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秉穎:臺灣與矽谷在生醫產業的連結契機

2016-03-11 11:36:55   4729

期盼未來在新政策的推動之下配合政府,共同努力實現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矽谷」與「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的美好願景。

作者:江秉穎 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副執行長暨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治醫師)

筆者目前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副執行長暨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發中心睡眠科技研究群主席、德國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總會秘書長暨台灣分會理事長,也是史丹佛大學台灣校友會理事。以下是本人對台灣與矽谷生醫科技產業發展的長期觀察心得。

「生物經濟產業」是繼電腦網路之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競相發展的重點產業。美國加州更是世界生技醫療與保健養生產業最發達的地區,而位於舊金山灣區的矽谷則有加州境內最具規模的生技醫療與保健養生產業。探究矽谷發展生技醫療產業成功原因,包含人才、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和靈活的產業結構均是重要關鍵。

台灣生醫產業若欲借鑑矽谷跨域合作創新的「生技醫療與保健養生」成功經驗,首先必須考慮台灣生醫產業具備的優越條件,並試圖與矽谷生技醫療產業連結.我們現階段優勢的生醫技術包括下列:醫務管理系統的開發、睡眠科技與養生產業、醫療儀器與設備、新藥和疫苗的開發、生醫材料、人工器官組織、義肢、假體與輔具、智慧養生建築與智能環境、醫療旅遊和中西醫整合醫療服務等。

由筆者與世界知名學者在德國所共同創建的「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其研究技術領先全球,並致力於跨域整合,於2012年與國際知名的出版社出版定義睡眠科技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教科書。本協會目前正在矽谷地區籌備矽谷產學研發中心,成立後亦可為台灣與矽谷之間搭建生技產學合作的橋樑。

矽谷在2000年網路產業泡沫化之後轉向生技醫療領域發展的成功經驗,是一個「以需求帶動創新、以創新驅動升級」之產業升級與轉型的典範,台灣雖有上述優勢,要複製「矽谷模式」的兩個條件尚未成熟:(1)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生醫科技與創業人才;(2)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與實質鼓勵既有生醫產業人才投入創新創業行列。

因此,建議台灣政府應針對人才、市場、產業環境等進行改造與升級,吸引更多生醫人才,並鎖定未來市場需求,創造該領域創新、創業的產業環境。具體而言,茲提出六項建議:1) 檢討移民政策,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包括華僑)到台灣;2) 借鏡矽谷產業結構轉型經驗,迎合未來醫療保健養生服務需求的市場趨勢;3) 鼓勵學術與醫療機構營造創新、創業的產業氛圍,與國內既有醫療專業從業人員的投入,並從產業結構上進行轉變.基於台灣醫療產業既有領先國際的堅實基礎,進一步創造國際化經商環境,提升海外投資意願;4) 規劃跨領域國際醫療人才培育政策;5) 鼓勵留學生深化其在地生醫創新與創業文化的軟實力;6) 延攬矽谷傑出華裔人士擔任台灣-矽谷生醫與養生產學合作的仲介者。

台灣留不住人才的現象由來已久。英國Oxford Economics的「Global Talent 2021」調查報告指出台灣的專業人才外移佔總外移人口61.1%,高居全球第一。但因為各國對自身醫師人員的保護,現階段台灣醫師至海外執業的門檻相較其他行業高。這也是政府在生醫產業轉型與升級時,可以把握的現況。台灣政府若要發展「生技醫療與保健養生」產業,必須大刀闊斧,不僅需去除現行法規對在醫院執業與大學任教的醫師人員創新創業的限制,對願意多花費時間與精神潛心研究工作的醫事人員,更應該提出具體鼓勵措施。

根據監察院在2009年彈劾科技部的公文中提到,歷年來創造出對產業經濟有實質幫助的研究成果僅約2成餘。究其原因,包括,科技部給予各專題研究計畫的研究經費,包括計畫主持人的「主持人費」過低、無法有效輔導研發成果技轉到產業界、缺乏研發成果商品化的機制、業者參與產學合作計畫的意願不高…等。

反觀位居矽谷的學術重鎮-史丹佛大學,實質鼓勵校內醫師教授將智財技轉並創業,使研發成果效益最大化,不僅樹立大學在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高度、建立醫師教授在業界的名聲,也能增加學校與教師自身的收入,同時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示範,持續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學生競相申請進入該校就讀,達成「多贏」的生醫產業生態.也因此,史丹佛大學扮演著矽谷產業經濟獨步全球的重要關鍵角色之一。

2015年的數字,該校去年已經獲得16.3億美元的捐款,遙遙領先第二名哈佛大學的10億美元.而最近Nike共同創辦人Phil Knight宣布將捐款4億美元給史丹佛,協助創辦全球規模最大的全額獎學金,以培育新一代全球跨領域領袖與創新創業人才。此外,美國歐巴馬總統最近決定2016年6月在史丹佛大學舉行『全球創業峰會』,證明了該校在鼓勵和啟發創新、以創意解決問題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諸如此類令人振奮的例子,在史丹佛大學不勝枚舉。

單純宣揚矽谷概念與精神,並無法移植整個矽谷的創新創業生態系,尤其生技醫療產業的特性,醫療專業從業人員佔有極為關鍵的角色。台灣自日治時期至今,醫師人員都是台灣社會的菁英,而且許多醫師願意在臨床醫療工作之外,奉獻心力於研究工作。政府應該大刀闊斧,從政策、法規面鬆綁、甚至鼓勵有興趣創新研發創業的醫療專業從業人員走出臨床服務之外,並徹底改善醫院與環境對醫療從業人員創新創業的限制,令其有機會投身生技醫療產業的行列,方為釜底抽薪之計。

有鑑於生技醫療的重要性、前瞻性和其高附加價值,蔡英文總統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規劃將臺灣發展成為「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全球人口之中為睡眠障礙所苦的人數眾多,加上未來人口老化趨勢所伴隨之高齡者舒眠養生需求的增加,睡眠醫療科技與養生產業將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潛力產業。因此政府應該將此前瞻性的「未來產業」納入產業政策規劃。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的台灣分會也在2015年6月正式成立。該組織具備國際視野與連結,並引領未來趨勢、落實國際合作與在地需求的創新研發能力,且該領域台灣具有領導的地位。期盼未來在新政策的推動之下配合政府,共同努力實現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矽谷」與「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的美好願景。

本文完整內容將出版於童振源、方頌仁、陳文雄編的《矽谷成功經濟學》。

【圖片為作者資料照,取自康寧醫療財團法人康寧醫院思維睡眠醫學中心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