採用「單一窗口創新服務」,使其具備高效率的管理平台,提供以企業創新創業需求導向的高效能服務。這種完善系統管理,應該全面擴散到整個區域創新工作上,以減少創新的困難,也有助於促進政府各部會產業發展思維。
台灣學習矽谷創新是穿著衣服改衣服,不可能一蹴可幾,要在遠景塑造、資源配置、環境建構與政策溝通上進行策略規劃布局,需仰賴正確政策與前瞻治理機制。為了創新落實能有效實施,應建構穩定的前瞻運作模式讓政治家及官員接受長期願景的前瞻政策,並且建構一個前瞻治理機構與研究機構(智庫),在區域創新政策領域提供關注未來的前瞻研究。
面對全球化激烈競爭,國家創新能力無法單靠中央政府制度設計與引導達成,更需立足於成熟的區域創新能力,而各個區域之資源與優勢皆有所不同,藉由區域競合能激發出不同的創新力,才能增進在全球化潮流中的競爭力。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府際合作將會直接影響各個區域產業發展,府際之間如何互相合作、建立夥伴關係,進行完善的行動和資源的整合,避免種種資訊落差、專業堅持、本位主義等挑戰,以發揮合作加乘綜效,是導入矽谷創新模式以發展區域產業的重要任務,因此設立支持跨府際的區域產業創新組織是當務之急。
最後,人才是一切根本。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史丹佛大學與柏克萊大學的矽谷創新會是甚麼狀態?矽谷史丹佛大學匯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教學專注於創新與發現,學校鼓勵師生創新創業,本身就是一個完善育成生態系統(ecosystem),是矽谷發展創新力量。學習矽谷驅動區域創新的關鍵,除了政府部門、創投基金、產業團體之外,關鍵就在建構創新型大學與技職系統以及爭取國內外各類人才。可惜現在的台灣學研機構卻陷入產學落差的陷阱中無法自拔,因此,發展以產業需求主導的產學合作人才培育計畫,突破產學落差的現況,建構完善區域創新人才培育系統,已成為發展區域創新的關鍵因素。
本文完整內容將出版於童振源、方頌仁、陳文雄編的《矽谷成功經濟學》。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