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互依陷阱

2015-10-21 16:30:41   781

美中病態關係清楚呈現在習近平最近的訪美行程上:此行沒有什麼成果,美中關係的未來仍然堪憂。

美中兩國的經濟永續成長日益依賴對方,結果陷入了典型的互依陷阱,經常因為互動規則改變而惱怒不已。這種病態關係是危險的,其徵兆清楚呈現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的訪美行程上:此行沒有什麼成果,美中關係的未來仍然堪憂。

美中互依關係始於1970年代末,當時美國受痛苦的滯脹折磨,中國則是剛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經濟百廢待興。兩國均需要復甦和成長的新方法,因為互有所圖,締結了權宜婚姻。中國提供廉價商品,使阮囊羞澀的美國消費者得以滿足生活所需;美國提供外部需求,支撐鄧小平的出口導向成長策略。

經濟體之間的互依關係 不會穩定

多年之後,兩國的關係加深了。美國因為儲蓄不足和希望促進經濟成長,日益仰賴中國巨額的過剩儲蓄滿足自身的資金需求。中國則把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掛鉤,手上累積了大量美國公債,幫助美國替其空前龐大的財政赤字融資。

美國為中國提供穩定和成長的支柱,中國則使美國得以規避儲蓄不足、財政政策不顧後果,以及家庭所得成長疲軟的惡果。但是,一如人與人之間的互依關係,經濟體之間的互依關係同樣是不穩定的。一方最終將改變,另一方因此失去依靠,覺得受到冷落。

如今中國正在改變,而美國對此感到不悅。中國不但正在調整經濟模式(從倚重出口轉向偏重消費),還正重新界定其國族性格。它在南海的外交政策已變得比較強硬,而當局也迎合國民對民族復興的渴望。中國也已經開始重新塑造國際金融架構,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新機構。

美國的反應令中國不安,尤其是美國所謂的「重返亞洲」或「戰略再平衡」,均隱含著遏制中國的意思。美國認識到,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的角色有必要增強,但當它未能做到這件事時,又對中國另建新機構感到惱怒。另一方面,雖然美國早就敦促中國改變經濟成長模式,轉向倚重民間消費,但又對此一轉變的許多涵義感到不安。

美國的不安主要反映一個問題:美國無法解決它的核心經濟問題,主要就是國內儲蓄不足。美國全國淨儲蓄率(包括企業、家庭和政府)2015年中僅為2.9%,還不到20世紀最後30年平均值6.3%的一半。儲蓄不足的美國將發現,美國的資金缺口難以彌補。

美國的貨幣政策揭露了美中互依關係的另一層面。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9月延後人們等待已久的升息決定,而當局指國際情勢(尤其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是一大原因。此舉無疑證實了一件事:中國對仍然脆弱的美國經濟復甦有關鍵的支撐作用。這是大有理由的:美國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一三年第4季達到空前的13.7%,高於○九年第2季的10.6%,但一五年中已回落至12.7%。在內需仍疲軟的情況下,美國經濟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出口成長。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主要市場;中國的經濟前景對聯準會至關緊要,因為聯準會在○八年危機之後的非傳統貨幣政策,一直未能有力地重振美國經濟。

美中互依關係的這一面具有全球意義。最近10年來,中國每年平均為全球GDP成長率貢獻1.6個百分點,即使中國GDP成長率今年放緩至6.8%,該國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估計仍將略多於先進國家,難怪中國經濟成長前景如此重要。

美中圍繞零散議題 未面對策略難題

習近平的演講,強調美中關係的關鍵目標,是兩國加深「對彼此戰略意圖的了解」。但是,他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會談正缺少這一點。兩人的會談主要是圍繞著一些零散的議題(網路安全、氣候變遷和開放市場等等),並未反映兩國體認到彼此面對的策略難題。此外,即使在兩國領袖討論的議題上,也並未取得實質進展。雙方均強調,同意就網路犯罪問題進行高層次的交流;但是,美國即將制裁受惠於惡質網路攻擊的中國公司。兩國也再次強調,有必要簽訂「高標準」的雙邊投資協定;但是,兩國對於哪些產業可以不納入協定中(所謂的「負面清單」產業),仍有嚴重歧見。中國有一件事值得讚揚:該國宣布了環保政策上的重要轉變,一七年起將推行溫室氣體的總量管制加配額交易制度。但是,如果美國沒有類似的行動,中國的作法將很難有效緩和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美中兩國陷入互依關係網中,雙方摩擦不斷,頻頻互相指責。在人類的行為中,這種病態關係往往以痛苦分手告終。剛結束的美中領袖峰會對降低這種可能性幾無幫助。

【財訊雙週刊/史蒂芬.羅奇】 201510/20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5903&pg=1
作者介紹
  • 財訊雙週刊

    《財訊》是台灣第一本的財經專業雜誌,帶你前瞻投資趨勢、掌握政經真相、創造個人財富,分享投資理財的資訊。官網 www.wealth.com.tw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