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台灣光復 馬英九:每任總統責無旁貸 蔡英文:應超越對立

2015-10-26 15:21:07   1265

昨日是光復節,總統馬英九參加台灣光復70年紀念大會時說,紀念抗戰歷史,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馬英九也特地投書聯合報談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週年的深層意義。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日並未參加任何光復節活動,而是在晚間以臉書談台灣光復。

昨日是光復節,總統馬英九參加台灣光復70年紀念大會時說,擴大紀念抗戰,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台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馬英九也特地投書聯合報談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週年的深層意義。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日並未參加任何光復節活動,而是在晚間以臉書談台灣光復。

紀念台灣光復 馬:每任總統責無旁貸

聯合報報導,台灣省政府昨天在當年日本總督安藤利吉呈遞降書的台北公會堂(現中山堂),舉辦慶祝台灣光復七十周年紀念大會。馬英九總統致詞時表示,「台灣人民抗日,比大陸早四十二年」,今年政府擴大紀念,就是彰顯中華民國與台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他並加重語氣說,紀念這段歷史,「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馬總統的致詞,從馬關條約、乙未「台灣民主國」開始,歷數台灣人民包括武裝起義、原住民反抗、請願爭取民權、抗拒皇民化等各項運動談起,指「台灣人民對日抗戰,比大陸早四十二年」,並一再透過抗日表達主體性,「他們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馬總統也指出,今年擴大慶祝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七十周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台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

馬總統說,當初因為甲午戰敗、割讓台灣,使得國父孫中山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因為日本對華侵略,蔣委員長不僅領導抗戰,也提出收復台灣主張;抗戰勝利,台灣得以重回中華民國版圖;最後因為保衛建設台灣,中華民國才有今天的自由民主與繁榮。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蔡英文:政治應超越對立

聯合報指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昨日未參加任何光復節活動,而是在晚間以臉書談台灣光復。她以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的故事說,十月二十五日對許多台灣人來講,就像林茂生博士的經歷一樣,代表無法自立自主,隨時代浮沈的一段記憶;但也有很多台灣人認為,抗戰勝利跟台灣光復七十周年,代表著民族的自信與勝利的歷史,同一個日子卻有兩種不同的感受。她說,分裂不是政治的本質,我們責任就是要讓不同的歷史記憶,同時存在這個國家。

蔡英文指出,國家團結的難題便在此,要解決這難題,不是去尊崇其中一個歷史經驗,而對另一個視而不見,也不是強迫別人改變認同。應承認分歧存在,並相互理解與包容,而非讓分歧繼續擴大;政治人物應帶領人民,一同追求超越對立的歷史契機。讓不同族群的生命經驗成為社會資產,而非爭執根源,應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任務。

總統:紀念抗戰是為譴責侵略 促進和平

台灣光復70週年,新黨昨日下午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中華各界慶祝台灣光復70週年大會,總統馬英九到場表示,紀念抗戰不是歌頌勝利,而是譴責侵略,並促進和平,希望抱這樣的態度,面對非常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才能從中找到符合國家利益的方向。

馬總統說,希望在這樣的方向下,記得這些精彩歷史,也和周邊國家保持友好關係。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也出席該場活動,但並未與馬英九碰面。

馬總統: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的深層意義

昨日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總統馬英九昨日投書「聯合報」談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週年的深層意義。馬英九指出,因為抗戰勝利,台灣得以重回中華民國版圖,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馬英九表示,今天(25日)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身為中華民國總統,我要向國人說明今年擴大紀念的深層意義。

一、我國抗戰對二戰勝利有重大貢獻

馬英九說,八年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保衛戰。歷經大小戰役四萬次,國軍輸多贏少,官兵傷亡三二二萬人,亦遠超過日軍。但國軍寧死不降、奮戰到底,以空間換取時間,終獲最後勝利。

珍珠港事變後,中國加入同盟國作戰。美國總統羅斯福說:「二次大戰勝利的一個關鍵,就是中國全力堅持對日作戰,避免日本與德國會師,將戰場連成一線。」英國牛津大學歷史教授芮納.米德(Rana Mitter)在《被遺忘的盟友》書中更強調:「同盟國能在歐、亞戰場同時作戰,節節勝利,多靠中國與日本纏鬥不休。」兩人充分說明我國抗戰的艱辛,與對二戰勝利的重大貢獻。

二、臺灣抗日比大陸早四十二年

馬英九指出,臺灣人民對日抗戰從割讓臺灣開始,比七七事變早四十二年。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乙未年(一八九五年)四月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舉國震驚,全臺悲憤。臺籍志士丘逢甲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隔年又寫「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深刻反映當時臺灣人的痛心與無奈。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從一八九五年五月日軍在北臺灣澳底登陸開始,直到一九一五年臺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廿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

