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昇:若新政府強化意識形態挑釁中共 將產生災難性後果
.jpg)
2015-12-25 10:45:22
1066
陳德昇強調,未來台灣的選擇,必須堅持以經濟發展與競爭力提升作為優先核心戰略目標,如果強化意識形態並對中共政治挑釁只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也唯有台灣經濟持續增長與優質表現,才能維持政治尊嚴與社會穩定。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22日在成大舉行的「南瀛國是論壇」中表示,民進黨蔡英文勝選、在立法院過半數的機會很大,台灣未來的選擇,必須堅持以經濟發展與競爭力提升作為優先核心戰略目標,如果強化意識形態並對中共政治挑釁,只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南瀛國是論壇」由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成大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東亞發展暨治理研究中心承辦,此次探討的主題是「台灣的選擇:今後兩岸與亞太政經局勢之分析」。
陳德昇表示,下個月的大選結果,將會對兩岸關係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態勢產生影響。目前各項民調預測,代表民進黨蔡英文勝選,且在國會民進黨立委當選人數可能過半或獲得相對多數,此一結果將對兩岸政治生態與互動產生實質變化與衝擊。此外,民進黨勝選票數多寡?在國會運作中佔有何種優勢?以及內閣是否提前於2月1日改組,皆牽動內政治理和兩岸互動。
他認為,如果民進黨總統大選勝選,並非台灣人民支持台獨挑釁中共,也不意味民進黨一定有優質執政能力能有效治理台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民黨執政績效不彰、黨內矛盾深化、政府失能與中共對台政策失誤,讓台灣相對多數選民投下的不信任票。
陳德昇推演未來兩岸互動可能模式是「結構不信任下的兩岸冷和平」。儘管新的執政當局應不至於挑釁中共,但並不代表兩岸關係仍處於和平發展狀態,甚至有可能出現階段性的倒退,兩岸關係可能形成一個僵局。
他表示,一方面,雙方政治底線都不易突破。亦即中共的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以及民進黨有關「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論述皆很難有交集;另一方面,雙方溝通管道與層級恐皆難以在短期內重建信任基礎,也就難有重大政治突破。
陳德昇列出未來新政府兩岸關係發展的10項觀察指標:
1.海基會與海協會互動是否持續?(政治)。2.兩岸談判是否持續?(政治)。3.大共中央與省級團組來台是否受限?(政治)。4.服貿與貨貿進展是否有突破?(政治、經濟)。5.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否面臨實質困難?(政治、經濟)。6.來台旅遊人數是否受到管制?(經濟)。7.陸商與台商投資項目是否受到影響?(經濟)。8.外交是否出現斷交潮?(外交)。9.國際組織參與,例如WHA與ICAO是否受到影響?(外交)。10.軍事緊張程度是否升高?(軍事)
陳德昇說,如果上述現象與結果出現負面的訊息,皆顯示兩岸關係過去近8年的和平發展將告終。反之,若這些風險能得到控制和管理,兩岸或仍有新局可期待。
陳德昇認為,兩岸關係變局和挑戰,也可能是雙方反思與重新定位的新起點,或是尋求更趨理性與務實互動的新時期。這仍須雙方艱難的信任建構與相互理解的過程,並要獲得民意認同與國際支持。
陳德昇強調,未來台灣的選擇,必須堅持以經濟發展與競爭力提升作為優先核心戰略目標,如果強化意識形態並對中共政治挑釁只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也唯有台灣經濟持續增長與優質表現,才能維持政治尊嚴與社會穩定。
陳德昇指出,但這並不意味台灣必須屈從傳統中共對台政治概念或是「一國兩制」的侷限。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應有更明確與合理的歷史定位,以及更大的國際與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空間。兩岸未來如何建構具政治信任基礎的「創造性模糊」理念,正考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
【中評社/記者 趙家麟】
「南瀛國是論壇」由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成大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東亞發展暨治理研究中心承辦,此次探討的主題是「台灣的選擇:今後兩岸與亞太政經局勢之分析」。
陳德昇表示,下個月的大選結果,將會對兩岸關係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態勢產生影響。目前各項民調預測,代表民進黨蔡英文勝選,且在國會民進黨立委當選人數可能過半或獲得相對多數,此一結果將對兩岸政治生態與互動產生實質變化與衝擊。此外,民進黨勝選票數多寡?在國會運作中佔有何種優勢?以及內閣是否提前於2月1日改組,皆牽動內政治理和兩岸互動。
他認為,如果民進黨總統大選勝選,並非台灣人民支持台獨挑釁中共,也不意味民進黨一定有優質執政能力能有效治理台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民黨執政績效不彰、黨內矛盾深化、政府失能與中共對台政策失誤,讓台灣相對多數選民投下的不信任票。
陳德昇推演未來兩岸互動可能模式是「結構不信任下的兩岸冷和平」。儘管新的執政當局應不至於挑釁中共,但並不代表兩岸關係仍處於和平發展狀態,甚至有可能出現階段性的倒退,兩岸關係可能形成一個僵局。
他表示,一方面,雙方政治底線都不易突破。亦即中共的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以及民進黨有關「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論述皆很難有交集;另一方面,雙方溝通管道與層級恐皆難以在短期內重建信任基礎,也就難有重大政治突破。
陳德昇列出未來新政府兩岸關係發展的10項觀察指標:
1.海基會與海協會互動是否持續?(政治)。2.兩岸談判是否持續?(政治)。3.大共中央與省級團組來台是否受限?(政治)。4.服貿與貨貿進展是否有突破?(政治、經濟)。5.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否面臨實質困難?(政治、經濟)。6.來台旅遊人數是否受到管制?(經濟)。7.陸商與台商投資項目是否受到影響?(經濟)。8.外交是否出現斷交潮?(外交)。9.國際組織參與,例如WHA與ICAO是否受到影響?(外交)。10.軍事緊張程度是否升高?(軍事)
陳德昇說,如果上述現象與結果出現負面的訊息,皆顯示兩岸關係過去近8年的和平發展將告終。反之,若這些風險能得到控制和管理,兩岸或仍有新局可期待。
陳德昇認為,兩岸關係變局和挑戰,也可能是雙方反思與重新定位的新起點,或是尋求更趨理性與務實互動的新時期。這仍須雙方艱難的信任建構與相互理解的過程,並要獲得民意認同與國際支持。
陳德昇強調,未來台灣的選擇,必須堅持以經濟發展與競爭力提升作為優先核心戰略目標,如果強化意識形態並對中共政治挑釁只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也唯有台灣經濟持續增長與優質表現,才能維持政治尊嚴與社會穩定。
陳德昇指出,但這並不意味台灣必須屈從傳統中共對台政治概念或是「一國兩制」的侷限。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應有更明確與合理的歷史定位,以及更大的國際與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空間。兩岸未來如何建構具政治信任基礎的「創造性模糊」理念,正考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
【中評社/記者 趙家麟】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