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登輝的日本認同談起Ι

李登輝日前訪問日本,並投書日本月刊「Voice」,大力批判馬英九總統政策傾中,紀念抗戰是為親中、擾日
李登輝日前訪問日本,並投書日本月刊「Voice」,大力批判馬英九總統政策傾中,紀念抗戰是為親中、擾日,文中提到:「當時台灣的同胞們,毫無疑問都是作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台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台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馬總統一連串的動作,可說是針對日本的刁難或是騷擾」。此外,他近期的發言還包括慰安婦問題已經解決等。
李登輝的言論在受到批評後,他仍然強調他自己講的是事實,而批評者如馬總統,則是在說謊。李登輝的這段言詞的可議處,我認為主要並不在於他說他自己曾經是日本人,甚至他表示當時的台灣人也都是日本人,雖然可有些爭議,但是難謂完全不實。。
李登輝可能忽略了,問題的重點並不完全在所述是否「事實」,而也在描述所謂「事實」時所持的是什麼觀點、什麼立場。以一種無限眷戀的口吻回憶日據時期的種種,是一種立場;以一種無奈的口吻回溯過往,卻又是另一種立場。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講這段話是在批評馬總統的紀念抗戰(與課綱微調)的動作。他批評馬總統不該紀念抗戰,因為當時的台灣人其實並沒有抗日,日本當時是台灣人的祖國,台灣人是在為日本祖國而戰。重要的是,他是在批評中華民國總統的行動,只是他不提中華民國總統,只提台灣。好像馬總統的行動只應該代表台灣,而非中華民國,而當時的台灣人是在為日本祖國而戰,故抗日非事實。這既否定馬總統所代表的中華民國(也就是說,李認為只有台灣的存在,而無中華民國的存在),也把所有台灣人都捲入了他的日本認同中。
我懷疑李登輝已經有老年失智的問題。不過,我也相信,他現在的話很可能是他心中的真實想法。而且,他這次的發言也會有些人表示支持或同情。譬如柯P的父母就肯定李的發言。我的一些朋友也有人表示肯定李的言論。
值得注意的是,同屬綠營的郭正亮先生立場鮮明地為文批判了李登輝的此番言論。他在題為「台灣人不能縱容李登輝的親日史觀」一文中,明確而強烈地駁斥了李登輝的觀點。(我為藍營沒有同樣水準的批駁文章感覺遺憾)
郭正亮先生是綠營成員,而我則是泛藍的成員,但是我認為他這一篇文章說得很公允,而且引用詳細史料,駁斥李登輝的讕言,很值得推薦。謹將郭的文章附錄於後。
郭正亮先生讀過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是非常博學的知識菁英。他在綠營裡其實也是異數,因為他常有不同其他綠營成員的言論。整體來說,他的言論我相當敬佩。不過,我和他畢竟不同。譬如,他將日據時期台灣人對日本的態度分成三種,除「親日」與「親中」外,還有一種是「本土」派。我估計郭就是很清楚的本土派,既不親日,也不親中。而李登輝則已經迷途而走向無主體性的親日。但是,我卻是屬於親中派。或者,嚴格說來,我不能說是親中派,因為親中派應該是當年的台灣人的態度,而我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既是中國人,就沒有什麼「親中」可言。勉強可以說,作為中國人,我仍然願意是個中國人。也所以,郭似乎認為「大中國史觀」與親日史觀一樣不妥,而我並不認為中國史觀就是錯誤的觀點。至少,這中間還有迴旋餘地,還有可以合理發展的中國史觀。
我說我仍然願意是個中國人,在今天的台灣,聽來卻像是很詭異的心態,很可能有人會疑惑地問:怎麼還會有這種人?