馬英九表示,日軍攻臺時各地戰鬥慘烈,日軍費時六月、多次增兵才結束這場「乙未戰爭」。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與近衛步兵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在臺灣。根據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將近當時人口四%。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二年,日本總督府單以「匪徒刑罰令」便誘殺臺灣抗日志士一一九五○人。

馬英九點出,臺灣抗日志士,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臺中的林朝棟,彰化的吳彭年、雲林的李品三、屏東的蕭光明,領導游擊戰的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發動臺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民國成立後返臺參與或資助抗日的羅福星、林祖密等。

馬英九說,一九二○年代起,臺灣抗日志士開始推動非武裝抗日,包括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簡吉等組織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農民組合,爭取設立自治議會,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展開地下抗日。抗戰時期,李友邦組編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在閩浙沿海游擊抗日,翁俊明領導臺灣革命同盟會,李萬居等參與國際問題研究所,丘念臺組織廣東東區服務隊,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征軍,謝東閔、黃朝琴、連震東等均立志光復臺灣。在在證明臺灣人展現臺灣主體性,他們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三、國父革命建國,因甲午戰爭而起念,因乙未割臺而起義

馬英九表示,因為清廷甲午戰敗,國父 孫中山先生成立興中會,決心推翻滿清,又因乙未割臺,國父乃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一八九七年陳少白來臺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一八九九年國父更親赴臺灣,在臺北長沙街與臺灣志士共謀惠州起義。民國成立後,國父曾多次在公開演說中強調「臺灣」為「失地」,民國十二年在日本神戶,更力勸日本勿作西方霸道之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之干城。

馬英九指出,日本覬覦東北多年,《馬關條約》割讓領土原有遼東半島,但因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而未如願。民國廿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軍侵佔東北,隔年成立偽滿洲國,九月十三日蔣中正委員長於日記自期:「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臺灣、琉球。」民國廿五與廿七年時,他兩度闡述國父遺志為「恢復高(麗)臺(灣)、鞏固中華」。民國卅年十二月九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當然包括《馬關條約》在內。

四、《開羅宣言》是光復臺灣的關鍵

馬英九表示,民國卅二年十一月底,中、美、英三國領袖舉行開羅會議,並在《開羅宣言》中明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與澎湖群島等應歸還中華民國」,並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民國卅四年七月廿六日,我國與英美共同發布《波茨坦公告》向日本招降,其中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同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九月二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戰艦上簽署《日本降書》,其中第一段與第六段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內容。

馬英九說,鑑於《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與《日本降書》彼此環環相扣,因此均具有拘束簽署國的效力。而民國卅四年日軍向我國軍投降後,中華民國立即開始統治臺灣。我國的依據不僅是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所發布的第一號命令,更重要是依據這三項戰時國際法律文件。事實上,美國及日本所出版的官方條約集均分別收錄此三份文件,《日本降書》更收入《美國法規大全》及《聯合國條約集》,都具有國際法效力。

馬英九指出,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爆發,雙方均未獲邀參加舊金山和會。一九五一年的《舊金山和約》第廿六條,乃授權未參加和會的參戰國與日本另訂和約。因此在一九五二年四月廿八日,中華民國與日本在臺北簽訂《中日和約》與《照會第一號》,作為《舊金山和約》的延伸,並在同年八月五日生效。其中《中日和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群島主權,第四條日本承認《馬關條約》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第十條承認臺澎地區人民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照會第一號》更明文規定臺灣、澎湖為中華民國領土。因此,「中華民國光復臺灣」獲得再確認。

五、中日兩民族應「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

馬英九表示,回顧歷史,中、日兩大民族的恩怨超過一二○年,縱使侵略錯誤或可原諒,血淚歷史不容遺忘。日本當年發動侵略戰爭造成我國二三○○萬軍民傷亡,以及迄今傷痛難平的慰安婦,日本政府終須面對反省。但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也留有若干建設,例如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惠澤臺灣農民,我們自應肯定。展望未來,唯有秉持這樣「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的態度,兩大民族才能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

馬英九總結,今天我們擴大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一二○年來,因為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國父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因為日本侵略東北,蔣中正委員長乃主張收復臺灣,先在對日宣戰時廢止《馬關條約》,並於《開羅宣言》中要求歸還東北、臺澎。因為抗戰勝利,臺灣得以重回中華民國版圖。最後更因為保衛臺灣、建設臺灣,中華民國才有今天的自由民主與繁榮。因此,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