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何去何從?

2015-10-28 16:03:06   1849

蔡英文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出任何一個「具體而可行」的政策,只會空喊要凝聚共識,要開國是會議,那請問,共識無法凝聚怎麼辦?國是會議開不成怎麼辦?別忘了如果2016民進黨能夠上台,「民粹」可是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到頭來蔡英文能夠揚湯止沸嗎?

今年是民國104年,記得年初看過一篇聯合報的社論,說只要過了今年,中華民國的「國祚」,就邁入中國歷史的「前十名」,超過「東晉」。我當時看了真是又好氣又好笑,中華民國的104年裡,有38年是在中國大陸,因此如果要這麼算,那西晉東晉也要合起來算;更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怎麼變得那麼沒有出息,搞到要和「東晉」比高低啦?

其實這麼講,對「東晉」並不公平,因為東晉還曾經幾次北伐,收復過洛陽和長安,可是偏安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要不是在冷戰對峙中有美國人的防護,在解放軍席捲中國大陸之後,到底還能存在多久,殊無答案(據說在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對國府駐美大使顧維鈞說:你國家的壽命是以「天」在計算的,不知是否屬實),爾後所有的軍事行動,絕大多數都是以防禦為主。就「恢復故土」的概念而言,其實中華民國比東晉還不如呢!

誠然,歷史從二十世紀走到今天,軍事上的反攻在主觀(敵我的實力)及客觀(國際的局勢)條件上均無可能,我們不必以古鑑今,引喻失義,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主客觀條件之於中華民國「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也無可能,中國歷史上亦無一個偏安政權成功恢復故土,或小朝廷能獨立存活的例子。那麼,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尤其是大多數人希望「永遠維持現狀」(好一個不通的論調)的中華民國,將何去何從?

我在回覆網友留言時,常常喜歡舉一個例子,義大利的薩丁尼亞,是我認為台灣最該學習的典範。薩丁尼亞是義大利半島外的一個小島,十九世紀中的薩丁尼亞王國,在馬志尼、加富爾以及加里波底的努力之下,最終統一了義大利,這是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中都讀過的。當然,欲以台灣效薩丁尼亞統一大陸,固形勢不許,但是如果台灣能夠跟當年的薩丁尼亞一樣,不以自身的安逸為滿足,那們至少我們可以為自己打出一條路出來。

當時的俄國侵略土耳其,造成英、法的不滿,從而引發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此一事件與薩丁尼亞無關,但是在首相加富爾的運用之下,薩丁尼亞出兵一萬八千人參加聯軍,打敗俄國。此舉不但讓薩丁尼亞的國際地位躍升,也同時交好了鄰近的法國,後來在拿破崙三世的協助之下,打敗奧國統一義大利。這僅僅是加富爾縱橫外交戰場的一個事例而已,代表一個小國在國際政治上,如何運用技巧及策略,為自己謀求新的出路。現在的台灣已經不談進取之心,但其處境跟1855年的薩丁尼亞很像,只是戰場不再是動刀動槍,而是經貿大戰。眼看著亞投行在大陸的主導下成立,美國馬上把TPP付諸實行,為的都是爭奪亞太地區的戰略位置。換句話說,台灣如果希望「永遠維持現狀」,就要知道現狀不可能是靜止的,而是必須不斷的積極活動,在動態的情形下取得平衡,獲致成果,才有可能維持現狀。然而可歎台灣什麼動作也沒有(至少什麼成果也沒有),你說經濟會好,還想維持現狀,那才有鬼!

關鍵在於,無論亞投行或是TPP,都不是你想要加入就能夠加入的;首先你要有「價值」,其次你要有「籌碼」,而這兩樣東西,都跟國內的政治有關。台灣現在的問題,就是政府的威信不斷的降低,以致於「價值」日益降低;而民間的理盲聲量高漲,誰也不肯為國家利益作犧牲,因此「籌碼」日益縮減。這兩樣東西不改善,說真的,不要說現狀了,台灣是沒有未來的!

眼看著2016又要政黨輪替了,蔡英文如果上台,能夠扭轉這種形勢嗎?我很悲觀,因為蔡英文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出任何一個「具體而可行」的政策,只會空喊要凝聚共識,要開國是會議,那請問,共識無法凝聚怎麼辦?國是會議開不成怎麼辦?別忘了如果2016民進黨能夠上台,「民粹」可是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到頭來蔡英文能夠揚湯止沸嗎?

如此說來,台灣在可預見的未來理,「價值」和「籌碼」都不會有什麼長進,那怎麼辦?台灣沒有未來,可是未來還是會到,2016之後的台灣,何去何從?

坦白說,我沒有答案──或者說,我不忍心說出那個答案。天佑台灣?那如果天不佑台灣呢?我在這裡重複說了好幾次,我們老百姓能做的,只有廣積糧,深掘土,能做什麼準備就做什麼準備吧!如果能有那麼多一點的奢求,那麼就像洋人講的,keepyourfingercrossed,希望那個未來慢一點,不要四年裡就到,讓我們2020還有一搏的機會。

本文經田英奇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作者 田英奇】 2015/10/28
作者介紹
  • 田英奇

    「田英奇觀點:他可能說出你心裡的話!」部落格格主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