「中國」人,至少對我來說,絕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如果我說孫文是中國人,難道是在說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如果他不是,為什麼我就必須是?也許有人會說,那是過去的中國人,當然未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但現在不同了。我說,誰說現在就一定得是怎麼樣?是哪條國際法明定的?那只是國際實力下的現實認知傾向,我們沒有必要犧牲主體性去遵循。而且,未來呢?也不會改變嗎?在「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劃等號沒有必要性。從狹隘的、受迫於現實的認知出發,才會這麼認為。
說我仍然願意是個中國人,確實代表我對廣義的「中國」仍然懷抱著希望。這種希望,我認為是務實的。但是,有些人大概不這麼想。他們可能已經對所謂的「中國」絕望,所以把希望擺在獨立的台灣,包括那些曾經的泛藍人士。
我們該不該對廣義的中國絕望?在這一點上,我可能和絕大多數今天台灣的人不同。我對未來中國的長期發展比較多些期待。
我不是說中國沒有這個、那個問題,這個、那個危機。甚至,我也完全相信,現今的中國大陸對台灣有很大的威脅,甚至可能傷害台灣。
我贊成批判中國,特別是今天的中國大陸。但是,這個批判必須客觀、公允,要有深度。批判中國,不宜直接演成否定廣義的中國。因為,我們自己也還涵蘊著諸多的中國元素(只是大家也許並不充分自覺),而否定中國也就可能否定我們自己。
反過來說,我也想強調,我們所見到的中國的缺失,有些是出於我們的主觀,以及出於我們的狹隘評價標準。我們可能並沒有公平評價中國。但是,我們並不自知主觀、不自知侷限。
中國社會的亂、缺少紀律,很明顯,也因此引起強烈的負面評價;日本則幾乎恰是因相反的理由---社會很有紀律---而吸引台灣民眾。但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亂有多重原因與意義。其中,一部分是因為「人本主義」的文化。這是我較特殊的個人見解,迄今很少同意者。不是說很少人同意中國有人本主義文化傳統,而是很少人會拿人本主義文化傳統來解釋中國社會的亂。強調中國有人本主義傳統的人,通常比較正面描述傳統中國,而把亂象歸咎於另外的因素,譬如經濟匱乏、共產黨、共產革命、異族統治…等。我則認為,社會缺少紀律的長期主要原因與人本主義文化有關。
其實有許多學者都曾強調傳統中國文化的人本主義色彩,包括胡適、錢穆、牟宗三、余英時...等人在內。只是,他們卻都不曾強調傳統中國的人本主義文化可能是中國社會亂、缺少紀律的原因。他們傾向認為問題在別的地方。
中國社會的亂有沒有人本主義以外的原因,當然有,譬如貧困匱乏、異族統治、專制政治、列強侵略與剝奪、知識不普及發達、階級疏離...等。但是,我認為這些反而都比較可能是可扭轉的影響因素,而非長期主導歷史發展的因素。人本主義文化才是根深蒂固、難以扭轉的歷史主導力量(雖然,短期來說,它的作用卻可能遠小於其他因素)。
人們不注意人本主義的負面影響,可能是因為他們太相信人本主義的單純正面效果,所以他們無法想像人本主義也可能帶來社會缺少紀律的作用。
而且,當代的中國人看到西方社會的進步典範,可能偏向認為那才是人本主義思想的效果;反之,社會缺少紀律當然不會是人本主義的結果。
不過,同樣的那些人中卻可能有些人認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缺少紀律與文革有關,或者與共產主義運動有關。須知,馬克思思想正是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發展的一個走向。社會心理學者佛洛姆(Eric Fromm)就認為,馬克思是最偉大的人本主義者。也就是說,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其實是人本主義思潮發展的一個極端案例(也許帶有扭曲性)。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去想像人本主義與社會缺少紀律有關呢?
人本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解放」,而馬克思思想也強調解放。中共不也一直強調解放嗎?但是,解放什麼?當然是解放人性。人性解放之餘,可能會有什麼後果?
我曾談「自由」與「自律」的扞格,就是想點出這個問題。「解放」可能並不鼓勵「自律」,而還可能減少自律。而自律不足,社會就會缺少紀律。
那麼,為什麼近代西方社會卻能在人本主義思潮影響下走向進步?
我的想法是,因為近代西方其實並不是純粹的人本主義,或者說,不是世俗人本主義,他們是「神本」與「人本」的文化混合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發展狀態。他們的進步並不是單純人本主義的效果。基督教本身就是西方社會紀律的重要源頭,而它就同時包含著神本與人本的精神。只是,我們也不知道,這種神本與人本的文化混合體究竟能維持多久。畢竟,神本與人本有扞格,就好像自由與自律會有扞格。發展到一定程度,兩者間的矛盾性就可能凸顯,而帶來社會發展困境與轉折。
但是,無論如何,中國的人本主義文化也不會只有純粹的負面效果。人本主義帶來混亂,同時也帶來生機。這是最基本的可能,因為兩者就好比禍福相因,從而中國社會也可能從人本主義文化中獲得生機,而不只是一味造成混亂。
過度否定了中國文化價值與潛力,促使李登輝這種人選擇排中親日。但是,錯估了中國文化的潛力,誤擇國家認同,寧排中而要親日,最後恐怕是嚴重的悲劇結局。能不慎乎!
【出岫閒雲】 2015/08/23
http://blog.udn.com/chiag/28544383
-
Mr.Economics
「巷子口閒扯淡」部落格格主